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建国蹲在院坝边擦光伏板,指尖划过深蓝色面板时总忍不住慢半拍。这块长 1.6 米的板子跟着他五年了,边框处被雨水浸出浅褐色锈迹,却依旧每天在日头里泛着微光。他粗糙的手掌蹭过面板上的薄灰,想起第一次见这东西的模样 —— 技术员扛着板子进村时,全村人都围在村口看新鲜。那会儿村里还没通大电网,家家户户靠小水电供电,一到枯水期就只能摸黑过日子。李建国的儿子小远那时候正上小学,每天放学回家得先帮着挑水,再借着煤油灯的光写作业,鼻子总被熏得黑乎乎的。

枯水期来得早的时候,小水电的水轮机转不动,全村的灯都得歇着。有年冬天特别冷,煤炉里的火半夜灭了,李建国起来添煤,听见里屋小远在哭。他掀开门帘进去,看见孩子正对着没写完的作业抹眼泪,煤油灯的火苗晃得纸页上的字都在抖。“爹,灯要灭了,这道题还没算完。” 小远的声音带着哭腔,手冻得通红,笔杆在指间打滑。李建国把孩子的手揣进自己怀里暖着,心里又酸又涩。那会儿他就想,要是能有永远不会灭的灯就好了,不用看天吃饭,不用让孩子在黑夜里着急。老伴的哮喘也怕停电,一到阴天电压不稳,制氧机就嗡嗡响着停机,他得背着老伴往镇上的卫生院跑,山路崎岖,深一脚浅一脚的,总怕耽误了工夫。

[此处插入图片:暮色中的山村小院,院坝西侧整齐排列着四块蓝色光伏板,板下晒着金黄的玉米,屋内透出暖黄的灯光,窗台上摆着孩子的太阳能小台灯,灯旁放着半杯冒着热气的茶水]

光伏扶贫项目进村那年,李建国是第一个报名的。技术员来家里勘测的时候,他拉着人家问了半天:“这板子真能靠太阳发电?阴雨天咋办?发的电够不够用?” 技术员笑着拿计算器给他算,说他家屋顶能装四块板,晴天发的电除了自家用,剩下的还能卖给电网,一年下来能有两千多块收入。李建国还是不放心,直到板子装上去的那天,技术员把电线接到家里的电表上,打开开关,客厅的灯 “啪” 地亮了,暖黄的光瞬间填满了屋子,他才敢相信这是真的。

那天晚上,小远第一次在电灯下写作业,写一会儿就抬头看看天花板上的灯,好像怕它突然灭了。李建国坐在旁边剥玉米,听着洗衣机嗡嗡地转着 —— 那是他用攒了半年的钱买的,以前总怕停电用不了,现在有了光伏板,终于敢拿出来用了。老伴坐在沙发上织毛衣,制氧机安安静静地工作着,不用再担心突然停机。“以后再也不用摸黑了。” 老伴笑着说,眼里闪着光,李建国看着她,觉得心里也亮堂堂的。

光伏板带来的变化远不止这些。夏天的时候,光伏板能给屋顶遮阴,屋里比以前凉快不少,李建国索性在板下搭了个架子,用来晒玉米和辣椒。邻居王婶路过,总羡慕地说:“你家这板子真是好东西,又能发电又能晒粮,划算!” 后来王婶家也装了光伏板,装完那天特意来给李建国送了一篮子鸡蛋,说多亏了他当初给她讲那么多光伏板的好处。村里装光伏板的人家越来越多,技术员干脆在村里办了个小课堂,教大家怎么维护板子,怎么看电表上的发电量。李建国学得特别认真,还主动帮着邻居们检查板子,谁家的板面积了灰,他就拿着梯子去帮忙擦,成了村里的 “光伏管家”。

小远上初中那年,学校也装了太阳能设备。有次孩子回家兴奋地说,学校的路灯都是太阳能的,晚上放学不用再打手电筒,教室里还装了太阳能风扇,夏天上课也不热了。李建国听着,心里满是欣慰。他还记得小远小时候,因为村里停电,好几次错过了电视上的教学节目,现在有了太阳能,孩子学习再也不用受用电的限制了。去年小远考了镇上的重点高中,开学前特意跟李建国去看了家里的光伏板,说:“爹,等我以后考上大学,就去学新能源专业,回来给咱们村装更好的太阳能设备。”

现在村里通了大电网,但大家还是习惯用光伏发的电。有次电网检修停电,全村只有装了光伏板的人家还亮着灯,没装的邻居来借电充手机,看着屋里的灯光和运转的电器,都说明年也要装。李建国还听说,村东头的稻田要装太阳能灌溉系统,以后浇水不用再靠天,庄稼收成能更稳。村里的加工厂也在计划装太阳能发电机,这样加工粮食的时候就不用担心停电,村民们在家门口就能打工,不用再背井离乡去城里。

这天早上,李建国又像往常一样去擦光伏板。太阳刚从山坳里爬出来,金色的光洒在面板上,折射出细碎的光芒。他摸了摸板子,还是温热的,就像这几年的日子,一天天变得暖和起来。小远在电话里说,他最近在研究太阳能储能电池,说以后就算连着阴雨天,也能有足够的电用。李建国听不懂什么是储能电池,但他知道,孩子是在为这个家、为这个村子努力。

