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教育信息化,很多人可能会想到满屏的技术术语,或者觉得那是只有大城市重点学校才玩得转的新鲜事。但其实不是这样的,现在哪怕是县城里的普通中学,甚至一些乡镇小学,都能看到数字设备悄悄融入课堂的样子。它不是什么遥不可及的 “高科技概念”,而是老师批改作业时少熬的夜,是学生们眼里突然亮起的光,是课堂上那些以前想都不敢想的互动瞬间。
就拿我认识的李老师来说吧,她在一所县城初中教语文,教龄快二十年了。前几年她还总说自己 “跟不上时代”,连做个 PPT 都要让年轻老师帮忙。可现在不一样了,她手机里装着好几个教学 APP,上课前会把预习资料传到班级群里,让学生提前用平板看课文解读视频;讲《岳阳楼记》的时候,她会点开在线地图,指着洞庭湖的实时景观图,再切换到古画里的岳阳楼,学生们一下子就理解了 “衔远山,吞长江” 的画面感。以前讲文言文,总有人打瞌睡,现在课堂上举手提问的人多了,课后还有学生追着她要拓展阅读的电子文档 —— 这些变化,都是从教室里多了一台投影仪、学生们多了一台平板开始的。
不光是上课方式变了,批改作业也成了一件 “省劲儿” 的事。以前李老师批改全班五十多本作文,要熬两个晚上,逐字逐句圈出错别字,还要写评语。现在她让学生把作文拍成照片传到 APP 上,系统会自动识别错别字和语病,甚至能标出哪些句子和范文重复率高,帮她把 “基础检查” 的时间省下来。她只用重点看学生的思路和表达,在有亮点的句子下面画个小红星,再写几句鼓励的话:“这个比喻用得好,把春天写活了!” 学生们收到反馈的速度也快了,当天就能知道自己哪里错了,不用等上好几天。
还有英语课,以前老师带个录音机,放一遍课文录音就完事儿了,学生发音标不标准,自己也听不出来。现在教室里有了智能语音设备,学生跟着读一句话,设备能实时打分,标出哪个单词读得太重,哪个音节没发准。有个叫小宇的男生,以前最怕读英语,总觉得自己发音不好听,不敢开口。现在他每天放学后都会对着设备练十分钟,看着分数从 60 分涨到 85 分,慢慢就有了信心,上课也敢主动举手读课文了。英语老师说,自从有了这个 “小老师”,班里学生的口语水平明显提高了,连以前沉默寡言的学生,都愿意主动参与课堂对话。
不过,教育信息化也不是一帆风顺的,总会遇到一些 “小麻烦”。比如有的老师一开始不适应,觉得操作设备太麻烦,不如板书来得顺手;有的学生上课偷偷用平板玩游戏,让老师不得不花时间盯着;还有的家庭担心孩子总看屏幕伤眼睛,不太愿意让孩子带设备去学校。这些问题其实都很正常,就像以前刚开始用多媒体教学时,也有人觉得不如黑板好用一样,习惯需要慢慢培养,问题也需要慢慢解决。
李老师学校就做了不少尝试,比如专门给老教师开了 “数字技能小课堂”,让年轻老师手把手教他们用教学软件;给学生制定了 “平板使用规则”,上课期间设备只能打开学习软件,后台有老师实时监督;还定期开家长会,跟家长解释如何控制屏幕使用时间,比如每节课中间安排十分钟 “远眺休息”,保证学生的眼睛不受伤害。慢慢的,越来越多的老师适应了新的教学方式,家长也放心了,学生们更是爱上了这种 “边玩边学” 的感觉。
除了课堂上的变化,教育信息化还让 “因材施教” 变得更容易了。以前老师讲课时,只能按照班里中等水平的学生来安排进度,学得快的学生觉得 “吃不饱”,学得慢的学生跟不上。现在有了在线练习平台,老师可以根据每个学生的答题情况,给他们推送不同的练习题。比如数学老师讲完一元二次方程后,给学得快的学生推拓展题,让他们挑战更难的解题思路;给学得慢的学生推基础题,帮他们巩固知识点。有个叫萌萌的女生,数学基础不太好,以前总跟不上课堂进度,现在通过平台做针对性练习,慢慢赶上了大家的步伐,期中考试数学成绩还进步了二十多分。
还有课后辅导,以前学生有问题只能等到第二天上学问老师,要是遇到周末,就只能干着急。现在不一样了,很多学校都有 “在线答疑” 时间,每天晚上七点到八点,老师会在班级群里解答学生的问题,有时候还会开个十分钟的小直播,专门讲大家都容易错的知识点。有一次周末,小宇在家做数学题时卡住了,他拍了张照片发到群里,老师很快就回复了,还给他画了个简易的解题思路图,让他一下子就明白了。小宇说,以前遇到不会的题,总觉得很无助,现在有老师 “在线陪学”,心里踏实多了。
教育信息化带来的改变,还体现在一些细节里。比如以前学校发通知,要打印出来让学生带回家,有时候学生弄丢了,家长就不知道消息。现在老师在群里发一条消息,家长马上就能看到,还能直接回复 “已收到”,方便又高效。还有学生的成绩单,以前要等到期中期末才会发给家长,现在通过在线平台,家长随时能看到孩子的作业完成情况、课堂表现,甚至能知道孩子哪道题错了,跟老师沟通也更有针对性了。有个家长说,以前总不知道孩子在学校学了什么,现在打开手机就能了解情况,跟孩子聊学习的时候,也能说到点子上了。
可能有人会问,教育信息化是不是意味着以后老师会被机器取代?其实完全不会。就像李老师说的,设备再智能,也代替不了老师的鼓励和引导。比如学生考试没考好,设备能标出错题,但老师能看出学生是因为紧张没发挥好,还是因为知识点没掌握,能拍拍他的肩膀说 “没关系,咱们再补补就好”;比如学生写作文有新意,设备能打高分,但老师能写下 “你的想法很特别,老师为你骄傲”,这种温暖的互动,是任何机器都做不到的。
说到底,教育信息化不是为了 “炫技”,而是为了让教育更贴心、更高效。它就像给老师添了一双 “千里眼”,能看到每个学生的需求;给学生加了一对 “翅膀”,能让他们更轻松地探索知识。现在走在校园里,能看到老师用平板记录学生的课堂表现,能听到学生对着智能设备练习口语,能感受到那种 “教得更轻松、学得更快乐” 的氛围 —— 这就是教育信息化最真实的样子,不是什么宏大的口号,而是发生在教室里的每一个小改变,是老师和学生脸上越来越多的笑容。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来自互联网,本站仅作为分享,不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侵权等情况,请与本站联系删除。
转载请注明出处:教室里的 “数字魔法”:教育信息化不是口号,是每天的小改变 https://www.dachanpin.com/a/tg/427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