巷尾的墨香与掌心的温度

巷尾的墨香与掌心的温度

青石板路被春雨浸得发亮时,我总爱往巷尾的老宅子跑。那是座黛瓦白墙的院落,木门上挂着块褪色的木牌,上面用隶书写着 “墨香斋” 三个字,笔锋里藏着几十年的时光。宅子的主人是陈爷爷,一个总穿着青色对襟衫的老人,他的手指关节有些粗大,却能捏着毛笔在宣纸上写出娟秀的小楷,也能握着刻刀在木头上雕出缠绕的梅枝。

第一次走进墨香斋是七岁那年,我追一只三色猫撞开了那扇虚掩的木门。院里的石榴树正开得热闹,红色花瓣落在青石板上,像撒了把碎胭脂。陈爷爷正坐在廊下磨墨,墨锭在砚台里缓缓转动,发出沙沙的轻响,空气中飘着淡淡的松烟香。他没责怪我冒失,反而笑着递来一张裁好的宣纸,“来,试试?” 我握着那支比手掌还长的毛笔,手心里全是汗,墨汁在纸上晕开一个大黑团,却逗得陈爷爷笑出了满脸皱纹。从那天起,每个周末的午后,我都会踩着青石板路去墨香斋,看陈爷爷写字、刻木,听他讲那些藏在笔墨里的故事。他说王羲之练字把池水染黑时,会指着砚台里的墨汁让我看;他说古代匠人雕刻梁柱时,会摸着院里的木柱让我感受纹理。那些日子里,墨香不是抽象的气息,是宣纸上未干的痕迹;匠心也不是遥远的词汇,是陈爷爷指尖的薄茧。

![古巷院落里的老木匠在木桌上雕刻木牌,桌上铺着宣纸与毛笔,院角石榴树开着红花]

后来我去外地读书,每年只有春节能回一次家。去年除夕,我又走到巷尾,发现墨香斋的木门换了新的,门楣上的木牌却还是旧的,只是 “墨香斋” 三个字旁边多了个小小的 “传” 字。推门进去,院里的石榴树更高了,陈爷爷正坐在廊下教一个十几岁的男孩磨墨。男孩的姿势和我小时候一模一样,手腕微微发抖,墨锭在砚台里打转,却总也磨不出均匀的墨汁。陈爷爷没有急着纠正,只是像当年对我那样,伸出布满薄茧的手,轻轻扶着男孩的手腕,“慢些,墨要磨得匀,心要放得静。” 阳光透过石榴树的枝叶落在他们身上,把两个身影叠在一起,像一幅淡墨的画。我站在门口看着,突然明白有些东西从来不会消失。陈爷爷的手艺会传给男孩,男孩或许将来还会传给别人;墨香会留在宣纸上,也会留在每个学过写字的人的记忆里;就连院里的石榴树,每年都会开出一样的红花,落一样的花瓣,把时光里的故事悄悄藏在年轮里。

有次我问陈爷爷,为什么要守着这座老宅子,守着这些老手艺。他当时正在刻一块木牌,刻刀在木头上游走,留下细细的木屑。他没有立刻回答,直到把最后一笔刻完,才举起木牌给我看。那是块小小的桃木牌,上面刻着一朵梅花,花瓣上还留着细微的纹理,像是刚落过雪。“你看这梅花,” 他指着木牌说,“刻的时候要想着它春天开花的样子,要想着它冬天耐寒的劲儿。手艺不是死的,是活的,是把心里的东西刻进木头里,写在宣纸上。要是没人守着,这些心里的东西,不就丢了吗?” 那天我看着那块桃木牌,突然想起小时候第一次写毛笔字时,陈爷爷在我耳边说的话:“写字要先学握笔,握笔要稳,就像做人要正。” 原来那些年里,他教我的从来不止是写字和雕刻,是把文化里最珍贵的东西,一点点放进我的心里。就像墨汁渗进宣纸,慢慢晕开,再也擦不掉。

去年秋天,我在外地的一个古籍修复工作室里,看到一位老师傅正在修复一本清代的诗集。老师傅戴着放大镜,手里捏着比绣花针还细的镊子,把破碎的纸页一点点拼起来。阳光透过窗户落在书页上,那些泛黄的纸页上印着工整的楷书,像一排排站在时光里的人。我站在旁边看了很久,突然想起墨香斋的陈爷爷,想起他磨墨时的样子,想起他刻木牌时的专注。原来不管是南方巷尾的墨香斋,还是北方城市里的古籍修复室,不管是握着毛笔的手,还是捏着镊子的手,都在做着同一件事 —— 把那些快要被时光带走的东西,小心翼翼地捧起来,传给下一个人。就像秋天的叶子落在地上,会变成养分,让春天的树长出新的枝叶;就像老街上的青石板路,被无数人踩过,却依然能映出天空的颜色。

