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坳里的绿色约定

青山坳藏在大巴山深处,二十多户人家沿着溪流散落在竹林间。李建国的木屋背靠老杉树,屋顶的太阳能板在阳光下泛着淡蓝光泽,这是三年前村里通光伏电网时换上的新装备。他蹲在院坝里擦拭蜂箱,竹编的盖子上还沾着清晨的露水,身后的柴火灶已经多日没再冒烟 —— 现在做饭用的是沼气,连照明都不用再省着点煤油灯。

村里的变化是从一场暴雨开始的。那年夏天,连续半个月的雨水冲垮了进山的土路,浑浊的泥水裹着枯枝败叶涌进稻田,好几户人家的玉米地被冲得只剩裸露的黄土。李建国记得,当时老支书站在村委会的土坯房门口,望着被雨水毁坏的山林叹气:“再这么砍树烧柴,咱这山迟早要变成秃岭。” 也就是那天,县环保局派来的技术员第一次走进青山坳,带来了 “碳中和” 这个新鲜词。

![青山坳村头的光伏电板阵列,蓝色面板在山林间铺开,与绿色植被形成鲜明对比,几位村民正围着技术员查看设备参数]

技术员小王蹲在院坝里,用树枝在泥地上画了个圈:“就像咱家里的水缸,要是只挑水不漏水,迟早会满出来。地球的‘水缸’装不下太多二氧化碳,咱得少排点,再多种树存点,这就是碳中和。” 李建国听得似懂非懂,但他记住了小王说的 “少烧柴就能少排碳”。没过多久,村里就来了安装沼气罐的施工队,李建国第一个报名,跟着工人一起挖坑、拌水泥,看着银灰色的沼气罐在院角立起来,心里比种出好庄稼还踏实。

沼气罐用起来的那天,李建国的媳妇王秀兰特意蒸了一锅白面馒头。以往烧柴火做饭,灶台里的烟总往屋里飘,呛得人睁不开眼,做一顿饭要添三四次柴,冬天还得在灶台边冻着。现在拧开沼气灶的开关,蓝色的火苗 “噌” 地冒出来,火力又稳又旺,蒸馒头的时间比以前缩短了一半,厨房里也再也没有呛人的柴火烟。王秀兰摸着光洁的灶台,笑着对李建国说:“这东西比柴火好用十倍,以后再也不用天天扫灶膛里的灰了。”

除了沼气,村里的光伏电网也给村民的生活带来了大变化。以前青山坳用的是柴油机发电,每天只在晚上供电两小时,电压还不稳定,灯泡总是忽明忽暗。现在光伏板吸收阳光就能发电,家家户户的灯都亮堂堂的,李建国还买了台小型粉碎机,用来把玉米秸秆粉碎成饲料喂牛,再也不用像以前那样靠人工铡草,节省了不少力气。村里的小卖部也装上了冰柜,夏天能买到冰爽的汽水,孩子们放学回来,总爱围着冰柜挑选零食,小卖部老板的脸上也天天挂着笑。

但碳中和带来的改变,远不止生活上的便利。青山坳的后山以前有片荒坡,因为常年有人砍树当柴烧,山坡上的土越来越薄,下雨时还容易滑坡。技术员小王说,种树能吸收二氧化碳,是实现碳中和的好办法。于是村里组织村民在后山种树,李建国带头报名,每天天不亮就扛着锄头上山,挖坑、栽苗、浇水,一干就是一整天。他栽的是马尾松,这种树耐旱易活,成活率高。第一年种树时,遇上了干旱,李建国每天从家里挑水到山上,给树苗浇水,肩膀被扁担压得红肿,也没喊过一声累。

三年过去,后山的荒坡已经变成了郁郁葱葱的树林。站在山顶往下看,成片的马尾松在风里摇晃,像是一片绿色的海洋。树林里还长出了不少杂草和野花,偶尔能看到野兔、野鸡在林间穿梭。李建国每次上山巡查树林,都会特意看看自己栽的那些松树,树干已经比刚栽时粗了一圈,树皮也从嫩绿色变成了深褐色。有一次,他在树林里发现了一窝小鸟,羽毛还没长齐,张着小嘴叽叽喳喳地叫,李建国赶紧轻手轻脚地退出来,生怕惊扰了这些小生命。他觉得,这些树林不仅能吸收碳,还能给小动物们提供家园,是真正的 “绿色宝藏”。

村里的变化也吸引了外面的人。去年秋天,有个城里的摄影师来到青山坳,看到村里的光伏板、沼气罐和后山的树林,不停地按快门拍照。摄影师告诉李建国,他要把青山坳的故事拍下来,让更多人知道偏远山村也能为碳中和做贡献。后来,这些照片在城里的展览馆展出,还有记者专门来村里采访,李建国第一次上了电视,面对镜头,他有些紧张,只说了一句:“咱没文化,不懂大道理,只知道护好这山、种好这树,日子就能越来越好。”

