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的六月总是裹着潮湿的风,阿明蹲在自家老宅后的田埂上,指尖划过刚冒尖的稻苗。这是他回到清溪村的第三个春天,泥土里的腥气混着青草香,比城市写字楼里的咖啡味更让他心安。四年前他揣着大学毕业证挤上北上的高铁时,从没想过自己会以这样的方式回来 —— 不是衣锦还乡的短暂停留,而是带着一沓厚厚的种植笔记,一头扎进祖辈耕种了大半辈子的土地。
清溪村坐落在群山褶皱里,一条溪流绕村而过,灌溉着沿岸数百亩稻田。过去村里年轻人大多外出打工,成片的土地要么交给老人打理,要么干脆荒着长野草。阿明回来的第一个月,挨家挨户敲门说服村民把土地流转给他,不少人直摇头:“城里的工作不好好干,回来种稻子能有啥出息?” 只有村东头的老周叔愿意赌一把,把自家两亩水田先给了他,还拍着他的肩膀说:“年轻人敢想敢干是好事,我陪着你折腾。”
阿明没打算种普通水稻。在城里做农产品电商的那几年,他发现消费者越来越看重 “生态” 二字,有机大米的价格能卖到普通大米的三倍多。清溪村的水土没受过污染,溪流里的水直接能浇地,这样的天然条件不利用起来太可惜。他从网上找来有机种植的资料,又专门跑到邻县的有机农场学习,回来后在田里搞起了 “稻鸭共作”—— 鸭子在稻田里吃虫、除草,粪便还能当肥料,既省了农药化肥的钱,种出来的大米也更健康。
刚开始的时候麻烦不少。鸭子刚放进田里就到处乱跑,有的还钻进了旁边的秧苗地,把刚插好的秧苗踩倒一片。阿明每天天不亮就到田里看着,中午顶着大太阳给鸭子喂食,晚上还要把鸭子赶回棚里,忙得连饭都顾不上吃。有一次下大雨,鸭子棚被冲垮了,十几只鸭子不见了踪影。阿明披着雨衣在田里找了整整一夜,最后在溪流下游的芦苇丛里找到了冻得瑟瑟发抖的鸭子,他自己却淋得发烧,躺了两天才好。老周叔看着他熬红的眼睛,劝他别太拼:“种地哪有不遭罪的,慢慢来就好。” 阿明却笑着说:“只要能种出好大米,这点苦不算啥。”
功夫不负有心人。到了秋收的时候,阿明的稻田里结出的稻穗比普通稻田里的饱满许多,米粒晶莹剔透,煮出来的米饭带着淡淡的清香。他把大米拿到镇上的集市去卖,一开始没人相信他的大米能卖那么贵,直到有人尝了他煮的米饭,才纷纷掏钱购买。没几天,第一批大米就卖光了,还有不少人留了他的电话,说下次要提前预订。更让他高兴的是,村里有几户人家看到他种有机大米赚了钱,也来找他请教,想跟着他一起种。阿明毫不藏私,把自己学到的技术和经验都分享给大家,还帮着大家联系收购商。
第二年春天,清溪村的有机稻田从两亩扩展到了五十多亩,十几户村民加入了阿明的种植队伍。阿明还注册了 “清溪有机米” 的商标,开通了网店,把大米卖到了全国各地。有一次,一位上海的客户在网上给他们留言,说自己的孩子以前不爱吃饭,自从买了他们家的大米,每天都能多吃一碗饭。看到这条留言,阿明心里比自己赚了钱还开心。他知道,自己种的不只是大米,更是能让更多人感受到自然馈赠的美好。
随着有机种植的规模越来越大,阿明又有了新的想法。他发现村里的溪流和青山是很好的旅游资源,于是又搞起了 “稻田研学”—— 让城里的孩子来村里体验农耕生活,跟着农民一起插秧、收割,还能在稻田里捉鸭子、摸鱼虾。每到周末,村里就来了不少城里的家庭,孩子们在田埂上奔跑嬉戏,大人们则坐在田边的树荫下聊天,感受乡村的宁静与美好。村民们也开起了农家乐,卖起了自家种的蔬菜和水果,收入比以前翻了好几倍。
现在的清溪村,再也不是以前那个冷清的小山村了。田埂上随处可见忙碌的身影,村里的道路修得平平整整,新建的民宿古色古香,溪流边还修了步道,成了村民和游客散步的好去处。每到傍晚,夕阳洒在金色的稻田上,炊烟袅袅升起,孩子们的笑声在村里回荡,一幅充满生机的乡村画卷在眼前展开。
阿明有时候会坐在田埂上,看着眼前的景象,想起自己刚回来的时候。那时候他也曾犹豫过,担心自己的选择是不是正确,担心自己能不能坚持下去。但现在他明白了,土地从来不会辜负用心耕耘的人,只要有梦想、肯努力,在田埂上也能闯出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他不知道未来还会遇到什么困难,也不知道清溪村的有机种植之路能走多远,但他知道,自己会一直守着这片土地,守着村民们的希望,让更多人吃到来自清溪村的好大米,让更多人看到乡村的美丽与活力。毕竟,每一粒稻穗的成长,都需要耐心等待;每一个乡村的蜕变,都需要有人为之奋斗。而他,愿意做那个在田埂上坚守的人,看着稻穗在星光下慢慢成熟,看着乡村在岁月里悄悄变好。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来自互联网,本站仅作为分享,不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侵权等情况,请与本站联系删除。
转载请注明出处:稻穗与星光:阿明的田埂创业记 https://www.dachanpin.com/a/tg/338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