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教育,很多人第一反应可能是课本、考试、补习班,总觉得这是件特别严肃、甚至有点沉重的事儿。但其实啊,教育早就在不知不觉中变得特别 “接地气” 了,它可能藏在孩子放学路上跟你分享的一个小知识点里,也可能躲在你陪孩子一起拼乐高时讨论的空间结构里,甚至在你纠正孩子吃饭挑食习惯时,都藏着关于健康观念的教育。咱们不用总把 “教育” 两个字挂在嘴边,也不用非得营造出 “正儿八经” 的氛围,有时候越轻松,反而越能让知识和道理悄悄住进心里。
就拿我邻居家的小朋友朵朵来说吧,她今年上二年级,之前特别讨厌背古诗,每次妈妈让她背《静夜思》,她都皱着眉头磨磨蹭蹭,背了上句忘下句。后来朵朵妈妈换了个法子,不逼着她坐在书桌前背了,而是晚上带她在小区里散步时,指着天上的月亮说:“你看今天的月亮多圆啊,就像李白诗里写的那样,你猜猜他看到这样的月亮会想什么?” 没想到朵朵一下子来了兴趣,追着妈妈问李白是谁,为什么会想家乡。等妈妈把诗里的故事讲完,朵朵居然自己跟着念了几遍,第二天早上起床,还主动跟妈妈说要再背一遍《静夜思》。你看,不是孩子不爱学,有时候只是咱们选的方式太 “硬” 了,换个轻松的场景,教育就能变得像聊天一样简单。
除了家庭里的这些小细节,学校里的教育也越来越有意思了。我表妹是小学老师,她跟我说现在上课很少有老师拿着课本 “满堂灌” 了,反而经常会搞一些 “小活动”。比如教到 “植物生长” 的时候,老师会让每个同学带个小花盆,自己种一颗小种子,每天观察种子的变化,还要记录下来。有个小男孩种的向日葵一直长得很慢,他特别着急,每天都去给它浇水、晒太阳,还跟它说话。后来向日葵终于开花的时候,小男孩激动地跑到讲台上跟全班同学分享,还说 “原来照顾一个小生命这么不容易,以后我也要好好照顾爸爸妈妈”。你看,本来只是一节关于植物的课,最后却让孩子学会了责任和感恩,这种 “不刻意” 的教育,比单纯讲大道理管用多了。
说到这儿,可能有人会问,那教育是不是就不用讲究方法了?当然不是啦,只是咱们不用把方法搞得太复杂。比如很多家长喜欢给孩子报各种兴趣班,觉得这样才能让孩子 “不输在起跑线上”。但其实啊,兴趣班的关键在于 “兴趣” 两个字。我同事家的孩子之前被强迫报了钢琴班,每天放学回家都要练一个小时,孩子哭得撕心裂肺,最后钢琴没学好,还对音乐产生了抵触心理。后来同事发现孩子特别喜欢画画,每次拿起画笔就能安静地画一下午,于是就给孩子报了绘画班。现在孩子不仅画得越来越好,还经常用画画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性格也变得更开朗了。所以说,教育不是 “跟风”,也不是 “攀比”,而是找到适合孩子的节奏,让他们在自己喜欢的事情里慢慢成长。
还有一点特别重要,就是咱们大人得学会 “放下架子”。很多时候,咱们总觉得自己是 “教育者”,孩子是 “被教育者”,所以说话做事都带着一种 “我是为你好” 的强势。但其实孩子也有自己的想法和视角,有时候他们的 “小脑袋瓜” 里藏着咱们想不到的智慧。我朋友家的孩子今年五岁,有一次朋友因为工作上的事儿心情不好,坐在沙发上叹气。孩子看到了,就跑过去递给她一颗糖,说:“妈妈,你吃颗糖就不难过了,我难过的时候吃颗糖就会开心起来。” 朋友说那一刻她特别感动,原来孩子早就学会了用自己的方式安慰别人。所以啊,教育是相互的,咱们在教孩子的同时,也能从孩子身上学到很多东西。有时候蹲下来听听孩子的想法,比站着跟他们讲道理更有用。
现在社会发展得越来越快,很多人都在焦虑 “现在的教育到底该怎么搞”。其实不用想那么多,教育从来都不是一件 “一蹴而就” 的事儿,它就像一场慢慢走的旅行,不是看谁走得快,而是看谁能在旅途中收获更多风景。可能有时候咱们会走弯路,比如选错过兴趣班,或者跟孩子发过脾气,但没关系,只要咱们愿意调整,愿意用更轻松、更包容的心态去面对,教育就会变得越来越简单。
你看,无论是家庭里的日常互动,还是学校里的趣味课堂,甚至是孩子不经意间的一句话,都藏着教育的影子。咱们不用把教育想得太 “高大上”,也不用太焦虑,只要用心去观察,用心去陪伴,就能在不经意间给孩子最好的教育。那么,你在生活中有没有遇到过特别有意思的教育瞬间呢?或许是孩子给你上的一堂 “小课”,又或许是你偶然发现的一个教育小技巧,这些都是教育里最珍贵的小片段,值得咱们慢慢回味和分享。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来自互联网,本站仅作为分享,不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侵权等情况,请与本站联系删除。
转载请注明出处:聊聊教育这件 “不严肃” 的事儿 https://www.dachanpin.com/a/tg/442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