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公益,不少人脑海里立刻会蹦出 “苦大仇深” 的画面:志愿者穿着统一马甲,顶着烈日发传单;捐款箱前总围着一群表情凝重的人,仿佛每投一块钱都要配上一段深情独白。可实际上,公益早不是只有 “感动中国” 这一种打开方式,它藏在菜市场阿姨递来的多余葱叶里,躲在年轻人用奶茶杯改造成的流浪猫窝中,甚至会随着一场 “搞笑” 的直播突然闯进你的生活。
就说我邻居王大爷吧,退休前是单位里出了名的 “抠门”,买棵白菜都要跟小贩磨十分钟价,家里的旧报纸能堆到天花板也舍不得卖。可上个月社区发起 “旧物改造捐给乡村小学” 的活动,他居然第一个报了名,还把家里珍藏了二十年的 “古董” 收音机拆了重装,最后做成了一个带着复古旋钮的笔筒。更让人哭笑不得的是,他为了展示自己的 “杰作”,特意拍了段视频发朋友圈,配文 “当年追你大妈时都没这么用心”,结果评论区炸了锅,原本只想捐一件的邻居们,纷纷翻箱倒柜找出旧物,就为了跟王大爷 “比一比谁的手更巧”。短短一周,社区收集的改造旧物就装了三大箱,连居委会大妈都调侃:“早知道王大爷的‘凡尔赛’这么管用,咱早该请他当公益代言人了。”
不光是社区里的长辈,年轻人搞公益的方式更是让人眼前一亮。我表妹是个追星族,前段时间为了给偶像 “应援”,居然组织了一场 “公益马拉松”—— 参与者每跑一公里,她就以偶像的名义捐出两本书给山区孩子。为了让活动更有意思,她还设置了 “奇葩奖项”:跑姿最搞笑的人能获得偶像周边,带宠物一起跑的能额外多捐一本书。结果活动当天,来了一群穿着奇装异服的人:有人 cos 成偶像的角色,有人穿着卡通睡衣,甚至还有人推着婴儿车跑,场面热闹得像一场嘉年华。最后统计下来,原本计划募集 500 本书,实际收到了 2000 多本,表妹的偶像得知后,还特意录了视频感谢大家,说这是他收到过 “最特别的应援”。
还有一次,我在网上刷到一个 “公益盲盒” 活动,卖家是个刚毕业的大学生。他把网友捐赠的旧物品整理好,装成盲盒出售,售价从 10 元到 50 元不等,所有收入都会捐给动物救助站。盲盒里的东西五花八门:有八成新的绘本,有没拆封的化妆品,甚至还有人捐了一把吉他。最有意思的是,每个盲盒里都会附带一张 “故事卡”,上面写着捐赠者和物品的故事。我买了一个 30 元的盲盒,拆开发现是一个手工缝制的小熊,故事卡上写着:“这是我奶奶生前给我做的,希望它能给你带来温暖,也希望能帮到流浪的小动物。” 后来我把小熊放在了公司的茶水间,每次看到它,都会想起那个素未谋面的奶奶,还有那些为了小动物努力的年轻人。
其实仔细想想,公益从来都不是一件 “高大上” 的事,它不需要你有多少财富,也不需要你付出多少时间,只要你有一颗愿意分享的心。就像菜市场里,阿姨多给你的那根葱,可能会让加班回家的人多一道可口的小菜;就像地铁上,你给老人让的座位,可能会让他们感受到城市的温暖;就像手机里,你转发的那条公益信息,可能会让更多人关注到需要帮助的群体。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就像一颗颗小石子,虽然单个看起来不起眼,但聚在一起就能铺成一条通往温暖的路。
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用自己的方式参与公益,有人用幽默的段子宣传公益,有人用好玩的活动吸引大家加入,有人用创意的想法让公益变得更有趣。他们用行动证明,公益可以很轻松,也可以很快乐;可以很搞笑,也可以很温暖。或许未来某一天,当我们提到公益时,脑海里浮现的不再是沉重的画面,而是一张张笑脸,一场场热闹的活动,还有那些藏在生活里的小美好。
你看,公益这件事,是不是比你想象中更有意思?说不定下一个用创意点亮公益的人,就是正在读这篇文章的你呢?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来自互联网,本站仅作为分享,不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侵权等情况,请与本站联系删除。
转载请注明出处:公益这事儿,原来可以这么 “不严肃” https://www.dachanpin.com/a/tg/353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