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的晨光透过教学楼的玻璃窗,在三年级(2)班的课桌上洒下细碎的光斑。讲台上没有堆积如山的习题册,取而代之的是几个装满各色树叶的竹篮,老师正引导孩子们观察叶片的纹路,讨论不同植物在四季里的变化。这样的场景,如今在越来越多的校园里成为日常,悄然勾勒出素质教育落地生根的模样。它不再是停留在文件里的概念,而是化作课堂上的提问、操场上的奔跑、实验室里的尝试,一点点重塑着孩子们的学习体验。
在这所城郊的实验小学,课程表像是一本多彩的画册。除了语文、数学等基础学科,每周还有两节 “自然探索课” 和三节 “艺术工坊课”。自然探索课上,孩子们曾在校园的小花园里蹲守半个月,记录蝴蝶从虫卵到破茧的全过程;艺术工坊课上,有人用废旧纸箱搭建出迷你 “城市模型”,有人用陶土捏出带着乡土气息的小动物。这些看似与 “考试分数” 无关的活动,却让孩子们的眼睛里多了几分光彩,手里多了几分灵巧,嘴里多了几分对世界的好奇。
![孩子们在校园花园里观察植物,有的蹲在花坛边记录,有的拿着放大镜仔细查看叶片,老师在一旁轻声指导,阳光洒在他们身上,氛围轻松愉悦]
课间的操场更是一片热闹的天地。不同于过去 “课间十分钟只能安静坐在座位上” 的规矩,现在的孩子们可以自由选择喜欢的活动:低年级的孩子在跳绳区跟着音乐节奏蹦跳,绳子在空中划出彩色的弧线;中年级的孩子在 “科学游戏角” 尝试用磁铁吸引不同材质的物体,时不时发出 “哇” 的惊叹;高年级的孩子则在篮球场上组队比赛,汗水顺着脸颊滑落,却依然笑得灿烂。体育老师说,现在的体育课不再是单纯的 “跑圈、列队”,而是根据孩子的兴趣分成了多个模块,让每个孩子都能找到自己喜欢的运动方式,在奔跑与协作中学会坚持与包容。
走进五年级的 “项目式学习” 课堂,更能感受到素质教育带来的改变。这学期他们的主题是 “家乡的老手艺”,孩子们分成小组,有的去采访镇上的竹编艺人,记录竹编的步骤与技巧;有的查阅资料,了解老手艺的历史与传承现状;还有的动手尝试,用简单的材料模仿制作竹编小物件。在成果展示会上,一组孩子不仅带来了自己编的小篮子,还播放了采访视频,讲述竹编艺人的故事,甚至提出了 “在校园开设竹编兴趣班” 的想法。语文老师笑着说,原本写作文总觉得 “没东西可写” 的孩子,在这次项目里却写出了满满的细节,因为他们真正走进了生活,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心灵去感受。
素质教育也让 “评价” 变得更加多元。过去,成绩单上只有分数和简单的评语,现在则多了 “成长档案册”。册子里除了各科成绩,还有孩子参加活动的照片、手工作品的照片、老师对孩子 “合作能力”“创新意识”“责任感” 的评价,甚至还有孩子自己写下的 “我的小目标”。班主任说,每次期末给家长看成长档案册时,家长们不再只盯着分数,而是会认真翻看孩子的每一张照片、每一段评语,更全面地了解孩子在学校的成长。有位家长曾说:“原来我家孩子不仅数学学得好,还这么会动手,这么有想法,这比单纯的分数更让我开心。”
当然,素质教育的推进并非一帆风顺。有些老师起初会担心 “花时间搞活动会影响成绩”,有些家长也会焦虑 “别人都在补课,我们孩子却在玩”。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大家渐渐看到了变化:孩子变得更愿意表达自己的想法,遇到问题时会主动思考解决办法,与同学相处时更懂得合作与分享。数学老师发现,在 “超市购物模拟” 活动中,孩子对 “加减乘除” 的运用比单纯做习题更灵活;英语老师也说,在 “英语戏剧表演” 中,孩子的口语表达能力提升得更快,因为他们不再是 “死记硬背”,而是在情境中理解与运用语言。
夕阳西下时,校园里渐渐安静下来,但教学楼的橱窗里还展示着孩子们的作品:色彩鲜艳的绘画、字迹稚嫩却充满诚意的诗歌、精心制作的科学小报…… 这些作品或许不够完美,却像一颗颗饱满的种子,蕴藏着孩子们的想象力与创造力。素质教育就像阳光与雨露,滋养着这些种子,让它们在成长的道路上慢慢发芽、开花。
当我们看着孩子们背着装满书本与画笔的书包,脸上带着对明天的期待走出校园时,或许会思考:教育的意义究竟是什么?是让每个孩子都成为一模一样的 “优等生”,还是让每个孩子都能在成长中找到自己的闪光点,成为独一无二的自己?在素质教育的探索与实践中,答案正一点点清晰起来,而那些在课堂上、活动中留下的成长印记,终将成为孩子们人生路上最珍贵的财富。未来,还会有更多孩子在这样的教育环境中成长,他们会带着这份好奇与热爱,去探索更广阔的世界,去创造更美好的未来,而这,不正是教育最本真的模样吗?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来自互联网,本站仅作为分享,不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侵权等情况,请与本站联系删除。
转载请注明出处:教室里的阳光与远方:素质教育里的成长印记 https://www.dachanpin.com/a/tg/354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