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石板路被岁月磨得发亮,转角处的老槐树还挂着去年的旧灯笼。每个清晨,李阿婆总会提着竹篮穿过巷口,篮子里装着刚蒸好的青团,艾草的清香在空气里飘出好远。这是江南小城常见的景象,也是民俗最朴素的模样 —— 它从不刻意张扬,却悄悄融进三餐四季,成为人们生活里戒不掉的习惯。
青团的手艺是李阿婆从婆婆那里学来的。每年清明前,她都会带着巷里的媳妇们去郊外采艾草,嫩绿的叶子要选带着绒毛的,洗净后在石臼里捣成泥,再和糯米粉揉在一起,揉面时要加些温水,力道得均匀,这样青团的皮才会软糯不粘牙。馅料分咸甜两种,咸的是笋干肉末,甜的是豆沙核桃,包的时候要捏出花边,蒸好后垫上粽叶,既防粘又添了股清香。巷里的孩子总爱围着灶台转,等青团一出锅,迫不及待咬上一口,烫得直跺脚也不肯松嘴。
除了清明的青团,冬至的汤圆也是巷里的大事。每到冬至前一天,张家婶子就会把家里的大瓷盆搬出来,邻里们各自带着糯米粉、黑芝麻、花生碎来帮忙。揉粉团是个力气活,得年轻力壮的小伙子来,双手握住粉团反复揉搓,直到粉团变得光滑有弹性。孩子们则负责把小面团搓成圆滚滚的汤圆,有的搓得太大,有的捏成了扁的,惹得大人们笑个不停。煮汤圆时要在锅里放些姜片,说是能驱寒,汤圆浮起来后再煮两分钟,盛到碗里撒点白糖,一口一个,暖到心里。
巷尾的陈家爷爷是做糖画的老手艺人,每到庙会,他的小摊前总是围满了人。他的糖画工具很简单:一个小铜锅,一把长柄铜勺,一块光滑的青石板。铜锅里熬着麦芽糖,金黄的糖浆冒着细小的泡泡,散发出甜甜的香气。陈家爷爷握着铜勺,手腕轻轻转动,糖浆在青石板上流淌,转眼间,一只展翅的蝴蝶就出现在眼前,再粘上一根竹签,递给旁边的孩子,孩子举着糖画,舍不得咬,只敢用舌头轻轻舔。有时他还会做十二生肖,龙的鳞片、虎的纹路都栩栩如生,引得大人们也忍不住驻足观看。
端午的香囊更是巷里女人们的拿手活。端午前半个月,她们就开始准备布料和香料,布料要选颜色鲜艳的丝绸,剪成方形或三角形,香料则是艾草、丁香、白芷混合在一起,装在小布袋里,再缝进布料中。香囊的样式五花八门,有的绣着荷花,有的缝成粽子形状,还有的缀着流苏。女人们坐在院子里,一边缝香囊一边聊天,手指翻飞,针线在布料上穿梭,不一会儿,一个个精致的香囊就做好了。孩子们把香囊挂在衣服上,走到哪里都带着一股清香,大人们说,这香囊能驱虫避邪,保佑平安。
巷里的民俗不止这些,中秋的月饼要自己烤,外皮要酥,内馅要足;重阳的糕要蒸得松软,撒上红枣和葡萄干;甚至平日里的剪纸,也是民俗的一部分。王奶奶的剪纸手艺最好,红纸在她手里转几下,剪刀咔嚓咔嚓响,很快就剪出一幅 “福” 字,或是一对喜字,邻居家有喜事,都会来求她剪几张,贴在门窗上,添几分喜庆。
这些民俗没有成文的规定,却一代代传了下来。李阿婆教儿媳做青团时,会说 “艾草要采带露的,这样才香”;陈家爷爷教孙子做糖画时,会讲 “糖浆要熬到拔丝,不然粘不住”;女人们缝香囊时,会叮嘱 “香料要放足,不然香味不持久”。这些细碎的叮嘱,藏着民俗的密码,也藏着人们对生活的热爱。
如今,巷里的年轻人大多外出工作,但每到传统节日,他们总会回来,和长辈们一起做青团、包汤圆、缝香囊。他们说,外面的世界再繁华,也比不上巷里的老味道。那些手作的食物、精美的物件,不仅是味蕾和视觉的享受,更是心底的牵挂 —— 它们提醒着每个人,自己从哪里来,有着怎样的根。
暮色降临,巷里的灯笼亮了起来,暖黄的光映在青石板上,也映在人们的笑脸上。李阿婆端着刚做好的青团,分给路过的邻居,大家接过青团,笑着道谢,空气中满是艾草的清香和热闹的笑语。这就是巷弄里的民俗,没有华丽的包装,没有刻意的宣传,却像一缕缕丝线,把邻里之间、 generations 之间紧紧连在一起,在平凡的日子里,酿出最醇厚的温情。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来自互联网,本站仅作为分享,不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侵权等情况,请与本站联系删除。
转载请注明出处:巷弄里的老味道:藏在日常里的民俗印记 https://www.dachanpin.com/a/tg/391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