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阿婆总说,味觉是最顽固的念想。七十岁的她坐在老城区临街的小店里,指尖划过斑驳的木质桌沿,目光常常飘向巷口那棵老槐树。三十年前,就是在这棵树下,她第一次尝到让自己记了一辈子的味道。那时她还是刚从乡下进城的姑娘,攥着皱巴巴的粮票,在熙攘的集市里迷了路,直到闻到一股混着葱花与骨汤的香气,才循着味道找到了张阿公的馄饨摊。
张阿公的馄饨摊支在老槐树下,铁皮炉子上的大骨汤咕嘟咕嘟冒着泡,白瓷碗里盛着提前调好的虾皮、紫菜和香油,每当有人来,他就用长柄勺舀起翻滚的馄饨,连汤带水盛入碗中,撒上一把翠绿的葱花,动作麻利得像在表演一场固定的仪式。林阿婆至今记得,第一口汤滑进喉咙时的温暖,鲜得让她差点落下泪来 —— 那是她在陌生城市里,尝到的第一份像家一样的味道。从那以后,只要攒够了零钱,她就会绕远路来吃一碗馄饨,有时张阿公看她来得勤,还会多给两个馄饨,笑着说 “姑娘正是长身体的时候,多吃点”。
日子久了,林阿婆和张阿公渐渐熟络起来。她知道张阿公年轻时在南方学过手艺,这馄饨的馅料是用三分肥七分瘦的五花肉,加姜末、料酒和少许糖顺时针搅拌半小时,直到肉质起胶才罢休;汤底则是前一天晚上就开始熬的大骨汤,要撇去三次浮油,加几粒花椒和姜片去腥,才能熬出清亮鲜美的滋味。张阿公也知道林阿婆在纺织厂上班,每天要站八个小时,所以总会在她的碗里多放一勺汤,说 “暖身子,不容易累”。
这样的日子过了五年,直到有一天,林阿婆像往常一样来到老槐树下,却没看到熟悉的馄饨摊。旁边卖茶叶蛋的阿姨告诉她,张阿公的儿子在外地安了家,接他过去养老了,走之前还特意问起她,说要是她来,就把这个装馄饨馅的搪瓷盆留给她。林阿婆捧着那个边缘有些掉漆的搪瓷盆,站在老槐树下哭了很久,盆沿上似乎还残留着五花肉和姜末的香气,那是她在这座城市里,最珍贵的牵挂。
后来,林阿婆也成了家,有了孩子。每当孩子挑食不肯吃饭时,她就会拿出那个搪瓷盆,按照张阿公教的方法做馄饨。她会把五花肉细细剁碎,一边搅拌一边回忆张阿公说过的 “顺时针搅,馅才抱团”;熬汤时会仔细撇去浮油,就像张阿公当年那样。孩子第一次吃她做的馄饨时,眼睛亮晶晶的,说 “妈妈,这馄饨比街上卖的还好吃”,那一刻,林阿婆突然明白,有些味道从来不是凭空消失的,它会随着记忆,变成一种传承,在亲人的味蕾里继续生长。
再后来,老城区开始拆迁,林阿婆住了几十年的房子也在拆迁名单里。搬家那天,她什么都可以扔,唯独不肯丢下那个搪瓷盆和一套张阿公送她的青花碗。儿子劝她 “这些旧东西没用了,买新的就行”,她却固执地把盆和碗裹在旧棉被里,说 “这是念想,不能丢”。搬到新小区后,林阿婆在楼下租了个小门面,开了一家小小的馄饨店,招牌上写着 “阿婆馄饨”,字体是她让孙子帮忙打印的,简单却温暖。
每天清晨五点,林阿婆就会起床准备馅料。她的手不如年轻时灵活,搅拌馅料时要歇好几次,但每一次都坚持顺时针搅拌,就像张阿公当年教她的那样。汤底还是用大骨熬,只不过现在她会加一点点枸杞和红枣,说是 “给年轻人补补气血”。来店里吃馄饨的大多是附近的居民,有上学的孩子,有上班的年轻人,还有像她一样的老人。有人问她,为什么馄饨做得这么好吃,她总会笑着说 “用心做,味道就不会差”,眼神里藏着淡淡的怀念。
