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月小筑:一个山野 IP 的破茧之路

山月小筑:一个山野 IP 的破茧之路

林小满第一次踏进浙西竹海深处的古村落时,裤脚沾满了晨露打湿的草屑。村口那棵五百年的香樟树下,几位老人正围着石磨磨豆腐,乳白色的浆液顺着石缝缓缓流淌,在青石板上洇出细小的湿痕。她举起相机按下快门,镜头里的画面突然让她心头一颤 —— 这不就是她和团队寻找了半年的 “诗与远方” 吗?

彼时,林小满的文化工作室刚经历一场失败。前一个围绕城市咖啡馆打造的 IP,因同质化严重,投入的八十万资金几乎打了水漂。团队成员走了一半,剩下的五个人挤在三十平米的办公室里,每天靠着外卖和速溶咖啡度日。这次来浙西,是她顶着压力做出的最后尝试,若再不成,工作室或许就要彻底解散。

山月小筑:一个山野 IP 的破茧之路

古村落叫 “月栖村”,全村只有二十七户人家,年轻人大多外出务工,留下的老人守着祖辈传下的老房子,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林小满挨家挨户走访时,发现村里有不少闲置的夯土房,墙体上还留着几十年前的标语,木窗棂上的雕花虽有些褪色,却透着时光沉淀的韵味。

“姑娘,你是来旅游的吧?” 住在村尾的陈阿婆给她端来一碗晾好的金银花茶,“这村子偏,没什么好玩的,年轻人都不愿待。” 林小满看着陈阿婆布满皱纹的手,突然有了一个想法:能不能把这些老房子改造成特色民宿,再结合村里的农耕文化,打造一个有温度的山野 IP?

她把想法告诉团队时,设计师老周第一个提出反对:“小满,我们之前做城市 IP 都失败了,现在去做农村题材,风险太大了。” 运营负责人小苏也皱着眉:“现在民宿行业竞争那么激烈,没有差异化,根本吸引不了人。” 林小满没有反驳,只是把在村里拍的照片一张张投影在墙上:“你们看,这里的每一块石头、每一棵古树都有故事,我们要做的不是简单的民宿,而是让游客能沉浸式体验山野生活的‘精神栖息地’。”

团队最终还是被林小满说服了,五个人带着简单的行李住进了月栖村。起初的日子充满了挑战,改造老房子时,村里的老人不理解,觉得他们是在 “折腾” 老祖宗留下的东西;采购物资要开车去几十公里外的县城,遇上雨天,山路泥泞难行,好几次车都陷在泥里;设计方案改了十几稿,始终找不到最贴合村落气质的风格。

有一次,为了保留一间老房子的木梁结构,老周和施工队吵了起来。施工队觉得木梁年久失修,不如换成钢筋水泥更安全,老周却坚持:“这些木梁是房子的灵魂,没了它们,这房子就失去了味道。” 两人争执不下时,林小满找来村里的老木匠,老木匠用手敲了敲木梁,说:“这梁是楠木做的,结实着呢,只要好好加固,还能再用几十年。” 最后,施工队按照老木匠的建议,给木梁做了加固处理,既保留了原有风貌,又保证了安全。

改造民宿的同时,林小满和小苏开始挖掘村里的文化元素。他们跟着陈阿婆学做清明粿,跟着李大爷去山上采野生菌,把这些农耕体验整理成 “山野生活课”;老周则把村里的老物件,比如旧蓑衣、老纺车,改造成民宿里的装饰,还在院子里种上了当地的野花;文案策划小夏则每天坐在香樟树下,听老人们讲村里的传说,把这些故事写成一篇篇温暖的短文。

三个月后,第一间改造好的民宿 “山月小筑” 正式对外试营业。开业那天,林小满特意请了村里的老人来吃晚饭,陈阿婆看着焕然一新的老房子,眼眶红红的:“没想到我住了一辈子的老房子,还能变得这么好看。” 试营业期间,他们推出了 “两天一夜山野体验套餐”,游客可以跟着村民下地种菜、去竹林挖笋,晚上围坐在院子里听故事、看星星。

原本以为会门可罗雀,没想到第一个周末就迎来了三波客人。来自上海的游客张女士带着孩子住了两天,离开时说:“在这里,孩子第一次知道蔬菜是怎么长出来的,晚上还看到了好多星星,这比在游乐园玩有意义多了。” 客人的好评让团队信心大增,他们又陆续改造了五间民宿,每一间都有不同的主题,比如 “竹影房”“稻香房”,内饰也各有特色。

为了让 IP 更有生命力,林小满团队还开发了周边产品。他们把村里的野生蜂蜜、手工笋干包装成 “山月好物”,设计了印有民宿 logo 的帆布包、笔记本;小夏还把村里的传说写成了绘本《月栖村的故事》,深受孩子们喜欢。这些周边产品不仅增加了收入,还让 “山月小筑” 的 IP 形象更加丰满。

然而,困难并没有完全消失。开业半年后,受疫情影响,游客数量大幅减少,民宿一度面临停业的风险。那段时间,林小满每天都失眠,看着空荡荡的民宿,心里既焦虑又无助。团队成员也开始动摇,小苏提出要不要暂时关闭民宿,等疫情好转再重新开业。

