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天的客厅里,妈妈很少把空调温度调得太高

傍晚下班回家,刚掏出钥匙就听见屋里传来轻微的 “咔嗒” 声 —— 是妈妈在关冰箱门。她总说冰箱门多开一秒,里面的冷气就多跑一分,压缩机又要多转一阵,“电用得费不说,机器也容易累”。从前我总觉得这是老一辈的 “小气”,直到某个周末的午后,我蹲在厨房帮她择菜,看见她把淘米水倒进阳台的塑料桶里,转身用来浇那盆养了五年的绿萝,叶片上的水珠在阳光下闪着光,那一刻突然明白,那些被我忽略的细碎举动,原来都是在悄悄对这个世界好。

冬天的客厅里,妈妈很少把空调温度调得太高,总说 “穿件厚毛衣比开空调舒服,还不干燥”。有次我嫌冷,偷偷把温度往上调了两度,她发现后没说什么,只是默默抱来一床针织毯盖在我腿上,“你看,这样是不是更暖和?空调开久了,窗外的树都要遭罪呢”。我顺着她的目光看向窗外,光秃秃的树枝上还挂着去年的枯叶,风一吹就轻轻晃,好像在点头应和。后来我试着按她的方式做,裹着厚毯子坐在沙发上看书,指尖触到温暖的织物,心里比空调吹来的热风更踏实。

冬天的客厅里,妈妈很少把空调温度调得太高

去年夏天,小区里搞了一场 “节能小能手” 的活动,楼下的张阿姨带着她的小孙女来报名。小姑娘手里攥着一张画,上面画着太阳、小树,还有一个插着充电线的手机,手机旁边画了个红色的叉。“奶奶说,手机充满电不拔充电器,就像一直让小机器干活,会浪费电,还会发热不安全”,小姑娘奶声奶气的话让周围人都笑了,可笑着笑着,心里又有点发暖。那天活动结束后,很多邻居都在自家门口贴了小纸条,有的写着 “出门记得关电源”,有的写着 “少用一次性筷子”,楼道里的声控灯好像都比平时亮了些。

有次出差,我在火车上遇见一位摄影师,他背着沉甸甸的相机包,里面装着很多拍自然风光的照片。他说前几年去西北拍胡杨,发现有片曾经茂密的胡杨林,因为附近工厂过度用水,已经枯死了大半,“以前站在林子里,能听见风吹树叶的声音,现在只剩光秃秃的树干,看着心里发堵”。他翻出一张十年前拍的照片,照片里的胡杨金黄耀眼,树下还有小溪在流,“那时候我总觉得大自然的力量无穷无尽,直到看见那些枯死的树才知道,它也会疼,也会累”。那天我们聊了一路,下车时他对我说,“其实节能不用做什么大事,少开一天车,多用一次公共交通,都是在给大自然‘减负’”。

从那以后,我开始试着改变自己的习惯。早上出门前,会绕到玄关检查一遍插座,把手机充电器、路由器的电源都拔掉;去超市买东西,提前把帆布包塞进包里,再也没买过一次性塑料袋;就连晚上看电视,也会记得把客厅的主灯关掉,只开沙发旁的小台灯。有次朋友来家里做客,看见我这样做,笑着说 “你现在比我妈还会过日子”,我却指着窗外的夜空说 “你看今天的星星多亮,要是大家都多省一点电,以后每天都能看见这样的星星了”。朋友顺着我的手看去,夜色里的星星确实比平时清晰,像撒在黑丝绒上的碎钻。

前阵子整理旧衣服,翻出很多几年前穿不下的牛仔裤和毛衣,原本想直接扔进垃圾桶,突然想起小区门口的旧衣回收箱。我把衣服一件件叠好,仔细检查有没有破损,还把起球的地方用剃毛器处理干净,“就算是旧衣服,也要让它以最好的样子去帮别人”。送衣服去回收箱的路上,遇见住在隔壁单元的王爷爷,他正提着一捆旧报纸往回收站走,“这些纸都是树木做的,回收了能再利用,少砍一棵树,空气就多一分干净”。我们并肩走着,阳光照在身上暖洋洋的,听着他讲年轻时在林场种树的故事,突然觉得,节能减排从来都不是一个空洞的口号,而是一代又一代人传下来的温柔约定。

记得小时候,外婆家门前有一条小河,夏天的时候,我总跟着表哥去河边摸鱼虾,河水清得能看见水底的鹅卵石。后来镇上开了几家小工厂,废水直接排进河里,没过多久,河水就变浑浊了,鱼虾也不见了,河边的草都长得稀稀拉拉。去年春节回外婆家,惊喜地发现小河又变清了,岸边还种了不少芦苇,有小孩在河边放风筝,笑声顺着风飘得很远。外婆说,这几年工厂都装了废水处理设备,大家也不再往河里扔垃圾,“你看,只要大家都上心,河里的水还能变回来,树也能长得更绿”。我蹲在河边,看见水里有小鱼游过,像小时候那样,心里满是欢喜。

