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石板路蜿蜒的巷尾,“阿婆面馆” 的木质招牌挂了三十多年。朱红色漆皮剥落处露出浅棕木纹,像极了老板娘林阿妹手上的纹路 —— 那是揉了半辈子面团、煮了无数碗阳春面留下的印记。每天清晨六点,卷帘门 “哗啦” 一声升起时,总有熟客踩着晨光赶来,不等开口,林阿妹就会笑着往灶台前走:“还是老样子,多加一勺猪油?”
熟客们爱来这儿,不单是为了那碗飘着葱花的阳春面。面条是林阿妹每天天不亮就开始揉的,高筋粉加温水,力道要匀,醒面时间得掐准,这样煮出来的面才筋道。汤底更有讲究,筒骨加老母鸡熬足四小时,撇去浮油后清澈透亮,撒上一把刚切好的葱花,热气裹着鲜香往鼻尖钻,一口下去,暖意在胃里慢慢散开。常有附近中学的学生,放学后背着书包跑过来,掏出皱巴巴的零钱要一碗面,林阿妹总会多舀一勺汤,说孩子长身体,要多喝点热的。
二十年前,林阿妹还是跟着婆婆学煮面的小媳妇。那时婆婆的身体已经不太好,却总撑着腰站在灶台边,手把手教她掌握火候。“煮面不能急,火太旺面容易夹生,火太小面又会坨。” 婆婆的话,林阿妹记了一辈子。有一年冬天,雪下得特别大,巷子里的店铺大多关了门,林阿妹却依旧早早开了店。那天,一位裹着厚棉袄的老人拄着拐杖来吃面,说自己老伴儿病了,想吃口热乎的阳春面。林阿妹听完,不仅没收钱,还多煮了一碗,让老人打包带回去。老人感动得直抹眼泪,说这碗面比药还暖。
后来,巷子里开了不少新式餐厅,装修精致,菜品花哨,年轻人大多被吸引过去,阿婆面馆的客人渐渐少了些。儿子劝林阿妹,要不把店翻新一下,再加点新菜品。林阿妹却摇了摇头:“我们做的是老味道,要是改了,老顾客就不认了。” 依旧每天清晨揉面、熬汤,依旧给熟客多添一勺猪油,依旧对放学的孩子笑着说 “慢点儿吃”。没想到,过了一段时间,有些曾经在这儿吃面的年轻人又回来了。他们说,外面的菜再好吃,也没有阿婆面馆的阳春面有家的味道。有个在外地上班的姑娘,每次回来都会特意绕到巷尾,吃一碗面,说这味道能让她想起小时候放学的时光。
去年,林阿妹的腰不太好,揉面的时候有些吃力。儿子看在眼里,主动提出帮她。一开始,儿子揉的面总达不到要求,要么太硬,要么太软。林阿妹没有急,耐心地教他:“揉面要用心,感受面的劲道,这样才能揉出好面。” 慢慢地,儿子揉的面越来越像样,熬汤的手艺也渐渐学会了。现在,每天清晨,巷尾的面馆里会出现两个人的身影,林阿妹在一旁指点,儿子在灶台前忙碌,熟悉的面香依旧在巷子里飘散。
常有客人问林阿妹,打算把店开多久。林阿妹总是笑着说:“只要还有人想吃我煮的面,我就一直开下去。” 其实,她心里清楚,这面馆不仅是一份营生,更是一份牵挂。那些来来往往的客人,那些关于面的故事,那些藏在面香里的时光,都早已刻进了她的生活。或许,在很多人心里,阿婆面馆的阳春面早已不只是一碗普通的面,它承载着岁月的记忆,传递着温暖的情感,是这座城市里一道独特的风景。
如今,每当夕阳西下,卷帘门缓缓落下时,林阿妹总会坐在店门口的小凳上,看着巷子里来来往往的人。偶尔有熟客路过,会停下来和她聊几句,说说今天的面味道怎么样,聊聊家里的琐事。晚风拂过,带着淡淡的面香,也带着岁月的温柔。不知道这份藏在巷尾的面香,还会陪伴多少人走过春夏秋冬,还会续写多少温暖的故事呢?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来自互联网,本站仅作为分享,不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侵权等情况,请与本站联系删除。
转载请注明出处:巷尾面香:一碗阳春面里的时光滋味 https://www.dachanpin.com/a/tg/354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