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一院急诊室的白炽灯总亮得刺眼,尤其到了深夜,光线下浮动的消毒水气味里,总裹着些说不出的焦灼。护士站的玻璃窗前,护士长林岚刚把最后一叠病历按日期排好,抬头就看见走廊尽头有人推着轮椅快步过来,轮椅上的老人脸色蜡黄,双手紧紧攥着胸口的衣襟,每走一步都忍不住闷哼一声。
推轮椅的是个二十出头的小伙子,额头上全是汗,声音带着哭腔:“护士,护士!我爸他突然喘不上气,您快看看!” 林岚立刻放下手中的笔,快步迎上去,手指先搭在老人的手腕上摸脉搏,另一只手已经按下了急诊呼叫铃。“别慌,先把老人扶到观察床上去,我已经叫医生了。” 她的声音平稳,手指却没停,快速解开老人领口的扣子,帮他调整到半坐的姿势,“老人家,您现在感觉怎么样?能告诉我哪里不舒服吗?”
老人张了张嘴,呼吸急促得说不出完整的句子,只能断断续续地吐出 “疼”“闷” 两个字。小伙子在一旁急得直跺脚,断断续续地补充:“我爸有冠心病,今天下午还好好的,晚饭前突然说胸口疼,我赶紧送过来了,路上他就越来越喘不上气……”
这时,医生周明宇拿着听诊器跑了过来,白大褂的衣角还在晃动。他俯身靠近老人,一边用听诊器听胸腔,一边轻声问:“以前有过这种情况吗?最近有没有按时吃药?” 老人艰难地点点头,小伙子赶紧接话:“药一直吃着,昨天还去社区医院量过血压,说挺正常的。” 周明宇皱了皱眉,直起身对林岚说:“先做心电图,查心肌酶,再测个血氧饱和度,结果出来马上给我。”
林岚应声点头,转身去准备器械。急诊室里很安静,只有仪器运转的轻微声响,还有老人压抑的呼吸声。小伙子站在床边,双手紧紧攥着,眼睛盯着门口,仿佛下一秒就能看到希望。周明宇靠在墙边,手指无意识地敲着白大褂口袋,目光落在老人身上,眼神里满是专注。
没过多久,心电图结果先出来了。周明宇拿着报告单,手指在上面划过,眉头拧得更紧了。“心肌缺血明显,不排除心梗的可能。” 他抬头对林岚说,“准备建立静脉通路,先给硝酸甘油,让药房备着溶栓药,家属这边我来沟通。” 林岚立刻行动起来,消毒、穿刺,动作熟练又迅速,针头准确刺入老人的静脉,药液缓缓流入体内。
周明宇走到小伙子身边,声音放得柔和:“你父亲现在情况比较危急,初步判断可能是急性心梗,需要立刻进行进一步治疗,最好的方案是溶栓或者做介入手术。溶栓有一定风险,可能会出现出血并发症,介入手术需要家属签字,而且费用相对高一些,你得尽快做决定。”
小伙子听到 “心梗” 两个字,腿一软差点摔倒,他扶住床沿,嘴唇哆嗦着:“医生,哪种方案更安全?我爸他…… 他能挺过去吗?” 周明宇拍了拍他的肩膀:“两种方案各有优缺点,我们会根据患者的情况选择最合适的,你放心,我们会尽全力。现在最重要的是抓紧时间,时间就是心肌,耽误不得。”
小伙子深吸一口气,抹了把脸上的眼泪:“我选介入手术,只要能救我爸,多少钱都没关系。我现在就签字,麻烦你们了医生。” 周明宇点点头,让护士拿来手术同意书,逐条跟小伙子解释清楚,看着他在上面签下名字,然后立刻联系导管室,安排手术。
林岚已经把老人的情况稳定下来,老人的呼吸比刚才平稳了一些,不再像之前那样急促。“老人家,别紧张,马上就能做手术了,做完就好了。” 林岚轻声安慰着,帮老人盖好被子,整理好枕头。老人看着她,眼里泛起泪光,吃力地说了声 “谢谢”。
很快,导管室那边传来消息,手术台已经准备好。周明宇和护士推着病床,快步往导管室走,小伙子跟在后面,一路不停地叮嘱:“爸,你别害怕,我在外面等你,你一定要好好的。” 老人闭上眼睛,轻轻 “嗯” 了一声。
导管室的门关上的那一刻,小伙子靠在墙上,终于忍不住蹲在地上哭了起来。林岚递给他一张纸巾,在他身边蹲下:“别太担心,周医生是我们科里最好的心内科医生,做过很多次这样的手术,经验很丰富,你父亲一定会没事的。” 小伙子接过纸巾,擦了擦眼泪,哽咽着说:“谢谢你们,要是没有你们,我真不知道该怎么办。”
林岚笑了笑:“这是我们应该做的。你先在这边等着,有消息我们会第一时间告诉你。” 说完,她转身回到护士站,继续整理老人的病历,补充刚才的治疗记录。急诊室里又恢复了平静,只有墙上的时钟在滴答作响,每一秒都像是在为手术台上的老人祈福。
三个小时后,导管室的门终于开了。周明宇走出来,摘下口罩,脸上带着疲惫却轻松的笑容:“手术很成功,支架已经放好了,血管通了,再观察一段时间,没什么问题就能转到普通病房了。” 小伙子猛地站起来,冲到周明宇面前,激动得说不出话,只是一个劲地鞠躬:“谢谢医生,谢谢医生!您真是我们家的救命恩人!”
