每次逛老街巷的时候,总爱钻进那些挂着 “手作” 招牌的小店。不一定非要买些什么,就是喜欢盯着玻璃柜里那些小东西看 —— 有的是巴掌大的陶瓷小摆件,釉色里带着点不规整的气泡;有的是用彩绳编的挂饰,绳结打得又紧又巧;还有些木头刻的小玩意儿,摸上去能感觉到木纹的温度。这些东西不像商场里批量生产的商品那样整齐划一,却总带着股让人心里发暖的劲儿,大概这就是工艺品最特别的地方吧。
就说前阵子在巷尾那家小店看到的青瓷茶杯吧。杯子不算精致,杯口甚至有点微微的不圆,杯身上画着几笔简单的兰草,颜色是那种淡淡的青灰色,像雨天里远山的影子。店主是个头发花白的老人,当时正坐在窗边擦杯子,见我盯着看就笑着说:“这杯子是我徒弟烧的,第三次才成样。第一次窑温没控制好,釉色全糊了;第二次拿出来的时候手滑,磕掉了个小角;这第三次才算勉强过关,就是杯口没拉匀,你不嫌弃的话算你便宜点。” 我没买那杯子,却记住了老人说的话 —— 原来那些看起来 “不完美” 的地方,藏着这么多手艺人的心思。
后来去南方旅游,在一个古镇里遇到了做竹编的师傅。师傅的摊子就摆在河边,架子上挂着各种竹编的东西:小篮子、扇子、还有装茶叶的小罐子。最有意思的是一个竹编的小蝈蝈笼,比拳头大不了多少,笼身上编出了菱形的花纹,顶上还留了个小小的圆口,旁边挂着根细竹绳。师傅说编这个小笼子要选当年的新竹,先把竹子劈成细如发丝的竹丝,还要用热水煮过,防止生虫。编的时候手上得有准头,稍微一使劲竹丝就断了,编完一个笼子得花大半天时间。我蹲在摊子前看了半个多小时,看着师傅的手指在竹丝间翻飞,原本零散的竹丝慢慢变成了规整的笼子,心里满是佩服 —— 这手上的功夫,可不是一天两天能练出来的。
家里其实也有几件工艺品,都是长辈留下的老物件。最常看的是一个黄铜的小香炉,炉身不高,上面刻着简单的云纹,炉底有个小小的落款,可惜年代久了,字已经模糊不清。奶奶说这是她结婚的时候,太爷爷送给她的。以前每到初一十五,奶奶就会在香炉里插上一炷香,青烟从炉盖上的小孔里慢慢飘出来,屋子里满是淡淡的香味。现在奶奶不在了,我把香炉放在书架上,偶尔擦一擦,看着它就像看到奶奶当年的样子。还有一个刺绣的枕套,是外婆亲手绣的,上面绣着一朵盛开的牡丹,花瓣用的是粉色的线,叶子是绿色的,针脚密密麻麻,特别整齐。外婆说绣这个枕套花了她一个多月的时间,晚上没事的时候就坐在灯下绣,眼睛都熬红了。现在枕套虽然有点旧了,颜色也不如以前鲜亮,但每次看到它,都能想起外婆坐在灯下刺绣的身影。
有时候会想,工艺品到底是什么呢?它不是什么贵重的宝贝,也不能当饭吃,可为什么总能让人记在心里?后来慢慢明白,工艺品里藏着的,是手艺人的心思和时间,是长辈的牵挂和回忆,是那些慢慢悠悠的日子里最真实的温度。就像那个青瓷茶杯,虽然不完美,却藏着徒弟一次次尝试的坚持;就像那个竹编蝈蝈笼,虽然普通,却凝聚着师傅手上多年的功夫;就像家里的黄铜香炉和刺绣枕套,虽然老旧,却装着长辈的爱和回忆。这些东西或许不值多少钱,却比那些批量生产的商品更有意义,因为它们身上,都带着 “人” 的痕迹。
去年冬天,我在网上买了一套做陶艺的工具,想试着自己做个小杯子。第一次拉坯的时候,泥巴在转盘上根本不听使唤,要么歪歪扭扭,要么没捏几下就塌了。后来跟着视频学,练了十几次,才勉强做出一个像样的杯子。等杯子烧好拿回来的时候,我特别开心 —— 杯身上有一道小小的裂纹,颜色也不均匀,可那是我自己亲手做的,每一道痕迹都藏着我的努力。现在这个杯子就放在我的书桌上,用来装笔,每次看到它,都能想起自己当时一次次尝试的样子。原来做工艺品的过程,也是一种乐趣,哪怕做得不好,也是自己用心付出过的,这种感觉特别好。
