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开外婆家老木柜的那一刻,一股混杂着樟木与时光的气息扑面而来。柜子最底层的红布包裹里,静静躺着一只青釉瓷瓶,瓶身上淡青色的缠枝莲纹在昏黄的光线下晕开柔和的光泽,仿佛每一道纹路里都藏着说不尽的故事。这只瓷瓶是外婆的嫁妆,当年外公骑着二八自行车,穿过三个县城才将它从老匠人手中换回,如今 decades 过去,瓷瓶依旧完好无损,成了家里最珍贵的念想。
每次触摸这只瓷瓶,指尖都能感受到釉面细腻的触感,仿佛还能触碰到当年匠人指尖的温度。老匠人坐在低矮的土坯房里,拉坯、利坯、施釉、烧制,每一个步骤都倾注了全部的心思。他或许不知道,自己亲手烧制的瓷瓶,会成为一个家庭跨越时光的情感纽带,在无数个平凡的日子里,承载着一代人的青春与回忆。
在南方小镇的巷子里,曾有一位捏面人的老人,他的小摊前总是围着一群孩子。老人布满皱纹的双手像有魔力一般,一团普通的糯米面团,在他手中几经揉捏、搓捻、剪贴,眨眼间就变成了活灵活现的孙悟空、憨态可掬的小猪佩奇。我曾蹲在小摊前,目不转睛地看他捏一只小兔子,只见他取出一点白色面团,先揉成圆形做兔身,再揪出一小块捏成兔头,用细竹片轻轻压出兔子的眼睛和嘴巴,最后插上两根细细的胡萝卜当耳朵,一只栩栩如生的小兔子便跃然掌上。老人会笑着把小兔子递给我,说:“孩子,好好拿着,这兔子能陪你玩好久呢。” 如今小镇拆迁,再也找不到那位老人的身影,但那只早已干裂的面人兔子,我依然小心翼翼地收在盒子里,每次看到它,就会想起那个阳光明媚的午后,老人温暖的笑容和指尖的神奇魔力。
老家的衣柜里,还叠放着母亲亲手绣的枕套。淡粉色的绸缎上,绣着一朵朵盛开的牡丹,针脚细密均匀,每一片花瓣都层次分明,仿佛下一秒就会溢出芬芳。母亲说,她年轻时最喜欢坐在窗前绣花,那时没有手机电脑,一针一线地绣着枕套、手帕,是最惬意的时光。她绣这对牡丹枕套时,正是怀着我的时候,每天绣一会儿,就停下来摸摸肚子,想象着我出生后的模样。如今我长大成人,母亲的眼睛渐渐花了,再也绣不出那样精致的花纹,但这对枕套却成了我心中最珍贵的礼物。每当夜深人静,枕着母亲绣的枕套入眠,仿佛还能感受到她当年绣花时的温柔与期盼,心底便涌起一股暖暖的感动。
去年在古镇旅行时,我遇见了一位做竹编的老师傅。他的作坊就在古镇的拐角处,门口堆着一捆捆新鲜的竹子,空气中弥漫着竹子的清香。老师傅正坐在竹椅上,手里拿着一根细竹丝,专注地编织着一个竹篮。他的手指粗糙而有力,竹丝在他手中灵活地穿梭,时而向上,时而向下,时而交叉,不一会儿,竹篮的雏形就显现出来。我站在一旁看了许久,老师傅抬头冲我笑了笑,说:“姑娘,要不要试试?” 我有些不好意思地接过竹丝,却怎么也编不好,竹丝总是不听使唤。老师傅耐心地教我,告诉我编织竹篮不仅要有力气,还要有耐心,每一根竹丝的位置都不能错,就像做人一样,一步都不能马虎。那天,我在老师傅的指导下,勉强编好了一个小小的竹笔筒。虽然笔筒算不上精致,但却是我亲手制作的第一件工艺品。如今这个竹笔筒就放在我的书桌上,每次看到它,就会想起古镇的宁静时光,想起老师傅的教诲,也明白了每一件工艺品背后,都藏着匠人的用心与坚守。
工艺品从来都不是冰冷的物件,它们承载着匠人的心血,记录着岁月的故事,凝聚着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一只青釉瓷瓶,见证了外公外婆的爱情;一只面人兔子,留存了童年的美好回忆;一对绣花枕套,饱含了母亲的深情;一个竹编笔筒,承载了旅行中的温暖相遇。这些工艺品或许没有昂贵的价格,却有着无法用金钱衡量的价值,它们就像一颗颗散落在时光里的珍珠,串联起我们生命中那些温暖的瞬间,成为我们心中永远的珍藏。
每当我看到这些工艺品,就会想起那些制作它们的人,想起他们指尖的温度,想起他们对生活的热爱与坚守。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我们习惯了流水线生产的物品,却渐渐忽略了手工制作的温度。其实,每一件工艺品都是有灵魂的,它们在匠人的手中被赋予了生命,在岁月的流转中沉淀下情感,成为我们与过去对话的桥梁,让我们在忙碌的生活中,依然能感受到那份来自指尖的温暖,那份属于岁月的温柔。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来自互联网,本站仅作为分享,不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侵权等情况,请与本站联系删除。
转载请注明出处:指尖的温度,岁月的珍藏 https://www.dachanpin.com/a/tg/374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