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坳藏在大巴山深处,二十多户人家沿着溪流散落在竹林间。李建国的木屋背靠老杉树,屋顶的太阳能板在阳光下泛着淡蓝光泽,这是三年前村里通光伏电网时换上的新装备。他蹲在院坝里擦拭蜂箱,竹编的盖子上还沾着清晨的露水,身后的柴火灶已经多日没再冒烟 —— 现在做饭用的是沼气,连照明都不用再省着点煤油灯。
村里的变化是从一场暴雨开始的。那年夏天,连续半个月的雨水冲垮了进山的土路,浑浊的泥水裹着枯枝败叶涌进稻田,好几户人家的玉米地被冲得只剩裸露的黄土。李建国记得,当时老支书站在村委会的土坯房门口,望着被雨水毁坏的山林叹气:“再这么砍树烧柴,咱这山迟早要变成秃岭。” 也就是那天,县环保局派来的技术员第一次走进青山坳,带来了 “碳中和” 这个新鲜词。
![青山坳村头的光伏电板阵列,蓝色面板在山林间铺开,与绿色植被形成鲜明对比,几位村民正围着技术员查看设备参数]
技术员小王蹲在院坝里,用树枝在泥地上画了个圈:“就像咱家里的水缸,要是只挑水不漏水,迟早会满出来。地球的‘水缸’装不下太多二氧化碳,咱得少排点,再多种树存点,这就是碳中和。” 李建国听得似懂非懂,但他记住了小王说的 “少烧柴就能少排碳”。没过多久,村里就来了安装沼气罐的施工队,李建国第一个报名,跟着工人一起挖坑、拌水泥,看着银灰色的沼气罐在院角立起来,心里比种出好庄稼还踏实。
沼气罐用起来的那天,李建国的媳妇王秀兰特意蒸了一锅白面馒头。以往烧柴火做饭,灶台里的烟总往屋里飘,呛得人睁不开眼,做一顿饭要添三四次柴,冬天还得在灶台边冻着。现在拧开沼气灶的开关,蓝色的火苗 “噌” 地冒出来,火力又稳又旺,蒸馒头的时间比以前缩短了一半,厨房里也再也没有呛人的柴火烟。王秀兰摸着光洁的灶台,笑着对李建国说:“这东西比柴火好用十倍,以后再也不用天天扫灶膛里的灰了。”
除了沼气,村里的光伏电网也给村民的生活带来了大变化。以前青山坳用的是柴油机发电,每天只在晚上供电两小时,电压还不稳定,灯泡总是忽明忽暗。现在光伏板吸收阳光就能发电,家家户户的灯都亮堂堂的,李建国还买了台小型粉碎机,用来把玉米秸秆粉碎成饲料喂牛,再也不用像以前那样靠人工铡草,节省了不少力气。村里的小卖部也装上了冰柜,夏天能买到冰爽的汽水,孩子们放学回来,总爱围着冰柜挑选零食,小卖部老板的脸上也天天挂着笑。
但碳中和带来的改变,远不止生活上的便利。青山坳的后山以前有片荒坡,因为常年有人砍树当柴烧,山坡上的土越来越薄,下雨时还容易滑坡。技术员小王说,种树能吸收二氧化碳,是实现碳中和的好办法。于是村里组织村民在后山种树,李建国带头报名,每天天不亮就扛着锄头上山,挖坑、栽苗、浇水,一干就是一整天。他栽的是马尾松,这种树耐旱易活,成活率高。第一年种树时,遇上了干旱,李建国每天从家里挑水到山上,给树苗浇水,肩膀被扁担压得红肿,也没喊过一声累。
三年过去,后山的荒坡已经变成了郁郁葱葱的树林。站在山顶往下看,成片的马尾松在风里摇晃,像是一片绿色的海洋。树林里还长出了不少杂草和野花,偶尔能看到野兔、野鸡在林间穿梭。李建国每次上山巡查树林,都会特意看看自己栽的那些松树,树干已经比刚栽时粗了一圈,树皮也从嫩绿色变成了深褐色。有一次,他在树林里发现了一窝小鸟,羽毛还没长齐,张着小嘴叽叽喳喳地叫,李建国赶紧轻手轻脚地退出来,生怕惊扰了这些小生命。他觉得,这些树林不仅能吸收碳,还能给小动物们提供家园,是真正的 “绿色宝藏”。
村里的变化也吸引了外面的人。去年秋天,有个城里的摄影师来到青山坳,看到村里的光伏板、沼气罐和后山的树林,不停地按快门拍照。摄影师告诉李建国,他要把青山坳的故事拍下来,让更多人知道偏远山村也能为碳中和做贡献。后来,这些照片在城里的展览馆展出,还有记者专门来村里采访,李建国第一次上了电视,面对镜头,他有些紧张,只说了一句:“咱没文化,不懂大道理,只知道护好这山、种好这树,日子就能越来越好。”
现在的青山坳,家家户户都用上了清洁能源,后山的树林越来越茂盛,溪流也变得更清澈了。每到春天,山脚下的樱桃花开得满山遍野,吸引不少游客来赏花。村里还办起了农家乐,王秀兰做的农家菜很受欢迎,游客们吃着用沼气灶做的腊肉、炖鸡,赞不绝口。李建国也在农家乐帮忙,给游客介绍村里的沼气罐和光伏板,讲后山树林的故事,每当有人问他什么是碳中和,他都会指着青山绿水说:“你看这蓝天、这绿树、这干净的水,这就是碳中和给咱带来的好光景。”
有一天,李建国的孙子李小宝从城里回来,拿着课本给爷爷念:“碳中和就是人类活动排放的二氧化碳,通过植树造林、使用清洁能源等方式,相互抵消,实现净零排放。” 李建国听着,笑着摸了摸孙子的头:“咱村现在做的,不就是课本上说的这些事嘛。” 李小宝点点头,拉着爷爷的手说:“爷爷,以后我也要回村里种树,帮着实现碳中和。” 李建国看着孙子认真的模样,心里充满了希望,他知道,青山坳的绿色约定,会一代代传下去,这山里的绿色,也会永远保持下去。
深秋的傍晚,李建国坐在院坝里的竹椅上,看着夕阳洒在屋顶的光伏板上,反射出温暖的光芒。不远处的沼气罐安静地立在院角,后山的树林在暮色中连成一片墨绿。王秀兰端来一碗热气腾腾的玉米粥,递到他手里:“天凉了,喝点粥暖和暖和。” 李建国接过粥碗,喝了一口,甜丝丝的暖意从喉咙流到心里。他抬头望着远处的青山,心里想着,只要大家一起努力,守护好这片绿色,就能让碳中和的目标早日实现,让更多人像青山坳的村民一样,过上好日子。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来自互联网,本站仅作为分享,不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侵权等情况,请与本站联系删除。
转载请注明出处:青山坳里的绿色约定 https://www.dachanpin.com/a/tg/396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