林小满没有同意,她觉得越是艰难的时候,越不能放弃。她和团队开始转型线上,在短视频平台拍摄民宿的日常,比如 “陈阿婆教你做清明粿”“跟着老周去竹林挖笋”,没想到这些充满烟火气的视频很快吸引了大量粉丝。有一次,他们直播采野生菌,不到两个小时,就卖出了两百多斤菌子;直播民宿的早餐制作,“山月好物” 的手工酱菜当天就售罄了。

线上的热度渐渐带动了线下,疫情缓解后,很多粉丝专程来月栖村打卡 “山月小筑”。为了避免过度商业化,林小满规定每天只接待十组客人,确保每一位客人都能有好的体验。她还和村里的老人合作,让他们负责教游客做手工、讲村史,既增加了老人的收入,又让村落文化得以传承。

如今,“山月小筑” 已经成了小有名气的山野 IP,不仅带动了月栖村的发展,还吸引了不少年轻人回村创业。之前外出务工的村民王磊,看到村里的变化后,也回到村里开了一家手工坊,专门制作竹编工艺品;大学生李婷则在 “山月小筑” 的帮助下,成立了农产品合作社,把村里的特色农产品卖到了全国各地。

林小满偶尔还会坐在村口的香樟树下,看着游客和村民们笑着聊天,看着孩子们在青石板路上追逐打闹。她想起当初那个濒临解散的工作室,想起改造老房子时的种种困难,突然觉得所有的付出都值得。只是她心里还有一个疑问,当 “山月小筑” 的名气越来越大,如何才能始终保持初心,不让这份山野的温度被商业化所稀释?这个问题,或许需要她和团队在未来的日子里,慢慢去寻找答案。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来自互联网,本站仅作为分享,不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侵权等情况,请与本站联系删除。
转载请注明出处:山月小筑:一个山野 IP 的破茧之路 https://www.dachanpin.com/a/tg/42369.html

(0)
上一篇 2025-09-10 15:30:46
下一篇 2025-09-10 15:35:12

相关推荐

  • 辅助驾驶:我的 “车搭子” 竟是个戏精

    刚提车那周,我总觉得方向盘在跟我比力气。每次变道时手指刚搭上去,系统就像被踩了尾巴的猫,猛地往回拽方向盘,仪表盘还跳出个 “请专注驾驶” 的提示,活像后排坐着个唠唠叨叨的驾校教练。 这种相爱相杀的日常,成了我通勤路上的固定节目。上周早高峰在环线堵车,我盯着前车尾灯发呆的功夫,系统突然 “嘀” 一声报警,吓得我手忙脚乱踩刹车,结果发现只是旁边车道的电动车离得近…

    2025-09-17
    10
  • 商业地产:城市商业生态的物理载体与运营核心

    商业地产并非简单的 “商铺集合”,而是融合建筑空间、商业运营、消费场景与资产价值的复合型载体。它扎根于城市肌理,既承载着商品交易、服务提供等基础功能,更通过空间设计与运营策略,塑造着城市居民的消费习惯与生活方式。从社区周边的便民商业中心到市中心的高端购物中心,从产业园区的配套商业街区到交通枢纽的综合体项目,商业地产的形态与功能始终与城市发展阶段、人口结构及消…

    2025-09-17
    9
  • 老陈的车间与 PCBA 的奇妙旅程

    老陈在城南的电子维修车间已经待了十五年,斑驳的工作台上总摆着一台放大镜和几排颜色各异的电子元件。每天清晨,他都会先仔细擦拭工作台角落的一块蓝色电路板,那是他刚入行时修复的第一台工业设备的核心部件,而这块板正是 PCBA 的雏形。很多人路过车间时,都会好奇里面那些密密麻麻的线路和元件究竟有什么用,老陈总会笑着说:“这些小东西,可是撑起咱们身边大半电子设备的‘心…

    2025-08-29
    16
  • 指尖的温度,铸就世界的轮廓

    当第一缕晨光漫过老旧厂房的玻璃窗,金属零件在工作台上折射出细碎的光芒,一位老师傅正用布满老茧的手指轻抚刚打磨好的齿轮。那指尖划过金属表面的力度,藏着三十年未曾改变的专注,也藏着制造二字最动人的底色 —— 不是冰冷的流水线,不是精密的数字代码,而是无数双手用汗水与热爱,将原材料塑造成陪伴生活的模样。从孩童手中色彩斑斓的玩具,到家庭厨房里嗡嗡运转的电饭煲,从城市…

    2025-09-05
    14
  • 屏幕那端的星光:教育信息化点亮每个求知的角落

    当云南山区的小女孩第一次通过平板电脑看到故宫博物院里陈列的文物,当新疆牧场的少年在直播课堂上与北京名师实时互动,当失明的孩子借助语音识别软件顺畅阅读课本 —— 这些曾被距离、资源、身体条件阻隔的求学梦想,正被教育信息化一点点照进现实。它不是冰冷的技术堆砌,而是带着温度的桥梁,一头连着渴望知识的眼睛,一头连着广阔无垠的知识海洋,让每一份对学习的热爱都能找到生根…

    2025-09-10
    6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件:362039258@qq.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6: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