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家的木门上还贴着爷爷手书的春联,红纸边缘已泛出浅褐的斑驳,却依旧能看清 “春回大地” 四个字里藏着的笔锋转折。每次推开那扇门,指尖划过粗糙的纸面,总会想起小时候看他挥毫的模样 —— 墨汁在砚台里轻轻研磨,宣纸铺在八仙桌上,他手腕微悬,落笔时纸页发出细微的沙沙声,像是把一整个冬天的期待都写进了横竖撇捺里。这或许就是文化最温柔的模样,它从不是博物馆里冰冷的展柜,也不是课本上生硬的注解,而是藏在日常里的烟火气,是一代代人掌心传递的温度。
去年深秋回故乡,路过巷口的老茶馆,木质招牌上 “清风茶社” 四个字被雨水浸得有些模糊,却依旧能勾起许多回忆。小时候总爱跟着奶奶来这里,点一壶廉价的茉莉花茶,听邻桌的老人用方言讲古。他们说的故事里,有三国的英雄,有本地的传说,也有自己年轻时的往事。茶香混着老人的咳嗽声、茶杯碰撞的清脆声,还有窗外偶尔掠过的鸟鸣,构成了最生动的画面。那些故事里的善恶对错、悲欢离合,像一颗颗种子,悄悄落在我心里,慢慢长成对世界的认知。原来文化从不需要刻意传授,它会顺着这些细碎的时光,自然而然地流淌进每个人的生命里。
后来离开故乡去城市读书,第一次在街头看到有人捏面人,瞬间就停下了脚步。艺人的手指灵活地转动着彩色面团,不过几分钟,一个扎着羊角辫的小姑娘就出现在掌心,眼睛用黑色米粒点缀,还带着浅浅的笑意。周围围了不少孩子,叽叽喳喳地讨论着要捏孙悟空还是小兔子。我站在人群外,突然想起小时候在故乡庙会里,爷爷也曾给我买过这样的面人,只是当时不懂珍惜,玩了半天就弄丢了,为此还哭了好久。那一刻突然明白,文化其实是一种 “重逢” 的力量,它能让我们在陌生的环境里,因为一个熟悉的物件、一种熟悉的声音,瞬间找到归属感,仿佛跨越千里,又回到了最初的地方。
有一次在图书馆里翻到一本旧诗集,书页已经泛黄,还夹着一张不知名的小野花标本。读到 “举头望明月” 时,窗外恰好有月光洒进来,落在书页上,与诗里的意境重叠。忽然就想起小时候,每到中秋,全家人会围坐在院子里的桂花树下,奶奶会指着月亮给我讲嫦娥的故事,爸爸则会教我背关于月亮的古诗。那时不懂诗里的乡愁,只觉得月亮圆圆的,桂花香香的,很是美好。直到后来离家求学,每次在异乡看到月亮,才忽然读懂诗里的牵挂 —— 原来千百年前,古人对着月亮抒发的思念,和如今我们心中的情感,竟是如此相似。文化就是这样,它像一条看不见的纽带,把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人连接在一起,让我们知道,自己从来都不是孤单的个体,我们的喜怒哀乐,早已被无数人书写过、感受过。
去年冬天,外婆生病住院,我请假回家照顾她。闲下来的时候,她总爱跟我讲过去的事,说她年轻时如何跟着外婆学做布鞋,说她第一次给外公做的布鞋,鞋底纳得歪歪扭扭,外公却宝贝得舍不得穿;说她如何跟着邻居学绣花,绣的第一个手帕,上面的牡丹花瓣都歪了,却还是送给了当时刚出生的妈妈。说着说着,她就从抽屉里拿出一个旧木盒,里面装着她年轻时做的布鞋、绣花手帕,还有一些零碎的布料。阳光透过窗户照在这些物件上,仿佛能看到外婆年轻时的模样 —— 坐在院子里,手指穿梭在针线间,眼里满是温柔的期待。这些物件或许不名贵,却藏着最真挚的情感,是外婆用时光和心意一点点打磨出来的。原来文化从来都不只是宏大的叙事,更多的时候,它是普通人生活里的小坚持、小美好,是一针一线里的爱意,是一言一语里的传承。
记得有一次去古镇旅行,看到一位老奶奶在街头织毛衣,她的手法很特别,织出来的花纹像是一朵朵盛开的梅花。我好奇地站在旁边看,她笑着告诉我,这是她们家传下来的织法,从她太奶奶那辈就有了,现在年轻人都不爱学了,只有她还在坚持织。说着,她指了指旁边挂着的几件毛衣,说这些都是织给家里的孩子,还有一些送给了邻居家的小朋友。“织毛衣的时候,想着孩子们穿上的样子,心里就暖和。” 她的语气很平淡,却带着满满的爱意。那一刻突然觉得,文化的传承从来都不是一句口号,而是无数普通人用自己的方式,把那些珍贵的东西小心翼翼地守护着,然后一代代传递下去。或许这些东西在别人看来微不足道,但对于坚守的人来说,这是对过往的怀念,也是对未来的祝福。
前段时间,和朋友去看一场非遗剪纸展览,展厅里挂满了各式各样的剪纸作品,有复杂的龙凤呈祥,有简单的花鸟鱼虫,还有展现日常生活的场景。其中有一幅作品让我印象深刻,剪的是一家人围坐在桌子旁吃饭的场景,人物的表情生动,连桌上的碗筷都清晰可见。作者是一位老奶奶,她在现场演示剪纸,手指握着剪刀,在红纸上灵活地游走,纸屑像红色的雪花一样飘落。她告诉我们,她剪了一辈子纸,最爱的就是剪生活里的场景,因为这些场景里藏着最真实的情感。“你看这家人吃饭,多热闹啊,就像我小时候家里一样。” 她说着,眼里泛起了泪光。原来文化从来都不是高高在上的,它源于生活,又回归生活,它记录着我们的日常,也承载着我们的情感,让那些平凡的瞬间,因为被定格、被传承,而有了永恒的意义。
有时候会想,文化到底是什么?它不是课本上的知识点,不是博物馆里的文物,也不是舞台上的表演。它是爷爷手书的春联,是奶奶讲的故事,是外婆织的毛衣,是街头艺人捏的面人,是诗里的月亮,是剪纸里的生活。它藏在我们的衣食住行里,藏在我们的情感记忆里,藏在每一个平凡的日子里。它让我们在成长的过程中,知道自己从哪里来;让我们在迷茫的时候,找到心灵的归宿;让我们在与他人相处时,懂得理解与共情。它像檐角的月光,温柔地照在我们的生命里,不耀眼,却足够温暖,陪伴我们走过漫长的岁月,也指引我们走向更远的未来。
或许有一天,我们会忘记很多事情,但那些藏在文化里的温度,那些因为文化而产生的感动与牵挂,会一直留在我们心里。就像爷爷写的春联,即使红纸褪色,字迹模糊,那份对生活的期待依旧清晰;就像奶奶讲的故事,即使细节记不清,那份温暖的感觉依旧难忘。因为文化从来都不是静止的,它会随着我们的记忆、我们的情感,一直鲜活地存在着,在每一次重逢中,在每一次回忆里,在每一次用心感受的瞬间,给予我们力量与慰藉。这就是文化的意义,它不是为了让我们记住过去,而是为了让我们带着过去的温暖,更好地走向未来,让每一个平凡的生命,都能因为文化的滋养,变得更加丰盈、更加有温度。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来自互联网,本站仅作为分享,不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侵权等情况,请与本站联系删除。
转载请注明出处:檐角的月光,藏着文化的温度 https://www.dachanpin.com/a/tg/346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