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小满第一次踏进浙西竹海深处的古村落时,裤脚沾满了晨露打湿的草屑。村口那棵五百年的香樟树下,几位老人正围着石磨磨豆腐,乳白色的浆液顺着石缝缓缓流淌,在青石板上洇出细小的湿痕。她举起相机按下快门,镜头里的画面突然让她心头一颤 —— 这不就是她和团队寻找了半年的 “诗与远方” 吗?
彼时,林小满的文化工作室刚经历一场失败。前一个围绕城市咖啡馆打造的 IP,因同质化严重,投入的八十万资金几乎打了水漂。团队成员走了一半,剩下的五个人挤在三十平米的办公室里,每天靠着外卖和速溶咖啡度日。这次来浙西,是她顶着压力做出的最后尝试,若再不成,工作室或许就要彻底解散。
古村落叫 “月栖村”,全村只有二十七户人家,年轻人大多外出务工,留下的老人守着祖辈传下的老房子,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林小满挨家挨户走访时,发现村里有不少闲置的夯土房,墙体上还留着几十年前的标语,木窗棂上的雕花虽有些褪色,却透着时光沉淀的韵味。
“姑娘,你是来旅游的吧?” 住在村尾的陈阿婆给她端来一碗晾好的金银花茶,“这村子偏,没什么好玩的,年轻人都不愿待。” 林小满看着陈阿婆布满皱纹的手,突然有了一个想法:能不能把这些老房子改造成特色民宿,再结合村里的农耕文化,打造一个有温度的山野 IP?
她把想法告诉团队时,设计师老周第一个提出反对:“小满,我们之前做城市 IP 都失败了,现在去做农村题材,风险太大了。” 运营负责人小苏也皱着眉:“现在民宿行业竞争那么激烈,没有差异化,根本吸引不了人。” 林小满没有反驳,只是把在村里拍的照片一张张投影在墙上:“你们看,这里的每一块石头、每一棵古树都有故事,我们要做的不是简单的民宿,而是让游客能沉浸式体验山野生活的‘精神栖息地’。”
团队最终还是被林小满说服了,五个人带着简单的行李住进了月栖村。起初的日子充满了挑战,改造老房子时,村里的老人不理解,觉得他们是在 “折腾” 老祖宗留下的东西;采购物资要开车去几十公里外的县城,遇上雨天,山路泥泞难行,好几次车都陷在泥里;设计方案改了十几稿,始终找不到最贴合村落气质的风格。
有一次,为了保留一间老房子的木梁结构,老周和施工队吵了起来。施工队觉得木梁年久失修,不如换成钢筋水泥更安全,老周却坚持:“这些木梁是房子的灵魂,没了它们,这房子就失去了味道。” 两人争执不下时,林小满找来村里的老木匠,老木匠用手敲了敲木梁,说:“这梁是楠木做的,结实着呢,只要好好加固,还能再用几十年。” 最后,施工队按照老木匠的建议,给木梁做了加固处理,既保留了原有风貌,又保证了安全。
改造民宿的同时,林小满和小苏开始挖掘村里的文化元素。他们跟着陈阿婆学做清明粿,跟着李大爷去山上采野生菌,把这些农耕体验整理成 “山野生活课”;老周则把村里的老物件,比如旧蓑衣、老纺车,改造成民宿里的装饰,还在院子里种上了当地的野花;文案策划小夏则每天坐在香樟树下,听老人们讲村里的传说,把这些故事写成一篇篇温暖的短文。
三个月后,第一间改造好的民宿 “山月小筑” 正式对外试营业。开业那天,林小满特意请了村里的老人来吃晚饭,陈阿婆看着焕然一新的老房子,眼眶红红的:“没想到我住了一辈子的老房子,还能变得这么好看。” 试营业期间,他们推出了 “两天一夜山野体验套餐”,游客可以跟着村民下地种菜、去竹林挖笋,晚上围坐在院子里听故事、看星星。
原本以为会门可罗雀,没想到第一个周末就迎来了三波客人。来自上海的游客张女士带着孩子住了两天,离开时说:“在这里,孩子第一次知道蔬菜是怎么长出来的,晚上还看到了好多星星,这比在游乐园玩有意义多了。” 客人的好评让团队信心大增,他们又陆续改造了五间民宿,每一间都有不同的主题,比如 “竹影房”“稻香房”,内饰也各有特色。
为了让 IP 更有生命力,林小满团队还开发了周边产品。他们把村里的野生蜂蜜、手工笋干包装成 “山月好物”,设计了印有民宿 logo 的帆布包、笔记本;小夏还把村里的传说写成了绘本《月栖村的故事》,深受孩子们喜欢。这些周边产品不仅增加了收入,还让 “山月小筑” 的 IP 形象更加丰满。
然而,困难并没有完全消失。开业半年后,受疫情影响,游客数量大幅减少,民宿一度面临停业的风险。那段时间,林小满每天都失眠,看着空荡荡的民宿,心里既焦虑又无助。团队成员也开始动摇,小苏提出要不要暂时关闭民宿,等疫情好转再重新开业。
林小满没有同意,她觉得越是艰难的时候,越不能放弃。她和团队开始转型线上,在短视频平台拍摄民宿的日常,比如 “陈阿婆教你做清明粿”“跟着老周去竹林挖笋”,没想到这些充满烟火气的视频很快吸引了大量粉丝。有一次,他们直播采野生菌,不到两个小时,就卖出了两百多斤菌子;直播民宿的早餐制作,“山月好物” 的手工酱菜当天就售罄了。
线上的热度渐渐带动了线下,疫情缓解后,很多粉丝专程来月栖村打卡 “山月小筑”。为了避免过度商业化,林小满规定每天只接待十组客人,确保每一位客人都能有好的体验。她还和村里的老人合作,让他们负责教游客做手工、讲村史,既增加了老人的收入,又让村落文化得以传承。
如今,“山月小筑” 已经成了小有名气的山野 IP,不仅带动了月栖村的发展,还吸引了不少年轻人回村创业。之前外出务工的村民王磊,看到村里的变化后,也回到村里开了一家手工坊,专门制作竹编工艺品;大学生李婷则在 “山月小筑” 的帮助下,成立了农产品合作社,把村里的特色农产品卖到了全国各地。
林小满偶尔还会坐在村口的香樟树下,看着游客和村民们笑着聊天,看着孩子们在青石板路上追逐打闹。她想起当初那个濒临解散的工作室,想起改造老房子时的种种困难,突然觉得所有的付出都值得。只是她心里还有一个疑问,当 “山月小筑” 的名气越来越大,如何才能始终保持初心,不让这份山野的温度被商业化所稀释?这个问题,或许需要她和团队在未来的日子里,慢慢去寻找答案。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来自互联网,本站仅作为分享,不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侵权等情况,请与本站联系删除。
转载请注明出处:山月小筑:一个山野 IP 的破茧之路 https://www.dachanpin.com/a/tg/423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