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逛老街巷或者文创市集,总忍不住在摆满工艺品的摊子前多停留一会儿。不是非要买些什么,就是觉得那些带着温度的小物件特别治愈 —— 可能是个歪歪扭扭的陶碗,碗沿还留着手指捏过的痕迹;也可能是串五颜六色的绳结,每一根线都绕得整整齐齐;甚至只是片晒干的银杏叶,被人细心贴在卡片上,再画几笔简单的小图案,就成了独一无二的书签。这些东西不像商场里批量生产的商品,规规矩矩却少了点灵魂,反而带着手艺人的呼吸和心意,拿在手里都觉得暖乎乎的。
就说我去年在苏州平江路遇到的那位竹编师傅吧,七十多岁的老爷子,坐在小马扎上,手里拿着几根细竹丝,手指翻飞间,一个小巧的竹篮就慢慢有了形状。我蹲在旁边看了快半小时,他也不催促,偶尔还会笑着说:“小姑娘,这竹丝要选当年的新竹,劈的时候得顺着纤维来,不然容易断。” 说着就拿起一根竹条,演示怎么用小刀把它劈成细如发丝的竹丝,那手法熟练得像是在变魔术。最后我买了个他编的小竹筐,现在用来装钥匙和耳机,每次看到筐身上交错的纹路,就会想起老爷子专注的眼神,还有巷子里飘来的桂花香味。
其实不光是竹编,很多我们以为 “老气” 的工艺品,仔细了解后都会发现特别有意思的细节。比如剪纸,以前总觉得就是贴在窗户上的红双喜,直到去西安的民俗博物馆,看到一位剪纸艺人用一把小剪刀,几分钟就剪出了一幅《清明上河图》的缩影 —— 桥上的行人、河里的小船,甚至船帆上的纹路都清晰可见,当时真的忍不住 “哇” 出声。后来跟艺人聊天才知道,剪纸不光要会剪,还得懂构图、懂色彩搭配,有些复杂的作品,光是设计图案就要花好几个月,剪的时候更是一点都不能走神,稍微手抖一下,整幅作品就毁了。
还有陶艺,现在很多城市里都有手工陶艺体验店,我去年跟朋友去过一次,本以为就是随便捏捏泥巴,结果真动手才发现没那么简单。先是揉泥,要把泥巴里的气泡都揉出去,不然烧的时候会开裂,我揉了十分钟胳膊就酸了;然后是拉坯,坐在拉坯机前,手里捧着泥巴,机器一转,泥巴就开始不听话地往两边歪,要么捏成了歪脖子的杯子,要么底部太薄一拿就塌。最后在老师的帮忙下,勉强做了个丑丑的马克杯,等半个月后去取烧好的杯子时,看到杯身上自己画的歪歪扭扭的小太阳,居然觉得特别可爱。现在每次用那个杯子喝水,都会想起当时满手泥巴、笑得前仰后合的样子,这种带着自己 “参与感” 的工艺品,好像比买现成的更有意义。
说到这里,突然觉得工艺品最特别的地方,可能就是它们都带着 “时间的痕迹”。不像现在快节奏的生活,什么都追求快 —— 快递要次日达,外卖要半小时内送到,连看视频都习惯倍速播放。但手艺人做东西,从来都急不得。比如苏绣,一幅中等大小的绣品,手快的艺人也要绣一两个月;还有木雕,要先选木头,再慢慢打磨、雕刻、上漆,每一步都得等前一步干透了才能进行。这些工艺品就像被按下了慢放键,把时间一点点织进纹路里,藏进图案中,所以我们看到它们的时候,才能感受到那种不慌不忙的温柔。
现在也有越来越多年轻人开始喜欢上这些传统工艺品,甚至有人专门去学这些老手艺。我认识一个 95 后的姑娘,大学学的是设计,毕业后没去公司上班,反而去景德镇学做陶瓷,每天泡在陶艺工作室里,从揉泥、拉坯到上釉、烧制,一点点摸索。她还会在传统陶瓷的基础上做些创新,比如在瓷杯上画卡通图案,或者把陶瓷和金属结合,做出既好看又实用的首饰。她的朋友圈里全是自己做的陶瓷作品,有时候是一个带着小耳朵的碗,有时候是一串陶瓷珠子的项链,下面总有很多人评论想要购买。她说:“以前觉得老手艺离我们很远,接触后才发现,只要把它们跟现在的生活结合起来,就能让更多人喜欢。”
其实生活里还有很多这样的小工艺品,可能是奶奶织的毛衣上的花纹,可能是路边小摊上买的手工香囊,也可能是旅行时带回来的民族风挂饰。它们不一定多贵重,也不一定多精致,但每一个都有自己的故事,都藏着某个人的用心。就像有时候我们觉得生活平淡,其实可能只是少了一双发现这些小美好的眼睛 —— 也许下次路过文创店,或者看到路边的手艺人,不妨停下脚步多看看,说不定就能遇到那个让你心动的小物件,也说不定能从那些手作里,感受到生活最本真的温柔。
下次你再看到那些带着手作痕迹的小工艺品时,会不会也想多了解一下它们背后的故事呢?会不会也想试着自己动手做一件,把自己的心意藏进那些纹路和图案里呢?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来自互联网,本站仅作为分享,不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侵权等情况,请与本站联系删除。
转载请注明出处:那些藏在生活里的小美好,原来都是手艺人的小心思 https://www.dachanpin.com/a/tg/367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