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石板路的尽头,李家面馆的木质招牌总在晨光里泛着温润的光。李建国每天睁开眼的第一件事,不是看时间,而是摸一摸灶台边那只黢黑的砂锅 —— 里面炖着的筒骨汤,要从昨夜亥时熬到今朝卯时,骨香才能透进每一滴汤里。这习惯,他保持了整整三十年,从父亲手里接过铁锅那年起,就没变过。
面馆不大,只有六张方木桌,桌角被往来食客磨得发亮。最里面那张靠窗的位置,总坐着张阿婆。她今年八十七岁,从面馆开张第一天起,就雷打不动来吃一碗阳春面。面要细,汤要热,葱花得撒得匀,这些细节李建国记了三十年,不用阿婆开口,端上桌的面永远合她的心意。有次阿婆生病住院,李建国每天中午准时提着保温桶去医院,桶里装着温好的阳春面,汤面上飘着新鲜的葱花,和在店里吃的一模一样。
李建国的父亲老李师傅,当年是这条街上出了名的 “面痴”。上世纪九十年代初,下岗后的老李师傅没找别的营生,揣着攒了半辈子的积蓄,盘下了这间不足二十平米的小店。那时没有煤气灶,全靠蜂窝煤炉子炖汤,老李师傅每天凌晨三点就得起来换煤,怕汤熬得不够入味。有年冬天特别冷,蜂窝煤供应紧张,老李师傅愣是顶着寒风,骑着自行车跑了十几里地,才买到一筐煤。回来时,耳朵和手都冻得通红,却第一时间去检查砂锅里的汤,怕耽误了早上开门迎客。
李建国是看着父亲忙碌长大的,从小就跟着父亲在店里打转,帮着端面、擦桌子。十五岁那年,父亲突发胃病,疼得直不起腰,却还惦记着店里的生意,让李建国试着炖汤下面。第一次独立操作,李建国手忙脚乱,汤炖得太咸,面煮得太软,顾客尝了一口就皱起了眉头。那天打烊后,李建国蹲在灶台边哭,觉得自己对不起父亲的心血。父亲却拍着他的肩膀说:“谁刚开始不犯错?面要煮得有嚼劲,汤要鲜得不齁人,这些都得靠练,急不来。” 从那以后,李建国每天提前两小时到店,反复练习炖汤、下面的手艺,父亲在一旁看着,时不时指点几句,慢慢地,他做的面越来越受欢迎,不少老顾客说,和老李师傅做的味道一模一样。
日子一天天过去,巷子里的店铺换了一批又一批,有的开了没多久就关门大吉,只有李家面馆一直坚守在这里。后来,周边开了不少连锁面馆,装修精致,品种繁多,还能外卖配送,可李家面馆依旧是老样子,没有外卖,没有花哨的菜品,只卖阳春面、雪菜肉丝面、大肠面这几样经典款式。有人劝李建国与时俱进,开通外卖,多加点新菜品,李建国却摇摇头:“外卖送过去,面就坨了,汤也凉了,顾客吃不到最好的味道,不如不来。咱们做餐饮的,味道和诚意比啥都重要。”
去年夏天,一场暴雨冲坏了面馆的屋顶,李建国不得不停业整修。那段时间,不少老顾客特意绕到巷尾,打听面馆啥时候能开门。有个在外地工作的年轻人,特意打电话回来,说自己每次回 hometown,第一件事就是来吃李家面馆的大肠面,要是面馆没了,总觉得少了点什么。这些话让李建国心里暖暖的,他加班加点赶工期,只用了半个月就把面馆修好了。重新开业那天,店里挤满了人,张阿婆坐在老位置上,吃着面,笑着说:“还是这个味道,没变,真好。”
李建国的儿子李明,今年刚大学毕业,原本在大城市找了份不错的工作,可去年夏天回来看见父亲修面馆时疲惫的样子,又听到老顾客们对面馆的牵挂,突然改变了主意,决定留在家里,跟着父亲学做面。刚开始,李建国不同意,觉得儿子读了大学,应该去做更 “体面” 的工作,不该守着这小小的面馆。李明却认真地说:“爸,我觉得做餐饮不丢人,能把一碗面做好,让大家吃得开心,这也是一种本事。而且,这是爷爷传下来的手艺,我不想让它断了。”
现在,每天清晨,人们总能看到李家面馆里祖孙三代忙碌的身影:李建国在灶台边炖汤,父亲在一旁指点李明揉面,阳光透过窗户洒进来,落在冒着热气的砂锅里,也落在祖孙三人脸上,温暖而祥和。张阿婆依旧坐在靠窗的位置,看着李明笨拙却认真地端面,偶尔会笑着说:“小伙子,面煮得越来越好了,有你爷爷和爸爸的样子。”
巷子里的风,吹过木质招牌,带来筒骨汤的香气。这香气里,藏着三代人的坚守,藏着老顾客的牵挂,也藏着餐饮行业最朴素的道理 —— 无论时代怎么变,好味道和真诚意,永远能留住人心。或许未来,李家面馆还会经历更多风雨,或许会有更多新的餐饮店出现,但只要这碗汤还在熬着,这碗面还在煮着,就会有人循着香气而来,在这小小的面馆里,品尝时光的味道,感受人情的温暖。那么,在你的记忆里,是否也有这样一家让你牵挂的小店,藏着你难忘的味道呢?
常见问答
- 李家面馆只卖几种面,为什么能经营三十年?
答:李家面馆虽然菜品简单,但始终坚持用传统工艺制作,比如筒骨汤要长时间慢炖,面条注重口感,且始终以顾客需求为先,用诚意对待每一位食客,这种对味道和品质的坚守,让老顾客愿意一直光顾,也吸引了新顾客。
- 李建国为什么不同意开通外卖服务?
答:李建国认为外卖会影响面和汤的口感,面容易坨,汤容易凉,无法让顾客吃到面馆最正宗的味道,他觉得做餐饮最重要的是让顾客品尝到最好的口感,所以不愿意开通外卖。
- 李明大学毕业为什么放弃大城市工作,选择回家学做面?
答:李明看到父亲经营面馆的疲惫,也感受到老顾客对李家面馆的牵挂,同时觉得做餐饮能给大家带来快乐,且不想让爷爷传下来的手艺中断,所以决定回家跟着父亲学做面。
- 暴雨冲坏屋顶时,老顾客的反应对李建国产生了什么影响?
答:老顾客纷纷打听面馆开业时间,甚至有外地顾客特意打电话关心,这些反应让李建国感受到大家对面馆的认可和牵挂,心里充满温暖,也更加坚定了他尽快修好面馆、继续经营的决心。
- 李家面馆的传承,体现了餐饮行业的什么精神?
答:体现了餐饮行业中对传统手艺的坚守、对品质和味道的追求,以及以顾客为中心的诚意。这种精神不追求花哨的形式,而是专注于做好每一份食物,用真心对待顾客,让餐饮不仅是满足口腹之欲,更传递着人情温暖。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来自互联网,本站仅作为分享,不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侵权等情况,请与本站联系删除。
转载请注明出处:巷尾老面:一碗汤里的三十年时光 https://www.dachanpin.com/a/tg/404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