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农业,可能有人会觉得就是 “种地” 那么简单,其实这里面藏着好多有意思的小细节,就像咱们每天做饭要琢磨放多少盐一样,种庄稼也得跟着节气、天气慢慢琢磨。我小时候跟着爷爷奶奶在乡下住过几年,直到现在还记得清晨露水没干时,脚踩在田埂上那种软软的触感,还有玉米叶子划过胳膊时痒痒的感觉,这些细碎的记忆,其实都是农业最真实的样子。
咱们先从春天说起吧,春天可不是光等着花开就行,地里的活儿得赶在节气前面。就拿种玉米来说,选种子的时候就得挑挑拣拣,奶奶总说 “好种出好苗,坏种长草苗”,她会把那些颗粒不饱满、颜色发暗的种子都挑出来,要么留着喂鸡,要么直接扔掉,剩下的饱满种子还要用温水泡上大半天,说是这样能让种子醒过来,种到地里更容易发芽。泡好的种子捞出来晾干,再拌上一层薄薄的药粉,这一步是为了防地下的虫子啃咬,不然刚冒芽的小苗可能就被虫子偷偷吃掉了。
播种的时候更有讲究,不是随便把种子往土里一扔就行。爷爷会用锄头在地里划出一条条整齐的小沟,沟的深度大概有两指宽,太浅了种子容易被小鸟啄走,太深了又怕芽冒不出来。每两条沟之间要留够距离,奶奶说 “玉米棵棵离得远,通风透光长得欢”,要是种得太密,玉米杆长不高,结的玉米棒也会小很多。播完种子再用脚轻轻把土踩实,这样能让种子更好地贴着泥土,吸收水分。
等种子发芽长出小苗,地里的活儿就更细碎了。刚冒头的玉米苗细细嫩嫩的,旁边很容易长杂草,这时候就得去拔草。拔草不能用锄头,怕不小心把小苗的根给刨断了,只能蹲在地里用手一棵一棵拔。我小时候总觉得拔草是最无聊的活儿,蹲久了腿发麻,还得小心别被草叶上的小刺扎到手。可奶奶却不觉得累,她一边拔草一边跟我说:“杂草抢营养,小苗长不壮,现在多费点劲,秋天才能吃上年糕呢。” 那时候我最盼着秋天,总觉得只要把草拔干净,就能早点吃到喷香的玉米年糕。
除了拔草,还要给小苗施肥。乡下用的大多是农家肥,就是家里养的鸡、猪粪便发酵后制成的,闻起来有点臭,但对庄稼特别好。爷爷会用一个小桶把肥料运到地里,再用勺子一点点撒在小苗根部附近,不能撒太多,不然会把小苗 “烧” 死。撒完肥料再浇点水,让肥料慢慢渗进土里,被小苗吸收。每次浇完水,看着小苗好像又挺拔了一些,爷爷的脸上就会露出笑来,他总说:“庄稼跟孩子一样,得细心照顾,才能长得好。”
夏天的时候,玉米杆长得比人还高,地里的温度也特别高,站一会儿就会满头大汗。这时候要给玉米 “打顶”,就是把玉米杆最顶端的嫩芽掐掉。我一开始不明白为什么要这么做,觉得好好的嫩芽掐掉太可惜了。爷爷解释说:“顶端的芽会抢养分,掐掉之后,养分就能集中供给玉米棒,这样结出来的玉米才会饱满。” 打顶的时候要小心,只能掐最顶端的一小截,不能把旁边的叶子也弄掉,不然会影响玉米的光合作用。
除了玉米,地里还会种些大豆、红薯之类的作物。种大豆就简单多了,不用经常施肥,因为大豆的根上会长出小小的根瘤菌,能自己制造养分。不过大豆容易招蚜虫,这时候就得用草木灰来防治,把干燥的草木灰撒在叶子上,蚜虫就不敢靠近了。草木灰还是很好的肥料,一举两得。种红薯则要经常翻藤,红薯藤长在地上会生根,要是不翻藤,根就会吸收太多养分,地下的红薯就长不大。翻藤的时候要轻轻把藤提起来,再慢慢放到旁边,不能用力扯,不然会把藤扯断。
秋天是最热闹的时候,地里的庄稼都成熟了,玉米棒长得鼓鼓的,外面裹着一层翠绿的叶子,剥开叶子就能看到金黄的玉米粒,咬一口甜甜的。收玉米的时候,全家都会上阵,爷爷用镰刀把玉米杆砍倒,奶奶和我负责把玉米棒掰下来,装进竹筐里。竹筐装满了就用小推车运回家,堆在院子里,像一座小山。晚上一家人坐在院子里剥玉米,爷爷会把剥好的玉米串起来,挂在房梁上,说是这样通风好,不容易发霉。剥玉米的时候,奶奶还会挑几个颗粒特别饱满的玉米棒留着,说要当明年的种子。
