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有两位 “老顽童” 是什么体验?我家爷爷今年 78 岁,去年摔了一跤后膝盖就成了 “娇气包”,医生说必须坚持康复训练才能恢复行动能力;奶奶 65 岁,广场舞领队的位置还没坐热,就因为腰椎间盘突出被迫 “退役”,俩老人凑一块儿,天天对着康复器械唉声叹气,活像被老师罚抄作业的小学生。
后来我发现,要让长辈乖乖配合康复训练,光靠 “医生说”“护士建议” 根本不管用,得把训练变成他们感兴趣的事儿。就拿爷爷的膝关节训练来说,最初他对着弹力带皱眉头,说这玩意儿比当年扛枪还费劲。我灵机一动,把客厅茶几挪到一边,放起他爱听的京剧,告诉他每拉一次弹力带,就当给京剧打节拍,拉够 20 次就能解锁一段新唱段。没想到这招真管用,现在爷爷每天准时搬个小马扎坐在客厅,一边哼着 “苏三离了洪洞县”,一边用力拉伸弹力带,连带着奶奶都忍不住跟着打拍子,偶尔还会吐槽他 “拍子没跟上,康复可别偷懒”。
![爷爷奶奶一起进行趣味康复训练的场景:爷爷坐在小马扎上拉弹力带,奶奶站在旁边用手势打节拍,两人脸上都带着笑容,旁边的茶几上放着播放京剧的收音机]
奶奶的腰椎康复更有意思。康复师建议她多做 “小燕飞” 动作,可她刚趴在瑜伽垫上就喊 “腰快断了”,还说这动作比跳广场舞累十倍。我琢磨着得找个她熟悉的参照物,突然想到她每天都要给家里的盆栽浇水,于是就跟她说:“您做‘小燕飞’的时候,就想象自己正伸手够高处的花盆,慢点儿动,别把花盆碰倒了。” 这话一出,奶奶眼睛都亮了,立马调整姿势,还特意放慢动作,嘴里念叨着 “这盆绿萝该浇水了,得小心点儿”。现在她不仅能轻松完成 “小燕飞”,还发明了 “浇花式” 转腰动作,每天练得不亦乐乎,连广场舞队友都来向她请教康复技巧。
其实长辈们抗拒康复训练,大多是因为觉得过程枯燥又辛苦,还担心自己练不好反而伤了身体。这时候咱们就得学会 “投其所好”,把康复训练和他们的兴趣爱好结合起来。我邻居张爷爷喜欢下棋,他儿子就把康复球当成 “棋子”,每次训练时让他用手推动康复球 “走棋”,既能锻炼手部力量,又能满足下棋的瘾;李奶奶爱做饭,她女儿就教她在厨房里做康复训练,比如切菜时多踮踮脚锻炼腿部,揉面时转动手腕活动关节,不知不觉中就完成了每日训练量。
不过在帮长辈制定康复计划时,也得注意避开一些 “坑”。有次我爷爷看网上说 “爬楼梯能锻炼膝盖”,就天天在家爬楼梯,结果没几天膝盖就肿了,吓得我们赶紧带他去医院。医生说康复训练得根据个人身体状况来,不能盲目跟风,像爷爷这种膝关节不好的情况,爬楼梯反而会加重损伤。从那以后,我们每次都会先咨询康复师,再结合爷爷的喜好调整训练内容,比如把爬楼梯换成在平地上慢走,还给他买了个计步器,告诉他每天走够 5000 步就能兑换一袋他爱吃的核桃,现在他不仅乖乖按计划训练,还会主动跟我们汇报当天的 “战绩”。
还有些长辈总觉得 “康复训练得越累效果越好”,我奶奶就曾经为了快点恢复,偷偷增加训练强度,结果练得浑身酸痛,好几天都没精神。我们发现后,就跟她讲 “康复就像熬粥,得慢慢熬才香,火太急了反而会糊”,还特意给她做了个 “训练计划表”,把每天的训练内容分成早中晚三段,每段只练 20 分钟,中间还穿插着休息时间,让她边看电视边放松。现在奶奶不仅不再盲目加量,还会提醒爷爷 “别练太猛,咱们得细水长流”。
看着爷爷奶奶从一开始抗拒康复训练,到现在把训练当成每天的 “快乐任务”,我真心觉得,养老康复不应该是沉闷又痛苦的过程,反而可以充满乐趣。毕竟对长辈们来说,能在开心的氛围中恢复健康,比什么都重要。说不定再过段时间,爷爷就能跟着奶奶一起跳广场舞了,到时候他俩说不定还能组个 “康复达人” 组合,给其他长辈分享他们的快乐康复经验呢。
现在越来越多的家庭都面临着长辈康复的问题,其实只要多花点心思,多站在长辈的角度想想,就能找到让他们乐意接受的康复方式。或许你家也有喜欢听戏、下棋、做饭的长辈,不妨试试把康复训练和他们的爱好结合起来,说不定会有意外的收获。下次再跟长辈聊起康复训练时,你准备用什么有趣的方法让他们主动参与呢?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来自互联网,本站仅作为分享,不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侵权等情况,请与本站联系删除。
转载请注明出处:爷爷奶奶的康复日记:把康复训练玩成快乐闯关游戏 https://www.dachanpin.com/a/tg/360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