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陪老妈去社区康复中心,才发现以前对 “养老康复” 的理解全错了。本以为就是帮老人揉揉肩、做做按摩,没想到里面藏着这么多门道,连老爸这种不爱动的人,现在每周都主动要求去 “打卡”。今天就跟大家聊聊这段时间的见闻,说不定能帮家里有老人的朋友打开新思路。
先说说老妈的情况吧,去年摔了一跤后膝盖一直不利索,医生说需要康复训练,但去大医院排队太费劲儿,后来社区工作人员推荐了家门口的康复中心。第一次去的时候,老妈还挺抗拒,觉得 “康复” 听着就像生病住院,怕邻居看见笑话。结果一进门就被热闹的氛围感染了,有阿姨在跟着音乐做关节操,有爷爷在康复师指导下练平衡,连前台的小姑娘都笑着喊她 “张阿姨”,瞬间就没那么紧张了。
康复中心的王老师特别有耐心,先给老妈做了详细评估,连她平时喜欢织毛衣、做饭这些习惯都问得清清楚楚。“阿姨您别担心,咱们的训练不是瞎练,得结合您的生活需求来。” 王老师一边说一边拿模型演示,原来老妈膝盖疼不仅是因为受伤,还跟平时走路姿势、肌肉力量不足有关。接下来制定的计划也很有意思,不是单调的重复动作,而是把训练融入到日常活动里 —— 比如练抬腿的时候,会让她模拟 “够衣柜里的衣服”;练平衡的时候,会让她像平时买菜一样 “拎着小篮子走直线”。老妈练了两周就说:“现在炒菜转身都不费劲了,以前站久了膝盖就发僵,现在能跟邻居一起跳半小时广场舞了!”
除了身体康复,这里的 “心理康复” 也很有意思。老爸一开始是陪老妈去的,后来发现角落里有个 “茶话角”,每天都有老人在那儿聊天、下象棋,偶尔还会有志愿者来教大家用智能手机。老爸以前总说 “老了学不会新东西”,结果现在不仅会用视频号发老妈的康复日常,还跟几个老伙计组了个 “康复互助群”,每天在群里分享训练心得。有次我问他怎么突然这么积极,老爸笑着说:“以前总觉得自己没用了,现在才发现,能把自己照顾好,不给你们添麻烦,也是一种本事。”
说到这儿,可能有人会问:“社区康复中心靠谱吗?收费贵不贵?” 其实我一开始也有这种顾虑,后来了解到,现在很多社区康复中心都是政府支持的,配备的康复师都有专业资质,而且针对老年人的基础康复项目,还能享受医保报销,自己花不了多少钱。比如老妈的康复训练,每次只需要付十几块钱的耗材费,比去大医院方便多了,也实惠多了。而且康复师还会上门指导,有次老妈感冒没法去中心,王老师专门上门教了她几个 “床上康复动作”,还叮嘱她饮食上要注意什么。这种 “家门口的康复服务”,对行动不便的老人来说真是太贴心了。
不过,养老康复也不是光靠康复中心就行,家人的配合也很重要。以前我总觉得 “康复是医生的事”,后来才知道,老人在家的日常护理同样关键。比如王老师教我们,每天晚上可以帮老妈揉揉小腿肌肉,促进血液循环;看电视的时候,可以让她做 “脚踝绕环” 动作,预防血栓;甚至连椅子的高度、鞋子的选择,都跟康复效果有关。有次我给老妈买了双带跟的软底鞋,王老师看到后赶紧提醒:“阿姨现在膝盖还在恢复,鞋子最好选平跟、防滑的,鞋底太硬或太软都不好。” 这些细节要是没人提醒,我们根本不会注意到。
现在老妈的康复已经进入 “巩固阶段”,不仅膝盖不疼了,整个人的精神状态都好了很多,每天早上都会去公园散步,回来还会给我们做早餐。老爸也成了社区康复中心的 “常客”,有时候还会帮新去的老人熟悉环境。看到他们这样,我突然明白:养老康复不是 “治病”,而是帮助老人找回生活的主动权,让他们即使年纪大了,也能有尊严、有质量地生活。
记得有次在康复中心,听到一位老奶奶跟康复师说:“我这辈子没怎么为自己活过,现在练康复,不是为了多活几年,而是想能自己做饭、自己逛街,不用总麻烦孩子。” 这句话让我特别有感触。我们总说 “孝顺”,其实对老人来说,最好的孝顺或许不是给他们买多少东西,而是帮他们保持独立生活的能力,让他们觉得自己依然 “有用”,依然能享受生活的乐趣。
现在很多人提到 “养老” 就觉得是件沉重的事,其实只要找对方法,养老也能充满活力。如果你家也有老人,不妨多留意一下身边的社区康复资源,或许会有不一样的发现。毕竟,看着爸妈能笑着说 “我自己来”,比什么都重要,不是吗?
大家身边有没有靠谱的养老康复服务?或者有没有什么照顾老人的小技巧?欢迎在评论区聊聊,说不定你的分享就能帮到有需要的人呢!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来自互联网,本站仅作为分享,不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侵权等情况,请与本站联系删除。
转载请注明出处:爸妈的康复日记:原来养老也能这么有活力 https://www.dachanpin.com/a/tg/431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