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医生的白大褂口袋里总装着两块薄荷糖,一块给自己,另一块常常递给诊室里紧张得攥紧衣角的患者。从医十五年,他习惯了在晨光刚漫过医院门诊楼玻璃窗时开始一天的工作,指尖触碰到听诊器金属探头的瞬间,便切换到全神贯注的状态。这天推开诊室门,第一个进来的是位抱着孩子的年轻母亲,孩子约莫三岁,小脸红扑扑的,却在母亲怀里不停咳嗽,每一声都带着细碎的喘息。
“孩子这样咳多久了?夜里睡得安稳吗?” 李医生拉过椅子,尽量让自己的声音听起来温和些。母亲眼眶泛红,语速飞快地说着孩子已经咳嗽一周,昨天夜里突然加重,甚至没法平躺睡觉,她抱着孩子在急诊外排了两个小时队,才等到今天的专家号。李医生点点头,轻轻接过孩子放在诊床上,指尖避开孩子的衣领,仔细听诊。孩子起初有些抗拒,他从口袋里掏出薄荷糖,剥开塞到孩子手里,“咱们乖乖听叔叔的话,听完这个糖就给你吃,好不好?” 孩子含着糖,果然安静下来,小眉头却依旧皱着,像是在忍受喉咙里的不适。
李医生的手指在孩子的胸腔两侧移动,听诊器里传来的异常呼吸音让他眉头微蹙。他又仔细检查了孩子的喉咙,发现扁桃体已经红肿,询问后得知孩子还伴有发热症状,体温最高时达到 39.2℃。“初步判断是急性支气管炎,可能伴有轻微喘息,需要先做个血常规和胸片,看看有没有感染迹象。” 他一边说着,一边在病历本上快速记录,字迹工整却不拖沓,“等检查结果出来,咱们再决定用什么药,你别太着急,孩子精神状态还不错,恢复起来会快一些。”
母亲接过病历本,连连道谢,抱着孩子转身离开时,孩子突然回过头,对着李医生挥了挥手,小手里还攥着那块没吃完的薄荷糖。李医生忍不住笑了笑,抬手也挥了挥,然后拿起下一本病历,深吸一口气,准备迎接下一位患者。诊室里的时钟滴答作响,阳光透过窗户在地面投下移动的光斑,每一个进来的患者都带着不同的焦虑与期盼,而李医生的任务,就是用自己的专业与耐心,为他们驱散病痛的阴霾。
下午三点多,李医生终于忙完了门诊的患者,刚准备去休息室喝口水,护士站的小张突然跑过来找他:“李医生,住院部 3 床的张大爷情况有点不太好,您快去看看吧。” 他立刻放下水杯,快步走向住院部。张大爷今年七十多岁,因为冠心病住院,前几天情况一直很稳定,今天不知怎么突然出现了胸闷、气短的症状。走进病房时,张大爷正靠在床头,脸色苍白,呼吸有些急促,他的老伴在一旁急得抹眼泪。
“张大爷,您现在感觉怎么样?胸口疼不疼?” 李医生快步走到床边,拿起听诊器听他的心肺,又伸手摸了摸他的脉搏。张大爷喘着气,断断续续地说:“就是…… 胸口发闷,喘不上气…… 好像有块石头压着似的。” 李医生立刻安排护士给张大爷吸氧,同时让护士去准备心电图和心肌酶检查,“大妈,您别慌,我们先给大爷做个检查,看看具体情况,您记得大爷今天有没有吃什么不一样的东西,或者情绪有没有波动?”
大妈擦了擦眼泪,回忆着说:“早上还好好的,中午吃了点粥,下午他说想孙子了,给孙子打了个电话,挂了电话没多久就说胸口不舒服了。” 李医生点点头,猜测可能是情绪波动引发了不适,他一边安慰着大妈,一边密切关注着张大爷的情况。很快,检查结果出来了,心电图显示有轻微的心肌缺血,心肌酶指标暂时正常,情况不算特别严重。李医生松了口气,调整了张大爷的用药方案,叮嘱护士密切监测他的生命体征,又耐心地跟张大爷和大妈解释:“大爷,您现在没什么大问题,就是情绪不能太激动,想孙子是好事,但咱们得慢慢说,别着急,等您情况稳定了,让孩子过来看看您,好不好?”