他抬头望了望远处的山,山上的树郁郁葱葱,阳光穿过树叶的缝隙,落在田埂上,画出斑驳的光影。院坝里的玉米已经晒得金黄,再过几天就能脱粒了。老伴在屋里喊他吃早饭,声音里带着笑意。李建国应了一声,最后擦了擦光伏板的边角,起身往屋里走。阳光照在他的背上,暖融融的,就像这光伏板带来的光和热,一点点照亮了山里的日子,也照亮了往后的希望。或许再过几年,村里会有更多的太阳能设备,会有更多像小远一样的年轻人回来,用知识和技术,让这座山村在阳光下变得更热闹、更有活力。而他和老伴,还会守着这几块光伏板,看着太阳升起又落下,看着日子一天天越过越红火。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来自互联网,本站仅作为分享,不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侵权等情况,请与本站联系删除。
转载请注明出处:李建国蹲在院坝边擦光伏板,指尖划过深蓝色面板时总忍不住慢半拍。这块长 1.6 米的板子跟着他五年了,边框处被雨水浸出浅褐色锈迹,却依旧每天在日头里泛着微光。他粗糙的手掌蹭过面板上的薄灰,想起第一次见这东西的模样 —— 技术员扛着板子进村时,全村人都围在村口看新鲜。那会儿村里还没通大电网,家家户户靠小水电供电,一到枯水期就只能摸黑过日子。李建国的儿子小远那时候正上小学,每天放学回家得先帮着挑水,再借着煤油灯的光写作业,鼻子总被熏得黑乎乎的。 https://www.dachanpin.com/a/tg/35510.html

(0)
上一篇 2025-09-04 09:38:10
下一篇 2025-09-04 09:42:52

相关推荐

  • 区块链:藏在代码里的信任账本

    区块链并非单一技术,而是由密码学、分布式系统与共识机制交织成的新型数据存储体系。它的核心魅力在于构建了无需中介参与的信任网络,让数据在多主体间实现安全流转与共享。这种独特的架构打破了传统中心化存储的垄断,为信息交互提供了全新可能。普通用户或许对技术术语感到陌生,但其实区块链的应用早已渗透到生活的细微角落。从数字藏品的权属确认到跨境支付的流程简化,其影响力正通…

    2025-09-16
    6
  • 义乌货箱里的全球订单:一个跨境卖家的三年远征

    林小满至今记得第一次收到亚马逊站内信的那个午后。电脑屏幕上跳出 “订单已确认” 的蓝色弹窗时,她正用马克笔在白板上圈画义乌小商品城的摊位编号,笔尖的墨水顺着木纹晕开,像极了此刻心里蔓延的欢喜。那是 2021 年的深秋,她刚把第一批 500 个手工编织挂毯打包发往深圳仓,没想到三天就迎来了第一笔来自洛杉矶的订单。 “当时连物流时效都算不明白。” 林小满笑着回忆…

    投稿 2025-09-16
    4
  • 科技这东西,早把生活揉成了新模样

    周末窝在沙发里刷剧,手指划着屏幕突然想喝冰可乐。喊了句 “小安,开冰箱”,厨房传来轻微的电机运转声,起身走过去时,冷藏层的门已经虚掩着。这种场景现在太常见了,可放在十年前,谁能想到家里的电器能听懂人话?科技这玩意儿从不是实验室里冷冰冰的仪器,早悄悄钻进柴米油盐,把日子改得面目全非。 楼下的张阿姨以前总抱怨记性差,买完菜常忘拿钥匙。现在她出门只带个手机,单元门…

    5天前
    7
  • 瓶罐之外的魔法:化学如何编织生活经纬

    厨房台面上的白醋与小苏打相遇时腾起的泡沫,衣柜里防虫樟脑丸悄悄挥发的痕迹,清晨阳光穿透露珠时发生的光解反应 —— 这些看似寻常的瞬间,都藏着化学的精巧密码。人类对物质变化的探索从未停歇,从古代炼丹师的丹炉到现代实验室的精密仪器,化学早已跳出 “试管与公式” 的刻板印象,成为塑造文明形态的核心力量。它不仅解释着世界的构成,更在衣食住行的每一个维度,悄然改写着人…

    2025-09-16
    9
  • 穿梭在街巷的静默信使:无人配送的温柔叙事

    晨光漫过青灰色的屋檐,将巷口那抹银白的身影染成暖金色。它像一只温顺的小鹿,循着预设的路线缓缓移动,轮轴转动时没有喧嚣的引擎声,只留下细碎的 “沙沙” 声,与巷子里早起居民推开木门的 “吱呀” 声交织成晨曲。这是城市里越来越常见的无人配送车,没有驾驶员紧握方向盘的双手,没有配送员急促的脚步声,却以一种静默而坚定的姿态,将包裹里的期待与温暖,准时送到每一扇等待的…

    2025-09-12
    10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件:362039258@qq.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6: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