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石板路被岁月磨得发亮,巷口的老槐树每年春天都会落下细碎的白花,落在张家奶奶晾晒的蓝印花布上,晕开一片片浅淡的云纹。这是南方小城最寻常的清晨,却藏着最鲜活的文化印记 —— 蓝印花布的染料是用板蓝根的茎叶熬煮而成,布料要经过反复浸染、晾晒,才能呈现出这种介于天青与靛蓝之间的色泽,像极了江南烟雨中的远山。张家奶奶从十八岁跟着婆婆学这门手艺,如今已经六十多岁,指节上还留着常年浸泡染料留下的青褐色痕迹,她总说这颜色是 “时光给的印章”,每一道纹路里都藏着老辈人的心思。
巷尾的老茶馆里,铜壶煮水的咕嘟声伴着评弹艺人的三弦琴,成了几代人的记忆。茶馆老板姓李,手里总攥着一把紫砂茶壶,壶身上刻着 “客至心常热” 五个字。每天清晨,第一批客人准是巷子里的老街坊,点一壶碧螺春,要一碟茴香豆,听着艺人弹唱《白蛇传》里的 “断桥” 片段,摇头晃脑地跟着哼唱。有一次,几个外地来的年轻人好奇地问李老板,为什么不把茶馆改成网红风格,加些电子屏幕和流行音乐。李老板笑着给他们添了杯茶,指了指墙上挂着的旧照片 —— 那是上世纪五十年代的茶馆,八仙桌、长板凳,和现在几乎没什么两样。“这茶馆不是我的,是老祖宗传下来的念想,要是改得面目全非,老街坊们就找不到回家的路了。”
午后的阳光斜斜地照进巷口的剪纸铺,老板娘陈娟正拿着剪刀在红纸上飞舞,纸屑像红色的蝴蝶落在铺面上。她的剪纸题材大多是身边的生活场景:抱着大鲤鱼的胖娃娃、提着菜篮的老太太、趴在墙角打盹的猫,每一幅都透着烟火气。有个在北京做设计的年轻人偶然路过,被她的剪纸吸引,想邀请她合作,把剪纸图案印在服装和文创产品上。陈娟一开始有些犹豫,她担心传统手艺会被商业化改造得失去本真。年轻人却告诉她,现在很多年轻人喜欢传统文化,但不知道去哪里接触,把剪纸融入现代产品,反而能让更多人了解这门手艺,甚至愿意来学习。“就像老槐树的种子,落在不同的土壤里,才能长出更多的树。” 年轻人的话让陈娟动了心,如今她的剪纸不仅出现在文创产品上,还走进了附近的小学,她每周都会去给孩子们上剪纸课,看着孩子们握着小剪刀认真创作的样子,她觉得这门手艺终于有了新的传承。
傍晚时分,巷子里的百家宴渐渐热闹起来。每年立秋这天,街坊们都会从家里端来一道拿手菜,摆在巷口的长桌上,大家围坐在一起吃饭聊天。王爷爷的红烧肉是巷子里的 “招牌菜”,他做红烧肉有个秘诀,要用自家酿的黄酒焖煮,还要放一小块冰糖提鲜,炖出来的肉肥而不腻,入口即化。李阿姨则擅长做青团,每年清明前后,她都会带着巷子里的年轻人去郊外采艾草,教他们如何把艾草打成汁,和糯米粉混合成团,包上豆沙或咸蛋黄馅。“以前做青团是为了祭祖,现在更多是为了让年轻人记住老味道。” 李阿姨说,有一年她的孙女在外地读书,中秋节回来时,特意让她教自己做青团,说要带到学校给同学尝尝,让大家知道江南的传统美食是什么味道。
百家宴上,最热闹的要数孩子们的表演。他们穿着小小的蓝印花布衣裳,手里拿着剪纸做的小灯笼,跟着评弹艺人的节奏唱着改编版的童谣。“青石板,长又长,蓝印花布香又香;剪纸红,青团甜,茶馆里的故事讲不完……” 稚嫩的歌声在巷子里回荡,老人们笑着鼓掌,眼角泛起了泪光。有人说,文化是书本里的典籍,是博物馆里的文物,但在这条巷子里,文化是蓝印花布上的纹路,是茶馆里的评弹,是剪纸上的烟火气,是百家宴上的饭菜香,是老人口中的故事,是孩子们手中的灯笼。它不是高高在上的符号,而是融入在日常生活里的点点滴滴,是一代又一代人用心守护的念想。
夜色渐深,巷子里的灯光渐渐亮起,青石板路上的人影被拉得很长。张家奶奶收起了晾晒的蓝印花布,李老板锁上了茶馆的门,陈娟把孩子们的剪纸作品贴在铺面上,王爷爷和李阿姨还在收拾百家宴的桌椅。巷子里安静下来,只有老槐树的叶子在微风中轻轻作响,像是在诉说着什么。或许,每一条这样的巷弄,都是文化传承的驿站,那些看似平凡的手艺、味道和故事,就像一颗颗饱满的种子,在时光的土壤里慢慢生长,等到春天来临,又会开出新的花,结出新的果。而我们,既是这些文化的见证者,也是传承者,或许在某个清晨或傍晚,当我们走过一条熟悉的巷弄,闻到一缕熟悉的香气,听到一段熟悉的旋律时,就能想起,原来文化一直都在我们身边,从未走远。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来自互联网,本站仅作为分享,不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侵权等情况,请与本站联系删除。
转载请注明出处:巷弄里的文化絮语 https://www.dachanpin.com/a/tg/352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