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石板路被岁月磨得发亮,每到午后就会晒透一层温吞的光。王阿婆总爱搬张藤椅坐在院门口,手里的竹篮里躺着刚摘的青菜,叶片上还沾着晨露晒干后留下的细小水痕。她不常说话,只眯着眼看巷子里来往的人,像是在数着日子里那些细碎的影子。
巷口的修鞋铺开了二十多年,店主老周的手指关节有些变形,却总能把磨破的鞋跟修得比新的还结实。有次放学的小姑娘抱着断了带的帆布鞋来修,眼泪在眼眶里打转,说这是妈妈刚给买的生日礼物。老周没提钱,只从抽屉里摸出颗水果糖,让她坐在小凳子上等,自己蹲在柜台后,针线翻飞得比平时更快些。
修鞋铺隔壁的面店是一对年轻夫妻开的,男的煮面女的端面,热气腾腾的厨房里总飘着葱花和酱油的香气。每天清晨天还没亮透,就能听见他们搬开木门的吱呀声,接着是铁锅碰着灶台的轻响。有回下大雨,客人比平时少了大半,妻子站在门口看雨,忽然笑出声来,说这样也好,能早点收摊陪孩子去公园。丈夫从厨房里探出头,手里还拿着捞面的漏勺,也跟着笑,说那晚上就多加个菜。
王阿婆的孙子在外地工作,每年只有春节才回来。去年冬天特别冷,巷子里的水管冻裂了好几处,老周提着工具箱挨家挨户修,到王阿婆家时,看见她正对着手机叹气。原来孙子说春节要加班,不能回来了。老周没多说什么,只是第二天一早,就把自己熬的腊八粥端了一碗过来,还特意加了王阿婆爱吃的红枣。那天午后,王阿婆坐在院门口,手里捧着温热的粥碗,看着老周在巷口修鞋,阳光落在他们身上,像是把冬天的冷都晒化了。
面店的生意慢慢好起来,夫妻俩雇了个帮忙的阿姨,晚上收摊后能早点回家陪孩子。有天晚上,孩子突发高烧,夫妻俩急得团团转,刚好碰到晚归的老周。老周二话不说,骑着自己的旧电动车,载着他们去了医院,还在急诊室外帮忙照看了大半夜。后来妻子总说,要不是老周,那天真不知道该怎么办。老周却摆摆手,说都是街坊邻居,这点忙算不得什么。
王阿婆的院墙上爬满了牵牛花,每到夏天就开得热热闹闹。有次小姑娘路过,指着墙上的花问是什么,王阿婆就摘了一朵递给她,还教她怎么把花插在头发上。小姑娘高兴得蹦蹦跳跳,后来每天放学都会绕到院门口,跟王阿婆说说话,有时还会把自己画的画送过来。王阿婆把那些画都贴在客厅的墙上,每次有人来,她都会指着画,笑着说这是巷口那个小姑娘送的,画得真好。
秋天的时候,巷子里的梧桐树开始落叶,金黄的叶子铺在青石板路上,踩上去沙沙作响。老周的修鞋铺里来了个熟客,是之前那个修帆布鞋的小姑娘,现在已经上初中了,穿着崭新的运动鞋,说要把旧鞋拿过来修修,留给妹妹穿。老周看着她长高的样子,忍不住感慨时间过得真快,小姑娘却笑着说,周爷爷的手艺还是那么好。
面店在秋天推出了新的汤面,用的是本地的新鲜菌菇,闻起来特别香。夫妻俩特意给王阿婆送了一碗过来,王阿婆尝了一口,说比自己年轻时煮的面还好吃。妻子听了,笑得眼睛都眯了起来,说阿婆要是爱吃,以后常来,给您多放些料。那天晚上,王阿婆坐在客厅里,看着墙上的画,想着巷子里的人和事,心里觉得暖暖的,像是有团火在烧。
冬天又悄无声息地来了,巷子里的人都穿上了厚厚的棉袄。老周的修鞋铺里生了个小煤炉,炉火通红,把整个铺子都烘得暖暖的。有天傍晚,下起了小雪,王阿婆站在院门口,看着雪花落在梧桐树的枝桠上,忽然听见巷口传来熟悉的声音,是她的孙子回来了。原来孙子特意请了假,想给她一个惊喜。王阿婆激动得说不出话,只是拉着孙子的手,往屋里走。老周和面条夫妻也闻讯赶来,手里拿着刚煮好的饺子和热汤,说要一起热闹热闹。
那天晚上,王阿婆的家里灯火通明,笑声从屋里飘出来,落在巷子里的雪地上,像是给寒冷的冬夜添了几分暖意。窗外的雪花还在飘,屋里的人却聊得热火朝天,说的都是巷子里的日常,那些看似平淡的日子,此刻却变得格外珍贵。
巷子里的日子就这样一天天过着,没有惊天动地的大事,却有着说不完的小事。青石板路依旧被阳光晒得发亮,王阿婆还是爱坐在院门口,老周的修鞋铺里依旧传来针线的声音,面店里的热气依旧飘满整条巷子。有时候,生活就像这巷子里的暖阳,不炽烈,却总能在不经意间,把人心烘得暖暖的。你说,下一个春天,巷子里又会开出怎样的花,又会发生怎样的故事呢?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来自互联网,本站仅作为分享,不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侵权等情况,请与本站联系删除。
转载请注明出处:巷尾的暖阳总在等 https://www.dachanpin.com/a/tg/382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