有一天,一个背着双肩包的年轻人来到店里,点了一碗馄饨。吃到一半,年轻人突然问林阿婆:“阿婆,您这馄饨的味道,和我爷爷当年做的好像,他以前也在老城区的老槐树下摆摊。” 林阿婆心里一动,问他爷爷是不是姓张,年轻人点点头,说 “我爷爷总说,以前有个常来吃馄饨的姑娘,不知道她现在怎么样了”。那一刻,林阿婆的眼泪突然涌了上来,她指着墙上挂着的搪瓷盆,说 “你看,这就是你爷爷当年留给我的,我用它做了三十年馄饨了”。年轻人看着那个搪瓷盆,又看了看林阿婆,眼眶也红了,说 “爷爷要是知道,肯定特别高兴”。
那天之后,年轻人成了店里的常客,有时还会帮林阿婆揉面、包馄饨。林阿婆教他怎么调馅料,怎么熬汤底,就像当年张阿公教她一样。年轻人说,等他毕业,就回来帮林阿婆打理这家小店,让更多人尝到爷爷传下来的味道。林阿婆听了,笑得眼睛都眯成了一条缝,她看着窗外的阳光,仿佛又看到了三十年前的老槐树下,张阿公舀起馄饨时的模样,闻到了那股让她记了一辈子的香气。
味觉的记忆,从来都不只是关于食物本身。它藏在每一次搅拌馅料的动作里,藏在每一勺熬得清亮的汤里,藏在人与人之间的牵挂与传承里。就像林阿婆的馄饨店,虽然不大,却装满了故事,每一口馄饨,都是一段温暖的时光,等着被更多人品尝,被更多人记住。
常见问答
- 林阿婆的馄饨馅料有什么特别之处?
林阿婆的馄饨馅料选用三分肥七分瘦的五花肉,加入姜末、料酒和少许糖后,需要顺时针搅拌半小时直到肉质起胶,这样做出的馅料口感鲜嫩,煮的时候也不容易散开。
- 张阿公为什么会把搪瓷盆留给林阿婆?
张阿公知道林阿婆经常来吃馄饨,也了解她在陌生城市里对这份味道的依赖,所以走之前特意把装馄饨馅的搪瓷盆留给她,既是对林阿婆的牵挂,也是希望这份味道能继续陪伴她。
- 林阿婆在新小区开馄饨店时,对汤底做了什么小调整?
搬到新小区后,林阿婆熬制汤底时会在传统大骨汤的基础上,加入一点点枸杞和红枣,她觉得这样能给年轻人补补气血,让馄饨汤不仅鲜美,还多了一份养生的心意。
- 年轻人是怎么认出林阿婆的馄饨和自己爷爷做的味道相似的?
年轻人的爷爷就是当年在老城区老槐树下摆摊的张阿公,他从小就吃过爷爷做的馄饨,对那种独特的馅料口感和清亮鲜美的汤底味道印象深刻,所以吃到林阿婆的馄饨时,能立刻感觉到相似之处。
- 林阿婆为什么坚持保留那个旧搪瓷盆和青花碗?
对林阿婆来说,旧搪瓷盆和青花碗不仅是制作馄饨的工具,更是她与张阿公之间情谊的见证,承载着她在陌生城市里最温暖的记忆,是无法用新东西替代的 “念想”,所以她无论搬到哪里都不肯丢弃。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来自互联网,本站仅作为分享,不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侵权等情况,请与本站联系删除。
转载请注明出处:巷弄里的味觉记忆:一碗馄饨牵出的半生缘 https://www.dachanpin.com/a/tg/442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