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风里的读书声

林夏第一次踏上青溪村的土地时,裤脚沾满了黄泥。客车在盘山公路上颠簸了三个小时,最后停在一块写着 “青溪小学” 的木牌前,牌子上的红漆已经剥落,露出底下浅褐色的木头纹路。她望着眼前低矮的平房,屋顶上几缕炊烟在山风里慢慢散开,忽然想起出发前母亲塞在她包里的那罐蜂蜜,玻璃罐上还贴着一张便签,写着 “山里凉,记得泡水喝”。

学校里只有五个年级,三十八个学生,连校长在内总共三位老师。林夏负责教四年级的语文和全校的音乐课,第一天走进教室,孩子们的眼睛亮得像山间的星星。前排一个扎着羊角辫的小女孩偷偷把一块压得平整的糖放在她教案上,糖纸是粉色的,印着一只微笑的兔子。林夏弯腰对她笑了笑,女孩立刻红着脸低下头,手指绞着衣角。

![山区小学课堂场景,孩子们坐在简陋的教室里,眼睛专注地看着前方的老师,阳光透过窗户洒在课桌上]

那女孩叫陈小雨,是班里最安静的学生。林夏发现她总爱在课后趴在教室后门的石阶上写字,用一根捡来的木炭头在青石板上画满歪歪扭扭的汉字。有一次林夏走过去,看见石板上写着 “妈妈” 两个字,笔画里还带着没擦干净的泪痕。后来校长告诉她,陈小雨的父母在外地打工,已经三年没回家了,孩子跟着奶奶生活,平时很少说话。

林夏开始格外留意陈小雨。她会在批改作业时,特意在陈小雨的本子上画一朵小小的梅花;上音乐课时,会温柔地鼓励她站起来唱歌。起初陈小雨总是摇头,直到有一天,林夏教大家唱《小星星》,她听见角落里传来细细的歌声,转头看去,陈小雨正抿着嘴,小声跟着哼唱,眼睛里闪着光。林夏没有打断她,只是放慢了节奏,让其他同学的声音轻一些,好让那细细的歌声能被听得更清楚。

山里的冬天来得早,十月底就开始飘雪。教室的窗户没有玻璃,只用塑料布钉着,风一吹就哗啦啦地响。林夏看见陈小雨穿着单薄的旧棉袄,冻得小手通红,还在认真地记笔记。那天晚上,林夏翻出自己带来的厚毛衣和围巾,又去村里的小卖部买了一双加绒的棉鞋。第二天早上,她把这些东西悄悄放在陈小雨的课桌里,附了一张纸条:“希望这些能让你暖和一点,你认真的样子真可爱。”

陈小雨发现礼物时,眼圈一下子红了。她攥着纸条,走到林夏面前,小声说了句 “谢谢老师”,然后飞快地跑回座位。从那以后,陈小雨变得开朗了许多,她会主动跟林夏分享奶奶做的红薯干,也会在课后帮林夏整理教案。有一次,林夏感冒了,声音沙哑,陈小雨还特意从家里带来一杯热气腾腾的姜茶,小心翼翼地放在她的办公桌上。

春天的时候,林夏带着孩子们去山里踏青。她教孩子们认识不同的植物,给他们讲春天的故事,还和他们一起在山坡上放风筝。陈小雨拉着林夏的手,指着远处的云海,兴奋地说:“老师,我从来没有见过这么美的风景!以后我也要像你一样,多读书,去看看外面的世界。” 林夏蹲下来,摸了摸她的头,笑着说:“只要你坚持努力,一定可以的。”

日子一天天过去,林夏在青溪村待了一年又一年。她看着陈小雨从四年级升到六年级,看着她的成绩越来越好,看着她从一个害羞的小女孩,长成了一个自信开朗的少女。有一天,陈小雨拿着一张奖状跑来找林夏,那是她在县里的作文比赛中获得的一等奖,作文的题目是《我的老师》。里面写着:“林老师就像一束光,照亮了我前行的路。如果没有她,我可能永远都不敢开口唱歌,永远都不知道外面的世界有多精彩。我想成为像她一样的人,去帮助更多像我一样的孩子。”

林夏读着作文,眼眶湿润了。她忽然明白,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是用爱去温暖孩子的心灵,用鼓励去点燃他们对未来的希望。在青溪村的这些年,她不仅教会了孩子们知识,孩子们也教会了她什么是坚守,什么是热爱。山风里的读书声,教室里的笑声,孩子们纯真的笑脸,都成了她生命中最珍贵的回忆。