周明宇扶住他:“不用谢,这是我们的职责。现在可以去看看老人了,他还在麻醉恢复期,可能还没醒,别打扰他休息。” 小伙子点点头,小心翼翼地走进导管室,看着病床上脸色渐渐红润的父亲,眼泪又一次流了下来,这次却是喜悦的泪水。
林岚站在走廊里,看着这一幕,嘴角也露出了笑容。她抬头看了看墙上的时钟,已经是凌晨三点多了,急诊室的灯依旧亮着,照亮了每一个需要帮助的人。就在这时,外面又传来了救护车的声音,林岚立刻整理好情绪,快步迎了上去,新的任务又开始了。
在医院里,这样的故事每天都在上演。医护人员们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用专业的技术和温暖的爱心,为患者点亮希望的灯。他们或许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却在平凡的岗位上,做着最不平凡的事。每一次抢救,每一次治疗,都承载着患者和家属的期待,也见证着生命的脆弱与坚强。
就像这次抢救陈建设老人,从他被推进急诊室,到手术成功,每一个环节都离不开医护人员的默契配合和不懈努力。周明宇医生凭借丰富的经验,快速做出诊断,制定治疗方案;林岚护士长和其他护士们,有条不紊地进行各项检查和护理,为抢救争取了宝贵的时间。他们没有时间休息,没有时间顾及自己的疲惫,心里只有一个念头,就是让患者尽快脱离危险。
陈建设老人转到普通病房后,恢复得很快。几天后,他已经能坐起来和家人说话了。小伙子特意给急诊室送来了一面锦旗,上面写着 “医德高尚,医术精湛”。周明宇和林岚接过锦旗,笑着说:“这都是我们应该做的,看到老人家恢复得这么好,我们也很高兴。”
老人拉着周明宇的手,激动地说:“周医生,那天要是没有你们,我这条老命就没了。你们真是好人啊!” 周明宇握着老人的手:“老人家,您太客气了。我们做医生的,就是为患者服务的,只要你们能健健康康的,比什么都强。”
在医院这个特殊的地方,每天都有离别,也有重逢;有泪水,也有欢笑。医护人员们见证着太多的生老病死,却依然保持着对生命的敬畏和热爱。他们就像急诊室里那盏永远亮着的灯,无论深夜还是凌晨,无论风雨还是晴天,都始终为患者照亮前行的路,带来生的希望。
或许,在很多人眼里,医护人员只是一个普通的职业,但只有他们自己知道,这份职业背后承载着多少责任和担当。他们放弃了陪伴家人的时间,坚守在工作岗位上;他们忍受着疲惫和压力,全力以赴地抢救患者;他们用自己的汗水和付出,守护着每一个生命的尊严和希望。
陈建设老人出院那天,特意来到急诊室,和周明宇、林岚告别。他看着急诊室里忙碌的身影,看着那盏熟悉的白炽灯,心里充满了感激。他知道,这里不仅有先进的仪器和专业的技术,更有一群可爱的人,在用自己的方式,守护着每一个需要帮助的人。
急诊室的灯还在亮着,它照亮的不仅是冰冷的病房,更是无数患者和家属心中的希望。而那些坚守在岗位上的医护人员,就像这盏灯一样,用自己的光和热,温暖着每一个生命,书写着属于他们的平凡与伟大。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来自互联网,本站仅作为分享,不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侵权等情况,请与本站联系删除。
转载请注明出处:急诊室的那盏灯 https://www.dachanpin.com/a/tg/414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