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们每天过日子,其实都在跟文化打交道,只是很多时候没太在意。就像早上买早点时,老板用本地话问你 “要甜豆浆还是咸豆浆”,这随口一句的方言里,就藏着地域文化的小密码;周末跟朋友去逛老街,看到老奶奶坐在门口绣手帕,针脚里缝着的不只是图案,还有一辈辈传下来的手艺文化。这些不是什么高大上的东西,却像空气一样,悄悄把生活变得有滋有味。
我小时候总觉得 “文化” 是课本里的名词,要么是博物馆里玻璃柜里的老物件,要么是电视里穿着古装唱大戏的人。直到后来跟着外婆回乡下住了一阵,才发现文化早就在日常里扎了根。外婆每天早上会用竹篮去村口买豆腐,卖豆腐的大爷推着小木车,车上挂着块蓝布,布上绣着 “李家豆腐” 四个字,那字体歪歪扭扭却特别有劲儿。外婆说,这手艺是大爷家传了三代的,磨豆腐的石磨都快一百年了,每天天不亮就开始磨豆子,就为了让村里人吃到新鲜的。那时候我才明白,原来文化不用特意去 “找”,它就在一碗热乎的豆腐脑里,在推小车的吱呀声里。
![乡下老街上的传统豆腐摊,木质小车旁挂着蓝布招牌,石磨摆在一旁,阳光洒在摊位上显得温暖]
后来去外地读大学,更是发现不同地方的文化差异特别有意思。同宿舍有个四川姑娘,每次跟家里打电话都像在说相声,语气又软又快,就算听不懂内容,也觉得特别热闹。她还会带自家做的豆瓣酱,说这是她妈妈按照外婆的方子做的,晒了整整一个夏天,打开罐子满屋子都是香味。我们第一次用这豆瓣酱煮面时,每个人都吃了两大碗,姑娘笑着说:“你们这是爱上我们四川的‘味道文化’啦!”
不光是吃的喝的,就连平时玩的东西里也有文化。我表哥特别喜欢放风筝,他放的不是那种现成的卡通风筝,而是自己扎的。竹篾要选南方产的桂竹,柔韧性好,纸要用宣纸,糊的时候要刷上一层米糊,这样风大也不容易破。他还会在风筝上画画,有时候画脸谱,有时候画山水,每次去广场放风筝,都有人围着看。表哥说,这扎风筝的手艺是他爷爷教的,以前爷爷还会扎 “沙燕” 风筝,翅膀上有好多小窗户,飞起来的时候风穿过窗户会发出 “嗡嗡” 的声儿,特别好听。现在表哥也开始教他儿子扎风筝,小家伙拿着小竹篾,虽然扎得歪歪扭扭,但眼睛里满是认真。
还有一次跟朋友去逛旧货市场,看到一个老爷爷在卖旧书,其中有一本线装的《三字经》,纸都黄了,边角也磨破了,但字印得特别清楚。老爷爷说这是他小时候上学用的,那时候没有现在的课本,老师就拿着这种线装书教他们认字,还会一句一句讲里面的故事。我们蹲在那儿听老爷爷讲了半天,他说现在很少有人看这种旧书了,但他觉得里面的道理特别好,比如 “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现在当爸妈的、当老师的,不还是要讲究这些吗?那天我把那本《三字经》买了下来,虽然现在不常翻,但每次看到它,就会想起老爷爷说的话,觉得这些老祖宗留下来的东西,其实从来都没过时。
其实文化从来都不是高高在上的,它就像一棵大树,根扎在生活的泥土里,叶子就是我们每天经历的小事。可能是妈妈煮的一碗家乡菜,可能是爸爸教你写的第一个毛笔字,可能是奶奶给你讲的老故事,这些看似普通的瞬间,其实都在把文化一点点传下去。就像春天的时候,我们会去公园看桃花,夏天会去河边摸鱼,秋天会去山上摘果子,冬天会在家包饺子,这些年复一年的习惯,慢慢就成了我们生活里的文化印记。
有时候跟朋友聊天,会有人说 “现在的年轻人都不喜欢传统文化了”,但我觉得不是这样的。你看现在很多人喜欢穿汉服去拍照,不是为了装样子,而是觉得汉服的花纹和款式特别美;很多人喜欢学做传统糕点,不是为了省钱,而是觉得揉面、蒸制的过程特别治愈;还有人喜欢听京剧、昆曲,不是为了显得有文化,而是觉得那些唱腔和故事特别有味道。这些都是年轻人在用自己的方式喜欢文化、传承文化,就像小时候我们跟着大人学东西一样,只是形式不一样了而已。
记得去年过年的时候,我们家搞了个 “家庭文化小聚会”,每个人都要准备一个跟文化有关的小节目。我妈煮了她拿手的八宝粥,说这是按照她外婆传下来的方子做的,里面要放八种豆子和米,煮的时候要小火慢熬三个小时;我爸写了一副春联,毛笔字写得苍劲有力,他说这是跟单位里的老同事学的,练了快十年了;我表妹弹了一段古筝,虽然只学了半年,但《茉莉花》的调子弹得特别好听;就连我那刚上小学的小侄子,也背了一段《弟子规》,虽然有些字发音还不准,但背得特别认真。那天晚上,我们一边吃着八宝粥,一边看每个人的表演,感觉特别温馨,也突然明白,文化就是这样,在一家人的欢声笑语里,悄悄就传下去了。
现在想想,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是文化的 “传承人”,不用特意去做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只要把生活里那些有意思的小碎片留着、传着,比如把妈妈的菜谱记下来,把爷爷的手艺学过来,把老故事讲给下一代听,文化就不会消失。就像春天的花会开,秋天的果子会熟一样,文化也会在这些小事里,慢慢长大,慢慢变热闹。
可能以后我们还会遇到更多新鲜的东西,比如新的音乐、新的电影、新的游戏,但那些藏在生活里的文化小碎片,永远都是最珍贵的。因为它们不是冷冰冰的知识,而是带着温度的回忆,是我们从哪里来的证明,也是我们要往哪里去的底气。
就像现在,我坐在书桌前,看着窗外的夕阳,手里拿着那本旧旧的《三字经》,旁边放着表哥扎的小风筝,桌上还留着早上喝豆浆的杯子。这些普通的东西凑在一起,突然就有了不一样的意义 —— 它们都是文化的样子,是生活的样子,也是幸福的样子。
其实文化从来都不难懂,也不遥远,只要我们愿意停下来,看看身边的小事,听听身边的故事,尝尝身边的味道,就能找到它。而当我们开始在意这些小事,开始把这些故事讲给别人听,开始把这些味道做给别人吃的时候,我们就已经在做一件特别有意义的事 —— 把文化好好地传下去,让它陪着我们,也陪着我们的孩子,一直热热闹闹地走下去。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来自互联网,本站仅作为分享,不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侵权等情况,请与本站联系删除。
转载请注明出处:藏在生活里的文化小碎片,原来这么有意思 https://www.dachanpin.com/a/tg/356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