收完玉米,就该挖红薯了。红薯长在地下,得用锄头小心地把土刨开,看到红薯的影子再慢慢挖,不然很容易把红薯挖破。刚挖出来的红薯带着泥土的清香,表皮红红的,特别好看。奶奶会挑几个小一点的红薯,洗干净后放在锅里蒸,蒸熟的红薯又甜又软,我一次能吃好几个。剩下的红薯要放在阴凉通风的地方储存,不能堆得太密,不然会发芽。要是红薯太多,还可以切成红薯干,晒在院子里的绳子上,晒干后的红薯干嚼起来有嚼劲,是很好的零食。
除了这些大田作物,农家小院里还会种些蔬菜,比如黄瓜、番茄、辣椒之类的。种黄瓜要搭架子,让黄瓜藤顺着架子往上爬,这样结的黄瓜不会沾到泥土,也更容易采摘。刚摘下来的黄瓜脆生生的,洗干净就能直接吃,带着一股清甜味。番茄要等红透了再摘,摘下来放在窗台上,能放好几天都不坏。夏天的时候,院子里的蔬菜长得特别茂盛,根本不用去菜市场买,想吃什么直接去院子里摘就行,新鲜又方便。
在乡下,农业从来都不是孤立的事儿,它跟一家人的生活紧紧连在一起。春天播种的时候,大家盼着雨水;夏天管理的时候,大家怕遇到旱灾;秋天收获的时候,大家又盼着好天气,能把粮食早点晒干。要是遇到好年景,粮食收得多,全家人都会特别开心,会把多余的粮食卖掉,换些钱来买新衣服、新家具。要是遇到不好的年景,收的粮食不够吃,就得想办法节省,或者种些其他的作物来补充。
我记得有一年夏天,遇到了旱灾,地里的玉米苗都快蔫了,爷爷每天天不亮就去地里浇水,从井里打水,一桶一桶地往地里运,直到太阳快落山才回家。那时候我还小,也跟着帮忙,虽然力气小,只能提小半桶水,但看到爷爷那么辛苦,也想帮他分担一点。后来下了一场大雨,玉米苗又慢慢恢复了生机,爷爷看着地里的玉米,终于松了一口气,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那一刻我才明白,农民对庄稼的感情,就像对自己的孩子一样,付出了太多的心血和汗水。
现在虽然住在城市里,但我还是经常会想起乡下的那些日子,想起田埂上的烟火气,想起爷爷奶奶在地里劳作的身影。有时候去菜市场买菜,看到新鲜的玉米、红薯,就会想起小时候在地里摘庄稼的场景,心里会觉得特别亲切。其实农业离我们的生活一点都不远,我们每天吃的米饭、面条、蔬菜、水果,都是农民辛辛苦苦种出来的,每一口粮食都来之不易。
可能有人觉得农业很辛苦,又脏又累,但在我看来,农业里藏着很多美好的东西。春天看到小苗破土而出的时候,会觉得充满了希望;夏天看到庄稼长得郁郁葱葱的时候,会觉得特别踏实;秋天看到丰收的粮食堆在院子里的时候,会觉得特别幸福。这些都是农业带来的快乐,是其他事情无法替代的。而且在跟庄稼打交道的过程中,还能学到很多东西,比如耐心、坚持、珍惜,这些品质会一直影响着我们。
有时候我会跟身边的朋友说起乡下的农业生活,他们大多都很感兴趣,说从来没见过庄稼是怎么种出来的,也不知道原来种庄稼有这么多讲究。其实如果有机会,真的可以去乡下看看,体验一下播种、浇水、施肥、收获的过程,相信你会对农业有不一样的认识,也会更加珍惜我们每天吃的粮食。
农业不是冷冰冰的生产过程,它是充满温度的生活方式,是一代又一代人传承下来的智慧。每一粒种子,每一棵庄稼,都承载着农民的希望和汗水,也承载着我们对生活的热爱。希望大家都能多关注农业,多了解农业,让田埂上的烟火气一直延续下去,让我们的生活永远都有新鲜的粮食和蔬菜,永远都能感受到大自然的馈赠。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来自互联网,本站仅作为分享,不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侵权等情况,请与本站联系删除。
转载请注明出处:田埂上的烟火气:藏在庄稼里的生活小日子 https://www.dachanpin.com/a/tg/360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