巷尾面香:一碗阳春面里的时光滋味

青石板路蜿蜒的巷尾,“阿婆面馆” 的木质招牌挂了三十多年。朱红色漆皮剥落处露出浅棕木纹,像极了老板娘林阿妹手上的纹路 —— 那是揉了半辈子面团、煮了无数碗阳春面留下的印记。每天清晨六点,卷帘门 “哗啦” 一声升起时,总有熟客踩着晨光赶来,不等开口,林阿妹就会笑着往灶台前走:“还是老样子,多加一勺猪油?”

熟客们爱来这儿,不单是为了那碗飘着葱花的阳春面。面条是林阿妹每天天不亮就开始揉的,高筋粉加温水,力道要匀,醒面时间得掐准,这样煮出来的面才筋道。汤底更有讲究,筒骨加老母鸡熬足四小时,撇去浮油后清澈透亮,撒上一把刚切好的葱花,热气裹着鲜香往鼻尖钻,一口下去,暖意在胃里慢慢散开。常有附近中学的学生,放学后背着书包跑过来,掏出皱巴巴的零钱要一碗面,林阿妹总会多舀一勺汤,说孩子长身体,要多喝点热的。

巷尾老面馆里,老板娘正用长筷将煮好的面条捞进碗中,碗里的汤底泛着微光,葱花点缀其间,柜台前坐着几位食客正低头吃面

二十年前,林阿妹还是跟着婆婆学煮面的小媳妇。那时婆婆的身体已经不太好,却总撑着腰站在灶台边,手把手教她掌握火候。“煮面不能急,火太旺面容易夹生,火太小面又会坨。” 婆婆的话,林阿妹记了一辈子。有一年冬天,雪下得特别大,巷子里的店铺大多关了门,林阿妹却依旧早早开了店。那天,一位裹着厚棉袄的老人拄着拐杖来吃面,说自己老伴儿病了,想吃口热乎的阳春面。林阿妹听完,不仅没收钱,还多煮了一碗,让老人打包带回去。老人感动得直抹眼泪,说这碗面比药还暖。

后来,巷子里开了不少新式餐厅,装修精致,菜品花哨,年轻人大多被吸引过去,阿婆面馆的客人渐渐少了些。儿子劝林阿妹,要不把店翻新一下,再加点新菜品。林阿妹却摇了摇头:“我们做的是老味道,要是改了,老顾客就不认了。” 依旧每天清晨揉面、熬汤,依旧给熟客多添一勺猪油,依旧对放学的孩子笑着说 “慢点儿吃”。没想到,过了一段时间,有些曾经在这儿吃面的年轻人又回来了。他们说,外面的菜再好吃,也没有阿婆面馆的阳春面有家的味道。有个在外地上班的姑娘,每次回来都会特意绕到巷尾,吃一碗面,说这味道能让她想起小时候放学的时光。

去年,林阿妹的腰不太好,揉面的时候有些吃力。儿子看在眼里,主动提出帮她。一开始,儿子揉的面总达不到要求,要么太硬,要么太软。林阿妹没有急,耐心地教他:“揉面要用心,感受面的劲道,这样才能揉出好面。” 慢慢地,儿子揉的面越来越像样,熬汤的手艺也渐渐学会了。现在,每天清晨,巷尾的面馆里会出现两个人的身影,林阿妹在一旁指点,儿子在灶台前忙碌,熟悉的面香依旧在巷子里飘散。

常有客人问林阿妹,打算把店开多久。林阿妹总是笑着说:“只要还有人想吃我煮的面,我就一直开下去。” 其实,她心里清楚,这面馆不仅是一份营生,更是一份牵挂。那些来来往往的客人,那些关于面的故事,那些藏在面香里的时光,都早已刻进了她的生活。或许,在很多人心里,阿婆面馆的阳春面早已不只是一碗普通的面,它承载着岁月的记忆,传递着温暖的情感,是这座城市里一道独特的风景。

