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增第一次触摸到冰川融水时,指尖传来的凉意里藏着一丝不安。那是 2015 年的夏天,他跟着阿爸去岗什卡雪峰脚下放牧,往年要到九月才会消融的冰舌,此刻已退到肉眼能看见的崖壁边缘。溪流里漂浮着小块碎冰,像被打碎的蓝宝石,阿爸蹲在溪边沉默许久,最后只说了一句:“雪山在流泪。”
那时的丹增还不知道,这场发生在青藏高原的细微变化,正与千里之外城市里的工厂烟囱、公路上的汽车尾气产生隐秘关联。他只记得阿爸每次提到 “碳” 这个字眼时,总会指着远处国道上飞驰的卡车摇头,说那些机器吐出的 “黑气”,正在让雪山的体温慢慢升高。直到三年后,一支戴着红色安全帽的队伍开进村子,丹增才第一次听到 “碳中和” 这个词 —— 一个听起来既遥远又充满希望的概念。
![藏族村落与光伏电站远眺图:蓝天白云下,成片的蓝色光伏板沿着山坡铺开,远处的雪山隐约可见,村落里的藏式民居炊烟袅袅,与清洁能源设施构成和谐画面]
这支来自东部省份的援建队伍,带来的不仅是崭新的太阳能路灯,还有一套让整个村子都感到新鲜的 “绿色账本”。队长李工程师蹲在晒谷场上,用树枝在泥土里画了两个圈:“一个圈里是我们烧牛粪、开摩托车排出的‘碳’,另一个圈里是太阳能板发的电、种的树能‘吃掉’的碳。我们要做的,就是让这两个圈一样大。”
丹增的第一个 “碳中和行动”,是说服阿爸把家里的旧摩托车换成电动三轮车。那辆摩托车曾是阿爸的骄傲,突突的引擎声在草原上能传很远,但每次加油时,阿爸总会抱怨油价又涨了。丹增拿着李工程师给的宣传单,一笔一笔算给阿爸听:电动车充一次电只要五块钱,能跑三天,一年下来能省两千多块,还能少排好多 “黑气”。阿爸沉默了两天,最后拍了拍丹增的肩膀:“你长大了,知道为雪山着想了。”
电动三轮车成了村里的 “新鲜事物”,不少牧民都来打听。丹增索性当起了 “宣传员”,带着大家去看村里新建的光伏电站。那片蓝色的光伏板在阳光下闪闪发光,李工程师说,这些光伏板一年发的电,能满足全村的用电需求,还能把多余的电卖到电网,相当于每年少烧两千吨煤。丹增指着光伏板旁的经幡,笑着对乡亲们说:“这是现代的‘风马旗’,它们在为雪山祈福呢。”
变化在不知不觉中发生。村里的小卖部开始用可降解塑料袋,牧民们不再随意丢弃饮料瓶,而是攒起来交给援建队带来的回收箱。丹增还发起了 “认领树苗” 活动,每个家庭都在自家牧场边缘种上十棵树,他自己则在冰川融水汇聚的溪流旁,种下了第一棵云杉。李工程师告诉他,一棵树长十年,能 “吃掉” 大约十公斤碳,这些树长大后,会成为守护冰川的 “绿色屏障”。
2022 年夏天,丹增考上了省城里的环境工程专业。离开家的那天,他特意去看了自己种的云杉,小树已经长到两米多高,枝叶翠绿。阿爸骑着电动三轮车送他到村口,指着远处的光伏电站说:“你走以后,我会帮你照看那些树,还有这些‘蓝色风马旗’。” 丹增看着阿爸鬓角的白发,突然明白,碳中和从来不是一个遥远的概念,它就在阿爸转动的车把上,在乡亲们种下的树苗里,在每一个人为守护家园付出的努力中。
大学里的丹增,成了同学们眼中的 “冰川守护者”。他经常给大家讲岗什卡雪峰的故事,展示村里的变化:光伏电站每年减少的碳排放量,相当于种植了五万棵树;电动三轮车普及率达到了 80%,村里的空气质量比五年前提升了 30%;溪流旁的云杉林已经扩展到了一百多亩,去年夏天,有牧民在林子里发现了久违的藏雪鸡。这些故事里没有复杂的公式,却让同学们真切地感受到,碳中和不是一句口号,而是每个人都能参与的行动。
今年暑假,丹增带着同学们回到了家乡。当大家看到成片的光伏板与雪山相映成趣,看到牧民们用手机 APP 监测自家牧场的碳排放量,看到溪流旁的云杉林里嬉戏的藏雪鸡时,都忍不住感叹:“原来碳中和可以这么生动。” 李工程师也来了,他告诉丹增,岗什卡雪峰周边已经建成了青藏高原首个 “零碳旅游示范区”,来这里旅游的游客,都会通过种植树苗或购买碳积分的方式,抵消自己旅行中产生的碳排放。
丹增站在曾经触摸过融水的溪边,如今的溪水清澈见底,碎冰已经很少见了。阿爸说,这两年冰川的消融速度慢了很多,有时候冬天还能看到冰舌向前延伸一点。丹增看着远处的雪山,又看了看身边朝气蓬勃的同学们,突然想起李工程师曾经说过的话:“碳中和就像一场接力赛,需要一代又一代人跑下去。”
他不知道十年后的岗什卡雪峰会是什么样子,不知道自己种下的云杉会不会长成参天大树,不知道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碳中和行动中后,地球的气候会发生怎样的改变。但他知道,只要还有人像阿爸一样守护着光伏电站,像同学们一样关注着冰川的变化,像每一个普通人一样在生活中践行绿色理念,这场关于希望的 “接力赛” 就永远不会停止。
夕阳西下,金色的余晖洒在光伏板上,折射出温暖的光芒。丹增和同学们坐在溪边,听着潺潺的流水声,讨论着毕业后要去不同的地方,把岗什卡雪峰的故事讲给更多人听,把碳中和的种子播撒到更广阔的土地上。远处的雪山在暮色中静静矗立,仿佛在见证这场跨越十年的约定,也在期待着一个更加绿色的未来。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来自互联网,本站仅作为分享,不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侵权等情况,请与本站联系删除。
转载请注明出处:冰川下的绿焰:一个藏族少年与碳中和的十年之约 https://www.dachanpin.com/a/tg/345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