张大爷听了,慢慢点了点头,呼吸也渐渐平稳下来,脸色比刚才好看了些。大妈握着李医生的手,感激地说:“李医生,真是太谢谢你了,每次我们家老头不舒服,只要你一来,我们心里就踏实多了。” 李医生笑了笑,拍了拍大妈的手:“这是我应该做的,您好好照顾大爷,有什么情况随时叫我。” 走出病房时,夕阳已经西斜,透过走廊的窗户洒进来,给白色的墙壁镀上了一层温暖的橘色。他揉了揉有些发酸的肩膀,想起早上门诊那个可爱的孩子,心里涌起一股暖流 —— 或许医疗工作就是这样,有忙碌,有紧张,有疲惫,但每当看到患者的病情好转,看到他们脸上重新露出笑容,所有的辛苦似乎都有了意义。
晚上七点多,李医生在办公室整理病历,手机突然响了,是家里打来的。接通电话,女儿稚嫩的声音传来:“爸爸,你什么时候回来呀?妈妈说你今天又要加班吗?” 他心里一阵愧疚,早上出门时女儿还没醒,现在又要让她等自己回家。“爸爸很快就回去了,你乖乖听妈妈的话,早点睡觉,明天爸爸陪你玩好不好?” 挂了电话,他看着手机屏幕上女儿的照片,嘴角露出温柔的笑容,但很快又收回思绪,继续整理病历。作为医生,他不仅要对患者负责,也要对自己的工作负责,每一份病历都关系到患者的治疗方案,容不得半点马虎。
就在这时,急诊室传来消息,有一位车祸受伤的患者需要紧急会诊。李医生立刻起身,拿起白大褂快步走向急诊室。急诊室里一片忙碌,患者躺在病床上,头部有明显外伤,身上还沾着血迹,意识有些模糊。护士已经在为患者进行止血和输液处理,看到李医生进来,急诊医生立刻介绍情况:“患者是车祸导致的头部外伤,还有多处软组织损伤,刚才测血压有点低,怀疑可能有内出血,需要马上做 CT 检查。”
李医生俯下身,轻声呼唤患者:“同志,能听到我说话吗?哪里感觉疼?” 患者缓缓睁开眼睛,声音微弱地说:“头…… 头疼…… 肚子也有点疼。” 李医生立刻安排护士推患者去做 CT,同时联系外科医生准备会诊。在等待 CT 结果的过程中,他一直在急诊室门口守着,时不时询问护士患者的生命体征情况。大约半小时后,CT 结果出来了,显示患者有轻微的脑震荡,腹部有少量积液,暂时不需要手术,但需要住院观察。李医生松了口气,立刻为患者办理了住院手续,安排护士将患者送到住院部,并叮嘱住院部的医生密切关注患者的情况。
等忙完这一切,已经是晚上十点多了。李医生走出急诊室,夜晚的风带着一丝凉意,吹在脸上让他清醒了不少。他抬头看了看医院大楼,很多窗户里还亮着灯,那是同事们还在忙碌的身影。他想起自己刚从医学院毕业时的初心,想要用自己的所学帮助更多的人,这么多年来,他一直坚守着这份初心,虽然辛苦,但从未后悔。
走在回家的路上,街道上已经没有了白天的喧嚣,只有零星的路灯照亮前行的路。他掏出手机,给妻子发了条消息:“我忙完了,正在回家的路上,你们早点睡。” 很快,妻子回复道:“知道了,路上小心,我给你留了饭,回来热一下就能吃。” 看到消息,他心里暖暖的,家人的理解与支持,是他能够一直坚持在医疗岗位上的重要动力。
第二天一早,李医生又准时出现在医院。刚到诊室,就看到昨天那位抱着孩子的母亲在门口等他,孩子已经不咳嗽了,精神状态好了很多。“李医生,太谢谢您了,昨天检查结果出来是细菌感染,吃了您开的药,孩子晚上就不咳了,今天早上还主动要吃早饭呢。” 母亲的脸上满是笑容,不停地道谢。李医生看着孩子活泼的样子,也由衷地为他们感到高兴:“孩子没事就好,记得按时吃药,过两天再来复查一下,平时注意给孩子保暖,别着凉了。”
孩子跑到李医生面前,仰着小脸说:“叔叔,我今天还能要一块薄荷糖吗?昨天的糖好好吃。” 李医生笑着从口袋里掏出薄荷糖,递给孩子:“当然可以,不过吃完要记得刷牙哦。” 孩子接过糖,开心地蹦蹦跳跳,跟着母亲离开了诊室。
诊室里又恢复了往日的忙碌,患者们一个个进来,又一个个带着安心的笑容离开。李医生坐在诊桌后,手里握着听诊器,认真地为每一位患者诊断、治疗。他知道,在医疗这条路上,还有很多挑战等着他,还有很多患者需要他的帮助,但他会一直坚守下去,用自己的专业与爱心,守护每一个生命的健康,就像无数个在医疗岗位上默默奉献的同行一样,用平凡的坚守,书写不平凡的医者仁心。
或许未来,医疗技术会更加先进,治疗手段会更加多样,但不变的,永远是那份对生命的敬畏与守护。当听诊器再次贴近患者的胸膛,当处方签上落下工整的字迹,当病房里传来患者康复的笑声,这些瞬间,都在诉说着医疗行业最动人的故事,也让每一位医者感受到这份职业独有的价值与意义。而李医生的故事,只是无数医者日常的一个缩影,在医院的各个角落,还有更多这样的故事正在发生,它们汇聚成一股温暖的力量,守护着每一个人的健康与希望。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来自互联网,本站仅作为分享,不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侵权等情况,请与本站联系删除。
转载请注明出处:听诊器下的时光:李医生的病房纪事 https://www.dachanpin.com/a/tg/421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