如今,每当夕阳西下,卷帘门缓缓落下时,林阿妹总会坐在店门口的小凳上,看着巷子里来来往往的人。偶尔有熟客路过,会停下来和她聊几句,说说今天的面味道怎么样,聊聊家里的琐事。晚风拂过,带着淡淡的面香,也带着岁月的温柔。不知道这份藏在巷尾的面香,还会陪伴多少人走过春夏秋冬,还会续写多少温暖的故事呢?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来自互联网,本站仅作为分享,不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侵权等情况,请与本站联系删除。
转载请注明出处:巷尾面香:一碗阳春面里的时光滋味 https://www.dachanpin.com/a/tg/35408.html

(0)
上一篇 2025-08-29 17:27:27
下一篇 2025-08-29 17:33:01

相关推荐

  • 织入日常的时尚:不止于衣饰的生活语言

    时尚常常被误解为 T 台之上转瞬即逝的华丽布景,或是橱窗里标价高昂的奢侈品符号。但真正浸润在生活里的时尚,更像是一种无声的表达,藏在通勤时搭在臂弯的针织开衫纹路里,落在周末咖啡馆里玻璃杯沿折射的耳环光泽中,甚至融在雨天撑伞时裙摆与地面形成的微妙弧度间。它不追求统一的标准,也无需刻意追赶所谓的潮流,而是以一种温和的姿态,成为人们传递自我态度的载体。有人偏爱棉麻…

    2025-08-29
    13
  • 白色光影里的生命叙事

    消毒水的气息漫过门诊大厅的玻璃门,与清晨的阳光交织成特殊的光晕。导诊台护士的笔尖在登记本上划过,金属笔尖与纸张摩擦的轻响,混着自助挂号机的提示音,构成医院每日的开篇旋律。穿蓝白条纹病号服的老人扶着墙缓步挪动,家属提着装满检查单的塑料袋紧随其后,透明袋角被风吹得轻轻扬起。挂号窗口前的队伍缓缓流动,每个人的脸上都带着不同的神色,焦虑与期盼在空气里悄悄碰撞。药房窗…

    1天前
    4
  • 巷口的脚步声与屏幕里的问候:藏在日常里的社交密码

    老城区的巷口总有种奇妙的魔力,早餐铺蒸腾的热气里混着熟客们的招呼声,张阿姨会顺手帮李奶奶捎走门口的垃圾,王大爷修鞋时总爱和排队的人唠几句家常。这些细碎的互动像织毛衣时的针脚,不经意间就把分散的人心连在了一起,构成了最朴素也最温暖的社交图景。很少有人刻意琢磨 “社交” 二字的含义,可从推开家门的那一刻起,每个人都已身处一张无形的关系网中。 菜市场的摊主记得常客…

    投稿 6天前
    8
  • 时尚圈生存指南:穿对是奇迹,穿错是日常

    时尚这东西,就像食堂里的随机菜品 —— 你永远猜不透下一口会遇到惊喜还是惊吓。前几天翻衣柜时,我对着三年前买的亮片卫衣陷入沉思:当时究竟是被哪路时尚妖风迷惑,才会坚信 “把 disco 穿在身上” 是年度最佳审美?更离谱的是,这件衣服标签上还印着 “限量复古款”,现在看来,所谓 “复古” 不过是设计师懒得创新的遮羞布,“限量” 大概是怕生产多了砸手里。 身边…

    2025-09-06
    12
  • 3D打印:重塑制造逻辑的创新浪潮

    当定制化假肢精准贴合残障人士的肢体曲线,当复杂的航空零部件从粉末直接 “生长” 成型,当设计师的奇思妙想无需依赖传统工厂就能变为实物 ——3D 打印技术正以颠覆性的姿态,悄然改写着人类对 “制造” 的认知。这项诞生于上世纪 80 年代的技术,历经数十年迭代,已从实验室走向产业一线,从小众猎奇的科技概念演变为推动多个领域变革的核心力量。它不仅改变了产品的生产方…

    投稿 2025-09-10
    20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件:362039258@qq.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6: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