记得有一次去朋友家,看到她家里摆着很多自己做的手工艺品:用毛线织的小玩偶、用黏土捏的小动物、还有用旧报纸做的小花盆。朋友说她平时工作忙,下班回家就喜欢做点这些小东西,累了的时候捏捏黏土、织织毛线,心里的压力就少了很多。她指着一个黏土做的小猫咪给我看,猫咪的眼睛是用黑色的纽扣做的,身上涂着黄色的颜料,虽然看起来有点笨拙,却特别可爱。朋友说这个小猫咪是她第一次捏黏土做的,当时捏坏了好几个,最后这个虽然不好看,却舍不得扔,就摆在了客厅里。看着朋友说起这些小东西时眼里的光,我忽然觉得,工艺品不一定非要出自专业的手艺人之手,普通人用心做的东西,哪怕不完美,也是珍贵的。
现在的日子过得越来越快,街上的东西越来越多,却总觉得少了点什么。那些批量生产的商品,看起来整齐划一,却少了点温度,少了点故事。而工艺品不一样,每一件工艺品都是独一无二的,哪怕是同一个手艺人做的,也不可能完全一样。就像两片树叶,永远不会有完全相同的纹路;就像两朵花,永远不会有完全相同的姿态。这种独一无二,正是工艺品最迷人的地方。它让我们想起,生活不应该只有快节奏的奔波,还应该有慢下来的时光,有用心去做一件事的坚持,有那些藏在细节里的小美好。
有时候走在街上,看到有人在路边摆摊卖手作的工艺品,总会停下来看看。不一定买,就是想多看看那些带着温度的小东西,多听听它们背后的故事。有一次遇到一个卖糖画的师傅,师傅手里拿着一个小勺子,勺子里装着融化的糖稀,在一块光滑的石板上画画。师傅的动作很熟练,手腕轻轻一动,糖稀就变成了一条小鱼,再添几笔,小鱼的眼睛、尾巴就都出来了。画好后,师傅用一根小竹签粘在糖画上,递给旁边的小朋友,小朋友拿着糖画,笑得特别开心。我站在旁边看了很久,看着师傅画出一条又一条小鱼、一只又一只小兔子,看着小朋友们开心的样子,心里也跟着暖和起来 —— 原来工艺品带来的快乐,这么简单,这么直接。
还有一次在夜市上,看到一个卖手工皂的姑娘。姑娘的摊子上摆着各种颜色的手工皂,有粉色的、绿色的、还有透明的,形状也不一样,有圆形的、方形的,还有心形的。姑娘说这些手工皂都是她自己做的,用的是天然的材料,比如橄榄油、椰子油,还有各种花草的精油。她还拿出一块刚做好的薰衣草手工皂给我闻,一股淡淡的薰衣草香味扑面而来,特别舒服。姑娘说做手工皂要等很久,从融化油脂、搅拌皂液,到入模、脱模,再到成熟,前后要一个多月的时间。“虽然慢,但是看到大家喜欢,就觉得特别值。” 姑娘笑着说,眼睛里满是真诚。
其实不管是青瓷茶杯、竹编蝈蝈笼,还是家里的老香炉、旧枕套,或是自己做的陶艺杯、朋友捏的黏土猫咪,这些工艺品都有一个共同点 —— 它们都带着 “人” 的温度,都藏着一段故事。它们不像电子产品那样更新换代快,也不像奢侈品那样引人注目,却能在不经意间走进我们的心里,成为记忆里最温暖的一部分。或许这就是工艺品的意义吧 —— 它不是为了追求完美,也不是为了彰显价值,而是为了在快节奏的生活里,给我们留下一点慢下来的理由,一点值得回忆的温暖,一点藏在指尖里的小美好。
有时候会想,如果以后有机会,一定要多去看看那些手作的工艺品,多听听它们背后的故事。也想学着做更多的手工,不管是陶艺、竹编还是刺绣,哪怕做得不好,也想感受一下那种用心做事的快乐。因为我知道,那些藏在工艺品里的温度和故事,会一直陪着我们,提醒我们生活本来的样子 —— 不慌不忙,温暖而美好。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来自互联网,本站仅作为分享,不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侵权等情况,请与本站联系删除。
转载请注明出处:那些藏在指尖里的小美好:聊聊让人挪不开眼的工艺品 https://www.dachanpin.com/a/tg/335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