现在的青山坳,家家户户都用上了清洁能源,后山的树林越来越茂盛,溪流也变得更清澈了。每到春天,山脚下的樱桃花开得满山遍野,吸引不少游客来赏花。村里还办起了农家乐,王秀兰做的农家菜很受欢迎,游客们吃着用沼气灶做的腊肉、炖鸡,赞不绝口。李建国也在农家乐帮忙,给游客介绍村里的沼气罐和光伏板,讲后山树林的故事,每当有人问他什么是碳中和,他都会指着青山绿水说:“你看这蓝天、这绿树、这干净的水,这就是碳中和给咱带来的好光景。”

有一天,李建国的孙子李小宝从城里回来,拿着课本给爷爷念:“碳中和就是人类活动排放的二氧化碳,通过植树造林、使用清洁能源等方式,相互抵消,实现净零排放。” 李建国听着,笑着摸了摸孙子的头:“咱村现在做的,不就是课本上说的这些事嘛。” 李小宝点点头,拉着爷爷的手说:“爷爷,以后我也要回村里种树,帮着实现碳中和。” 李建国看着孙子认真的模样,心里充满了希望,他知道,青山坳的绿色约定,会一代代传下去,这山里的绿色,也会永远保持下去。

深秋的傍晚,李建国坐在院坝里的竹椅上,看着夕阳洒在屋顶的光伏板上,反射出温暖的光芒。不远处的沼气罐安静地立在院角,后山的树林在暮色中连成一片墨绿。王秀兰端来一碗热气腾腾的玉米粥,递到他手里:“天凉了,喝点粥暖和暖和。” 李建国接过粥碗,喝了一口,甜丝丝的暖意从喉咙流到心里。他抬头望着远处的青山,心里想着,只要大家一起努力,守护好这片绿色,就能让碳中和的目标早日实现,让更多人像青山坳的村民一样,过上好日子。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来自互联网,本站仅作为分享,不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侵权等情况,请与本站联系删除。
转载请注明出处:青山坳里的绿色约定 https://www.dachanpin.com/a/tg/39634.html

(0)
上一篇 2025-09-08 13:48:35
下一篇 2025-09-08 13:53:24

相关推荐

  • 生活:藏在日常褶皱里的万千模样

    生活从来不是单一的色调,它像一块被无数双手编织的织物,每一根丝线都带着不同的温度与纹理。有人觉得它是清晨窗台上凝结的露珠,晶莹剔透却易消逝;有人认为它是午后巷口的老槐树,沉默矗立却藏着四季的故事。这些不同的感知,恰恰构成了生活最动人的特质 —— 它没有固定的脚本,却在每一个平凡的瞬间,悄悄写满值得细品的细节。 我们常常在匆忙中忽略生活的肌理。早高峰挤在地铁里…

    投稿 2025-09-12
    5
  • 养老康复:守护老年生活质量的关键支撑

    人口结构变化背景下,老年群体对健康生活的需求日益凸显,养老康复作为保障老年人生理功能、提升生活自理能力的重要手段,逐渐成为养老服务体系中的核心环节。养老康复并非单一的医疗行为,而是融合医学护理、功能训练、心理干预等多维度的综合服务体系,其核心目标是帮助老年人在身体机能衰退过程中,最大限度维持独立生活能力,减少疾病并发症带来的负面影响,同时缓解家庭照护压力,减…

    2025-09-12
    18
  • 毛团与时光:那些被温柔填满的日常

    阳光穿过纱帘在地板投下菱形光斑时,糯米总会准时蹲在厨房门口。这只三岁的橘猫有双琥珀色的眼睛,鼻尖沾着点没擦干净的猫条残渣,尾巴像根蓬松的小旗子,随着冰箱门的响动轻轻晃动。它从不催促,只是安静地把下巴搁在前爪上,直到陶瓷碗里落下猫粮,才会慢悠悠起身,尾巴尖扫过主人的脚踝。 这样的清晨已经重复了一千多个日夜。糯米刚到家时只有手掌大小,缩在航空箱角落瑟瑟发抖,连奶…

    2025-09-17
    10
  • 动漫:不止于屏幕的奇幻世界

    动漫,这个诞生于视觉艺术与叙事文学交叉领域的文化形态,早已突破 “儿童专属” 的刻板印象,成为横跨各年龄层、连接不同文化的重要载体。它以灵动的画面、鲜活的角色和富有张力的故事,为观众构建出一个个既虚幻又充满真实情感的世界,让人们在沉浸其中的同时,获得情感的共鸣、思想的启发甚至生活的力量。从手绘动画的细腻笔触到 3D 建模的逼真质感,从短篇故事的精巧构思到长篇…

    投稿 2025-09-09
    11
  • 藏在生活褶皱里的 PCBA:那些默默守护温暖的科技心跳

    清晨第一缕阳光透过窗帘时,床头的智能闹钟轻轻震动,提醒该准备早餐了;走进厨房,按下破壁机的启动键,五谷杂粮很快变成细腻的米糊;通勤路上,蓝牙耳机播放着喜欢的播客,手机导航精准指引着前方的路。这些习以为常的日常背后,都藏着一个不常被提起的 “幕后英雄”——PCBA。它不像手机屏幕那样能直接传递视觉信息,也不像音箱那样能发出动人声音,却用密密麻麻的线路和元器件,…

    2025-08-28
    11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件:362039258@qq.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6: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