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是有人问 “文化是啥”,估计十个脑袋能冒出二十种答案。有人会搬出书里的定义,说它是 “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听得人直打哈欠;也有人会指着博物馆里的古董,说那就是文化,可普通人逛博物馆的次数,可能还没吃火锅的次数多。其实啊,文化这东西没那么玄乎,它就像菜市场里的葱姜蒜,看着普通,少了就没味儿,藏在咱们每天的吃喝拉撒、唠嗑逗乐里,等着你去扒拉那些好玩的小细节。
就拿吃饭这件事来说,不同地方的人能把 “干饭” 吃出截然不同的画风,这背后藏着的就是实打实的文化。北方人吃饺子,讲究 “原汤化原食”,煮饺子的汤不能倒,得盛出来晾一晾,等饺子吃完了喝上一碗,说是能助消化。我有个东北哥们儿,每次吃饺子都得捧着汤碗吨吨喝,那架势跟喝啤酒似的,还振振有词:“这汤里有饺子的魂儿,不喝就是丢了魂!” 南方人吃汤圆就不一样了,讲究 “慢工出细活”,一碗汤圆能小口小口吃半小时,还得就着桂花糖,边吃边聊家常,要是有人像吃饺子那样狼吞虎咽,保准会被说 “糟蹋了好东西”。最逗的是广东人,早茶能从早上吃到中午,一笼虾饺才四个,却能边吃边聊两小时,要是北方人来早茶店,估计得指着菜单问:“老板,有没有能管饱的?”
除了吃饭,说话这事儿里的文化差异也能让人笑出眼泪。北方人说话直来直去,跟东北的大葱似的,又冲又辣。有回我在北方菜市场买白菜,问摊主 “这白菜甜不甜”,摊主大手一挥:“甜!不甜你回来找我,我把这一摊子白菜都送给你!” 结果买回去一尝,也就那样,可你还真没法去找人家 —— 人家那股子实在劲儿,比白菜甜多了。南方人说话就委婉多了,尤其是苏州人,连拒绝人都带着一股子软糯。有回我问苏州朋友 “周末能不能帮我搬家”,朋友笑着说:“哎呀,真不巧,我周末要去给外婆送点东西,可能不太方便呢。” 我还以为是真的,后来才知道,那是人家不好意思直接说 “不”,怕伤了和气。
还有那些老辈人传下来的 “规矩”,看着有点怪,细想之下全是文化的小彩蛋。比如过年的时候,北方人讲究 “初一不能扫地”,说扫地会把 “财气” 扫走。我小时候不懂事,大年初一早上拿着扫帚就扫地,我奶奶吓得赶紧把扫帚夺下来,还对着门口念叨:“财神爷别见怪,孩子不懂事!” 后来才知道,这规矩背后是老辈人对新一年的期盼,希望日子能过得红红火火。南方人过年爱贴春联,而且春联的字数、颜色都有讲究,红色的春联要贴在大门两边,要是家里有老人去世,头一年得贴紫色的春联,第二年贴黄色的,第三年才能贴红色的。有回我在南方朋友家过年,看到他家贴的是紫色春联,还傻乎乎地问 “为啥不贴红的”,朋友笑着解释完,我才明白这规矩里藏着对亲人的思念。
就连咱们平时玩的游戏,也带着文化的印记。北方孩子小时候爱打陀螺,一个木头做的陀螺,用鞭子一抽就能转半天,几个孩子凑在一起,比谁的陀螺转得久、转得稳,输了的人要给赢的人买糖吃。我小时候玩陀螺,把陀螺抽得飞快,结果陀螺一下子撞到墙上,碎成了两半,我还哭了半天 —— 那可是我爸用了一下午才给我做的。南方孩子小时候爱跳皮筋,几根彩色的皮筋系在两棵树上,女孩们边跳边唱:“小皮球,圆又圆,马兰开花二十一……” 歌词里的 “马兰开花”“二八二五六”,没人知道具体啥意思,可就这么一代代传了下来,成了南方孩子童年里最鲜活的记忆。
现在很多人觉得文化是 “高大上” 的东西,得在书里、博物馆里才能找到,其实根本不是这样。你去胡同里听听大爷大妈唠嗑,他们嘴里的家长里短、老故事,都是文化;你去街边小吃摊尝尝,摊主手里的手艺、独特的味道,也是文化;甚至你跟朋友开玩笑时说的方言梗、网络热词,慢慢也会变成一种新的文化。就像咱们现在说的 “yyds”“绝绝子”,说不定几十年后,后辈们研究咱们这代人的文化时,还会拿着这些词琢磨:“当年的人为啥喜欢这么说?”
文化这玩意儿,从来不是摆在橱窗里的展品,而是活在咱们生活里的小精灵。它可能藏在你早餐吃的一碗热干面里,藏在你跟朋友聊天的一句方言里,藏在你过年时贴的一副春联里。只要你愿意放慢脚步,多留意身边的小事,就能发现文化的趣事 —— 毕竟,生活里的每一个小细节,都是文化在跟你打招呼呢。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来自互联网,本站仅作为分享,不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侵权等情况,请与本站联系删除。
转载请注明出处:文化这玩意儿,藏在生活的小旮旯里 https://www.dachanpin.com/a/tg/377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