现在我每次回家,还是会去墨香斋。有时陈爷爷在教孩子写字,我就坐在旁边看;有时他在刻木牌,我就帮他整理宣纸。院里的石榴树每年都会结果,陈爷爷会把最大的石榴留给我,就像小时候一样。有次我拿着手机,想给陈爷爷拍张照片,他却摆了摆手,“不用拍,记在心里就好。” 我放下手机,看着他坐在廊下的身影,看着院里的石榴树,看着宣纸上的墨痕,突然觉得拍照反而多余。有些画面,有些气息,有些温度,是相机拍不下来的,只能留在记忆里,像墨香留在宣纸上,像刻痕留在木头上,像陈爷爷的声音留在我的耳边。

或许有一天,我也会像陈爷爷那样,把这些故事讲给别人听。讲巷尾的墨香斋,讲院里的石榴树,讲握着毛笔的手,讲刻着梅花的木牌。或许听的人里,会有一个像当年的我一样,被这些故事打动,然后把它们继续讲下去。就像一条长长的河,从过去流到现在,再流到将来,河水里装着的,全是时光里的温度与光亮。而我们每个人,都是这条河里的一滴水,带着这些温度与光亮,慢慢向前走,把文化的故事,讲给更多的人听。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来自互联网,本站仅作为分享,不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侵权等情况,请与本站联系删除。
转载请注明出处:巷尾的墨香与掌心的温度 https://www.dachanpin.com/a/tg/39833.html

(0)
上一篇 2025-09-08 17:12:08
下一篇 2025-09-08 17:18:09

相关推荐

  • 一口沦陷!这些藏在日常里的美食,承包了我所有的快乐

    说起美食,总有人觉得得是山珍海味才算数,可在我这儿,真正勾着魂的从来都是那些藏在街头巷尾、甚至自家厨房的寻常味道。可能是楼下早餐铺刚出锅的葱油饼,也可能是妈妈随手炖的一锅排骨汤,这些味道不惊艳,却总能在某个瞬间戳中味蕾,让人想起好多温暖的小事。就像上周加班到很晚,路过小区门口的馄饨摊,老板一句 “还是老样子?” 瞬间让疲惫少了一半,一碗热乎的荠菜馄饨下肚,感…

    2025-09-12
    6
  • 田野间的四季诗篇:农业绘就的生命长卷

    春风拂过大地时,田野便挣脱冬日的沉寂,渐渐舒展成一幅鲜活的画卷。田埂边的草芽率先探出嫩绿的脑袋,好奇地打量着这个苏醒的世界,不远处的油菜花田则像是被打翻的调色盘,大片明黄肆意铺展,引得蜜蜂嗡嗡地穿梭其间,将花粉酿成春日里最香甜的馈赠。农人扛着锄头走进田间,脚步轻缓地翻开湿润的泥土,每一寸土地都在他们的耕耘下,酝酿着新一季的希望。那些饱满的种子被小心翼翼地播撒…

    2025-09-13
    5
  • 当工厂开始 “思考人生”:智能制造里的那些搞笑事儿

    提到工厂,不少人脑海里还是机器轰鸣、工人穿梭的画面,仿佛连空气里都飘着机油味和重复劳作的沉闷。可要是现在走进一间智能工厂,保准能让你怀疑自己是不是误闯了科幻喜剧片场 —— 这里的机器会 “聊天”,机器人会 “偷懒”,连仓库里的货架都能自己 “找对象”,活脱脱一群成了精的工业设备,每天上演着让人捧腹的日常。 就拿我朋友老周的经历来说吧,他去年跳槽到一家做智能家…

    2025-09-05
    8
  • 从匠心到智能:制造的千年演进与未来图景

    制造,这个贯穿人类文明进程的核心命题,早已超越单纯的 “生产物品” 范畴。它是技术突破的载体,是经济发展的引擎,更是文明传承的具象化表达。从原始部落的石器打磨到现代工厂的智能流水线,制造的形态随时代更迭不断蜕变,却始终承载着人类对效率、品质与创新的永恒追求。 早期制造的本质是 “手工技艺的传承与打磨”。古埃及金字塔的巨石堆砌中,藏着精确到毫米的测量智慧;中国…

    投稿 4天前
    8
  • 新零售:技术重构下的商业价值革命

    商业形态的迭代始终与生产力进步同频共振,新零售的崛起并非偶然的概念创新,而是数字技术渗透实体经济后,商业要素重组催生的必然结果。这种变革打破了传统零售中线上与线下的刚性边界,通过数据贯通消费需求与供给体系,重塑了从生产到服务的全链路价值逻辑。理解新零售的核心内涵,需要穿透流量运营的表层现象,深入其对商业本质的回归与升级。 零售的本质是连接 “人、货、场” 的…

    1天前
    4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件:362039258@qq.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6: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