去年夏天,陈小雨考上了县里的重点中学。开学前一天,她特意来学校找林夏。她穿着新衣服,背着新书包,站在林夏面前,认真地说:“老师,我一定会好好学习,将来考上大学,然后回到这里,当一名像你一样的老师。” 林夏看着她坚定的眼神,心里充满了欣慰。她知道,自己播下的种子,已经在孩子的心里生根发芽,而这颗种子,将来或许会开出更美的花,结出更甜的果。

如今,林夏依然在青溪小学教书。每年都会有新的学生来到这里,也会有毕业的学生离开这里,去追寻更远的梦想。她依然会在批改作业时,给孩子们画小小的梅花;依然会在冬天,给穿得单薄的孩子送去温暖;依然会带着孩子们去山里踏青,去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山风依旧吹着,读书声依旧在山谷里回荡,而林夏知道,这些声音里,藏着无数个孩子的未来,藏着无数个美好的希望。不知道多年以后,当那些曾经在这里读书的孩子回望童年时,是否还会记得山风里的读书声,记得那个曾经陪伴他们成长的老师?而又会有多少像陈小雨一样的孩子,带着这份温暖与希望,回到这片大山,继续传递这份爱与力量呢?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来自互联网,本站仅作为分享,不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侵权等情况,请与本站联系删除。
转载请注明出处:山风里的读书声 https://www.dachanpin.com/a/tg/38519.html

(0)
上一篇 2025-09-05 22:28:08
下一篇 2025-09-05 22:32:29

相关推荐

  • 辅助驾驶:我的 “车搭子” 竟是个戏精

    刚提车那周,我总觉得方向盘在跟我比力气。每次变道时手指刚搭上去,系统就像被踩了尾巴的猫,猛地往回拽方向盘,仪表盘还跳出个 “请专注驾驶” 的提示,活像后排坐着个唠唠叨叨的驾校教练。 这种相爱相杀的日常,成了我通勤路上的固定节目。上周早高峰在环线堵车,我盯着前车尾灯发呆的功夫,系统突然 “嘀” 一声报警,吓得我手忙脚乱踩刹车,结果发现只是旁边车道的电动车离得近…

    6天前
    9
  • 科技:编织现代文明的隐形脉络

    科技早已渗透进人类生活的每一个缝隙,如同空气般无形却不可或缺。从清晨唤醒沉睡的智能音箱,到通勤路上规划路线的导航系统,再到办公室里处理数据的云端服务器,这些日常场景背后,都藏着科技迭代的密码。它不再是实验室里冰冷的仪器与公式,而是转化为改善生活品质、驱动社会前行的实际力量,深刻重塑着人们的生产方式、交往模式乃至思维逻辑。 农业领域的科技革新改写了 “靠天吃饭…

    1天前
    2
  • 聊聊 ISO9001:不是只有大公司才用得上的质量管理工具

    很多人一听到 ISO9001,第一反应就是 “这是给大公司做的认证吧?小公司没必要折腾”,或者觉得 “这东西全是条条框框,只会增加工作量”。其实真不是这样,接触过之后你会发现,ISO9001 更像一套帮你理顺工作的 “整理术”,不管公司大小,只要想把事情做得更稳、减少返工,都能从中找到有用的思路。它不是冷冰冰的标准条款,而是从无数企业的经验里总结出来的 “避…

    2025-09-05
    13
  • 暖阳里的康复路:那些藏在养老院的生命力量

    张桂兰婆婆的右手终于能稳稳握住水杯时,康复师林晓雨悄悄红了眼眶。这位年过八旬的老人中风后右侧肢体偏瘫,最初连抬手都需要两个人协助,如今三个月过去,不仅能自主饮水,还能借助助行器慢慢挪动脚步。这样的改变,在市康养中心的康复区每天都在发生,它们藏在器械运转的轻响里,躲在老人逐渐舒展的笑容中,构成养老康复最动人的注脚。 康复区的晨光是被此起彼伏的脚步声唤醒的。林晓…

    投稿 2025-09-16
    12
  • 充电桩:给出行续航的 “能量补给站”

    当新能源汽车仪表盘上的电量指示灯开始闪烁,不少车主第一个念头便是寻找附近的充电桩。这个看似不起眼的设备,如今已悄然融入城市的大街小巷、商场停车场和居民小区,成为支撑新能源出行的重要基础设施。对于新能源汽车用户而言,充电桩不仅是补充电量的工具,更关系到日常出行的便利度与安全感,尤其是在长途出行或突发电量不足的情况下,一个位置合适、运行稳定的充电桩,往往能解决燃…

    投稿 2025-09-11
    6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件:362039258@qq.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6: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