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光透过工业园区的玻璃窗,落在鑫源电子车间的流水线上。老周戴着放大镜,指尖捏着镊子,正将细小的电容元件往电路板上贴。这个有着二十年工龄的质检员,袖口总别着一块褪色的蓝色抹布,每当发现元件排列偏移哪怕 0.1 毫米,他都会用抹布轻轻擦去焊锡,重新调整位置。车间里的年轻工人常笑他 “太较真”,但老周从不辩解,只是指着墙上 “零缺陷” 的标语说:“咱们造的是医疗监护仪的主板,差一点就可能出大问题。”
三个月前,车间却遭遇了一场前所未有的危机。一批发往南方医院的监护仪在调试阶段突然出现故障,返回的检测报告显示,问题出在电源模块的电路板上 —— 部分焊点存在虚接现象。消息传来时,生产线瞬间安静下来,厂长张建军把自己关在办公室里,对着厚厚的质检记录翻了一下午。他记得这批产品每道工序都有签字确认,怎么会出现这样的疏漏?
当天傍晚,张建军召开紧急会议。老周坐在角落,手里攥着一张皱巴巴的检测单,突然站起来说:“我知道问题在哪了。” 原来,前阵子车间引进了新的自动化焊接设备,操作手册上标注的焊接温度是 250℃,但老周在巡检时发现,实际温度偶尔会飙升到 280℃。他跟负责操作设备的小李提过两次,小李却觉得 “机器设定好的,不会有问题”,还说老周 “跟不上新技术”。
“就是这 30℃的温差,让焊锡没能充分融化,才出现了虚接。” 老周的声音有些沙哑,他从口袋里掏出一个笔记本,里面记满了近一个月的检测数据:3 月 12 日,1 号设备温度 265℃;3 月 15 日,2 号设备温度 278℃…… 每一个异常数据后面,都画着一个红色的圈。张建军看着笔记本上密密麻麻的字迹,突然想起半年前的一件事:当时有批产品因为电阻型号错了,老周硬是在发货前逐一排查,连夜挑出了 12 块有问题的电路板,避免了一次大规模退货。
那次危机之后,车间做了三件事:一是给所有自动化设备加装了温度报警器,一旦超过设定范围就会自动停机;二是每周组织一次 “师徒交流会”,让老周这样的老员工分享经验,新员工负责讲解新技术,互相学习;三是设立了 “质量建议箱”,不管是一线工人还是质检员,只要提出合理的改进建议,都能获得奖金。小李后来主动找到老周,递上了一本新的笔记本:“周师傅,我以后每天都记录设备温度,您帮我看看行不行?” 老周笑着接过笔记本,在第一页写下了 “细节决定质量” 六个字。
其实,质量控制从来都不是某一个人的事,而是一条生产线上所有人的共同责任。就像老周常说的,一块电路板从原材料到成品,要经过贴片、焊接、检测、组装等十多道工序,每一道工序都像是一道 “门”,只有每个人都把好自己这道门,才能让合格的产品走出车间。上个月,鑫源电子收到了南方医院寄来的感谢信,信里说:“你们的监护仪在抢救病人时稳定可靠,帮了我们大忙。” 张建军把信贴在了车间的公告栏上,老周路过时,特意用抹布擦了擦信纸上的灰尘,阳光照在字上,显得格外温暖。
现在,车间里的年轻工人不再觉得老周 “较真” 了,反而会主动向他请教检测技巧;小李成了自动化设备的 “半个专家”,还编了一本《设备日常维护手册》,分发给车间里的同事。有时候,新来的实习生会问老周:“质量控制的秘诀是什么?” 老周总会指着流水线上忙碌的身影说:“你看,每个人都在用心做事,这就是最好的秘诀。”
那么,当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重视质量控制,当新技术与传统经验不断碰撞融合,未来还会有哪些新的方法能让产品质量更有保障?或许,答案就藏在每一个坚守岗位的 “守门人” 身上,藏在那些写满数据的笔记本里,藏在生产线上传来的每一次精准的机器运作声中。
质量控制常见问答
- 问:生产过程中,人工检测和机器检测哪个更可靠?
答:两者各有优势,没有绝对的 “更可靠”。机器检测在速度和数据准确性上更有优势,适合大规模、重复性的检测工作;而人工检测更擅长发现一些机器难以识别的细节问题,比如元件表面的微小划痕、焊接处的细微变形等。通常建议将两者结合,比如先用机器进行初步筛查,再由人工对疑似问题产品进行二次检测。
- 问:如果发现已经出厂的产品存在质量问题,应该怎么做?
答:首先要立即启动召回程序,通过官网、电话等方式通知客户,说明问题情况和召回流程,避免问题产品继续使用带来风险;其次要组织技术团队分析问题原因,明确是生产环节、原材料还是设计环节出现疏漏;最后要建立改进机制,针对问题根源制定解决方案,并对相关员工进行培训,防止类似问题再次发生。
- 问:小企业资金有限,没办法引进昂贵的检测设备,该如何做好质量控制?
答:小企业可以从基础环节入手做好质量控制。比如建立简单的质检流程,明确每道工序的质量标准,让员工知道 “怎么做才合格”;加强原材料管控,选择口碑好、质量稳定的供应商,每次进货时进行抽样检测;鼓励员工参与质量改进,通过 “质量建议奖” 等方式,收集一线员工的实用建议,比如优化操作步骤、改进工具使用方法等,这些方法往往不需要大量资金投入,却能有效提升质量。
- 问:新员工经验不足,容易在生产中出现质量问题,该怎么解决?
答:可以建立 “师徒带教” 制度,让经验丰富的老员工一对一指导新员工,不仅教操作技能,还教质量判断方法,比如如何识别不合格元件、如何检查焊接是否牢固等;其次要制定详细的操作手册,把每道工序的质量要求、注意事项写成文字,配上图片或视频,方便新员工学习;另外,在新员工上岗初期,安排专人对其生产的产品进行 100% 检测,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帮助新员工快速掌握质量标准。
- 问:有时候为了赶工期,不得不加快生产速度,这时候该如何平衡速度和质量?
答:首先要提前制定合理的生产计划,根据产品的质量要求和生产难度,预留足够的生产时间,避免临时赶工;其次要优化生产流程,比如合理安排工序顺序、调配人员和设备,在不影响质量的前提下提高效率,而不是单纯靠 “加班加点” 赶速度;最后要明确 “质量优先” 的原则,即使工期紧张,也不能降低质量标准,如果确实无法按时完成,应及时与客户沟通,说明情况并协商调整交货时间,避免因追求速度而导致质量问题,反而造成更大的损失。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来自互联网,本站仅作为分享,不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侵权等情况,请与本站联系删除。
转载请注明出处:电路板上的 “守门人”:一场关于质量的车间保卫战 https://www.dachanpin.com/a/tg/397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