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青第一次在讲台前摔碎粉笔头,是因为黑板上那道复杂的立体几何题。三十双眼睛盯着她画得歪歪扭扭的圆锥,后排两个男孩悄悄玩起了橡皮。窗外的山风卷着落叶撞在玻璃上,她突然觉得自己像个被困在时代缝隙里的标本 —— 手里攥着 2023 年的教案,却用着上世纪的教学方式。
那天放学后,校长把一台蒙着灰的笔记本电脑搬到办公室。“县里刚配的智慧教育设备,说是能连到城里的名师课堂。” 老校长搓着满是老茧的手,屏幕亮起时反射出两人惊讶的表情。李青指尖划过键盘上的污渍,突然想起三年前第一次带学生去县城参加科技展,孩子们对着触摸屏电脑怯生生不敢伸手的模样。
她花了三个晚上研究教学软件。第一次尝试在课堂上播放名师录制的微课视频时,投影仪突然跳闸,教室里一片漆黑。当她手忙脚乱地检查线路,后排的小胖突然喊:“老师,刚才那个动画里的地球会转!” 黑暗中传来此起彼伏的附和声,那一刻,她仿佛摸到了教育的另一种可能。
设备调试好的那天,李青特意穿了件新买的蓝色衬衫。当屏幕上出现省城实验小学王老师的脸时,教室里安静得能听见铅笔落地的声音。王老师用 3D 动画拆解了内燃机的工作原理,孩子们的眼睛亮得像山间的星星。下课铃响时,平时最调皮的男生跑过来问:“明天还能看这个吗?”
但数字教育的推进远非想象中顺利。有家长找到学校,质疑孩子整天对着电脑会影响视力;村里的网络信号时好时坏,直播课常常卡在关键节点;更棘手的是,几位年长的老师对新设备完全陌生,连基本的课件制作都要从头学起。李青记得有次上公开课,她准备用互动白板讲解古诗,结果设备突然蓝屏,只能尴尬地回到传统板书模式。
转机出现在那年冬天。县里组织教师去省城培训,李青第一次见到真正的智慧教室 —— 电子白板能实时标注,学生的平板可以同步提交作业,甚至能通过 VR 设备 “走进” 故宫太和殿。培训结束时,她在笔记本上写下:“不是孩子不爱学习,是我们没给他们打开更广阔的世界。”
回来后,李青开始在学校里组建 “数字教学小组”。她利用放学后的时间,手把手教老教师制作 PPT;联系运营商改善学校周边的网络信号;还特意给家长们开了场讲座,用手机展示孩子们在信息化课堂上的积极变化。有位奶奶看完孙子用平板做题的视频后,拉着李青的手说:“原来电脑也能教好孩子。”
变化在潜移默化中发生。原本上课爱走神的女孩,因为迷上了在线英语闯关游戏,主动要求每天多练半小时;几个喜欢画画的男生,开始用绘图软件设计科幻手抄报;就连最内向的小男孩,也敢在直播课上举手回答省城老师的提问。期末测试时,班级的平均分比去年提高了 15 分,校长在全校大会上特意表扬了李青的创新尝试。
最让李青难忘的是去年春天。县里举办 “数字教育成果展”,她带着五个学生去参展。展会上,孩子们熟练地操作平板电脑展示自己的作品,给参观的领导和老师讲解 VR 教学的体验。有位评委笑着问:“你们觉得山里的课堂和城里的一样吗?” 领头的女孩大声回答:“不一样,我们的课堂能连到全世界!”
如今,李青的教室已经成了学校的 “智慧教学示范角”。墙上挂着高清电子屏,讲台上放着智能投影仪,每个学生都有专属的学习平板。但她依然保留着那块用了多年的黑板,有时会在数字教学间隙,用粉笔写下几句鼓励的话。她常对同事说:“设备是冰冷的,但教育的温度不会变。”
上个月,李青收到了省城王老师的邀请,希望她带着学生参与跨区域的 “双师课堂”。直播那天,她的学生和省城的孩子一起讨论环境保护问题,两地的画面在屏幕上同框出现。当看到山里的孩子自信地分享家乡的生态故事时,李青突然想起第一次摔碎粉笔头的那个下午 —— 原来,一根网线真的能缩短山与城的距离。
现在,越来越多的年轻教师主动申请调到这所乡村学校。他们带来了更多新颖的教学理念,有的擅长制作动画课件,有的精通编程教学,还有的会用短视频记录教学日常。学校的操场边新装了太阳能路灯,夜晚亮起时,常常能看到教师办公室的灯还亮着,里面传来讨论教学软件的声音。
李青偶尔会翻看最初的教学笔记,那些关于设备故障、家长质疑的记录,如今都成了珍贵的回忆。她知道,教育信息化的道路还有很长,可能还会遇到网络故障、设备老化、资源不均等问题,但每当看到孩子们在数字课堂上绽放的笑容,她就觉得所有的付出都值得。
有天课后,那个曾经怯生生不敢碰电脑的小男孩,拿着自己制作的星球模型来找李青。“老师,我用 3D 软件设计的火星基地,以后能在太空上课吗?” 李青摸着他的头,望向窗外连绵的群山。夕阳下,远处的通信塔闪着微光,仿佛在诉说着一个关于教育与未来的故事。
或许,教育信息化带来的不只是教学方式的改变,更是让每个孩子都能拥有平等追逐梦想的机会。当网线跨越山川河流,当屏幕连接城乡课堂,那些曾经被地理距离阻隔的知识与希望,正以全新的方式在孩子们心中生根发芽。而像李青这样的教师,就像架起桥梁的人,用数字技术为大山里的孩子打开了一扇望向世界的窗。
现在,李青正在筹备一个新的项目 —— 她想带着学生用无人机拍摄家乡的自然风光,制作成 VR 纪录片,让更多人看到大山里的美丽与神奇。她不知道这个项目会遇到多少困难,但她相信,只要坚持下去,总会有惊喜发生。毕竟,在教育这条路上,每一次尝试都可能成为改变命运的契机。
教室里的电子屏还亮着,上面显示着明天的教学计划。李青关掉电脑,走出办公室。晚风拂过校园,远处传来孩子们在操场上嬉戏的声音。她抬头望向夜空,星星在墨蓝色的天幕上闪烁,像极了孩子们眼中的光。或许,这就是教育信息化的意义 —— 不是用技术取代传统,而是用更温暖的方式,让每个孩子的梦想都能被看见、被照亮。
当新的一天到来,李青又会站在讲台上,和孩子们一起探索数字世界里的奥秘。她不知道未来还会有多少挑战,但她知道,只要心中有爱,手中有技术,就能为孩子们搭建起通往未来的桥梁。而那些在网线两端传递的知识与温暖,终将汇聚成改变命运的力量,在大山深处开出最美的花。
现在,越来越多的乡村学校开始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越来越多的教师像李青一样,用技术点亮课堂。或许在不久的将来,城乡教育的差距会因为数字技术而逐渐缩小,每个孩子都能在同一片蓝天下,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而这一切,才刚刚开始。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来自互联网,本站仅作为分享,不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侵权等情况,请与本站联系删除。
转载请注明出处:网线那头的课堂:李老师和大山里的数字教育梦 https://www.dachanpin.com/a/tg/354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