现在的我,越来越喜欢在周末的时候去公园散步。看着公园里的老人带着孩子放风筝,年轻人在草坪上野餐,大家都带着可重复使用的餐盒和水杯,没有人随手扔垃圾。有次看见一个小朋友把别人扔在地上的塑料瓶捡起来,跑着扔进垃圾桶,他的妈妈在旁边笑着说 “宝宝做得对,垃圾要回家,地球才干净”。那一刻突然觉得,节能减排就像一颗种子,只要有人种下,就会在不经意间发芽、开花,然后把绿意传给更多人。

我们总说要保护地球,可很多时候却不知道该从哪里做起。其实答案就藏在每天的生活里:早上煮完粥记得把煤气关掉,出门前检查一遍水龙头有没有拧紧,购物时拒绝一次性包装,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凑在一起就能变成大大的力量。就像妈妈浇花的淘米水,张阿姨孙女画里的充电线,王爷爷手里的旧报纸,每一个小小的举动,都是在给地球写一封温柔的信。

明天早上醒来,你或许会像往常一样煮咖啡,但说不定会记得把煮咖啡的电源及时拔掉;出门上班时,或许会多花几分钟走到公交站,而不是习惯性地打开打车软件;晚上回家,或许会和家人一起,把客厅的灯关掉,就着阳台的月光聊聊天。这些简单的选择,就像一缕缕微光,虽然微弱,却能慢慢汇聚成照亮地球的温暖光芒。而我们每个人,都是这光芒里最温柔的一分子,用自己的方式,守护着这个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等待着它每一次温柔的回响。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来自互联网,本站仅作为分享,不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侵权等情况,请与本站联系删除。
转载请注明出处:冬天的客厅里,妈妈很少把空调温度调得太高 https://www.dachanpin.com/a/tg/35603.html

(0)
上一篇 2025-09-04 10:50:26
下一篇 2025-09-04 10:55:22

相关推荐

  • 搞定质量控制,其实没你想的那么难!

    提到 “质量控制”,不少人第一反应可能是工厂里穿着工装的检验员,拿着放大镜对着产品反复查看,感觉这事儿离日常生活特别远。但其实不然,咱们每天都在和质量控制打交道 —— 早上买的面包没发霉、喝的牛奶口感正常、上班坐的地铁准点又安全,这些背后都藏着质量控制的功劳。今天就用唠家常的方式,跟大家聊聊质量控制到底是咋回事,普通人又能从中学到哪些实用思路。 先从咱们最熟…

    2025-09-06
    11
  • 通信:编织生活的无形丝线

    通信是贯穿人类社会的隐形脉络,它以多样形态连接起孤立的个体,让思想与情感在不同空间流转。清晨的菜市场里,摊贩与顾客的讨价还价是最质朴的通信,眼神与语气传递着买卖双方的诉求;写字楼的格子间内,键盘敲击声交织成职场的信息网络,每封邮件都是一次精准的心意传递。这些看似平常的场景里,通信如同空气般渗透,支撑起日常运转的细微齿轮。家人间的一句叮嘱、朋友间的一次分享、同…

    6天前
    7
  • 智能浪潮下的机遇与迷思:AI 时代的平衡之道

    人工智能正以大模型为核心引擎,掀起新一轮技术革命的浪潮。从实验室的理论突破到产业界的规模化应用,这项诞生于 1956 年达特茅斯会议的技术,如今已渗透到经济社会的每个角落,重塑着生产方式与生活场景。技术迭代的加速度与应用落地的广度,既带来了效率革命的红利,也抛出了关乎治理、伦理与公平的深层命题。如何在技术狂奔中锚定方向,让智能真正服务于人类福祉,成为当下必须…

    2025-09-16
    5
  • 方寸之间的数字宇宙:电脑里藏着的万千世界

    桌面上的电脑静静伫立,像是一个沉默却充满活力的伙伴。它的机身覆盖着细腻的磨砂材质,指尖划过边缘时能触到恰到好处的弧度,既不会因为过于锋利而硌手,也不会因过度圆润显得臃肿。银灰色的外壳在自然光下泛着柔和的光泽,屏幕边框被压缩到极窄,开机瞬间亮起的画面仿佛直接悬浮在空气中,将现实与虚拟的界限悄然模糊。键盘按键带着轻微的回弹感,每一次敲击都发出清脆却不刺耳的声响,…

    投稿 2025-09-06
    14
  • 藏在烟火气里的美食小日子

    说起美食,总觉得它像个温柔的老朋友,不管什么时候想起,心里都暖暖的。可能是放学路上闻到的烤红薯香,也可能是妈妈在厨房忙活半天端出的一碗热汤,这些细碎的美食瞬间,拼出了日子里最治愈的模样。不像那些高级餐厅里摆得精致到舍不得下口的菜,我更偏爱街头巷尾、家里餐桌上那些带着烟火气的吃食,它们没有复杂的做法,却藏着最踏实的幸福味道。 就说楼下巷口的那家早餐铺吧,老板夫…

    2025-09-05
    13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件:362039258@qq.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6: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