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去年春天去乡村小学支教,看到一个叫小宇的男孩。他不爱在课堂上说话,却总在课后蹲在操场角落,用树枝在地上画满各种各样的小鸟。有次美术课,老师让大家画 “心中的家乡”,小宇画出的画面让全班惊叹:青瓦白墙的房子旁,溪水绕着竹林,成群的鸟儿落在枝头,连翅膀上的羽毛纹理都清晰可见。可在此之前,他的数学作业本上总是画满红叉,成绩单上的数字让他在班级里像个 “透明人”。
就是这次美术课,老师把小宇的画贴在教室最显眼的位置,还特意给他买了一套水彩笔。从那以后,小宇眼里渐渐有了光,他开始主动帮老师整理美术工具,甚至在课间教其他同学画小鸟。我看着他从低头沉默到笑着分享,突然明白素质教育不是冰冷的分数指标,而是帮每个孩子找到属于自己的舞台,让他们知道:你的光芒,从来不该只被试卷上的数字定义。
我们这代人大多有过这样的记忆:小时候喜欢唱歌,却被父母说 “不如多做两道数学题”;想报名参加航模兴趣班,老师劝 “先把英语单词背完再说”。好像成长路上,只有考高分、上名校才是唯一正确的方向,那些关于热爱、关于好奇、关于个性的小念头,都被悄悄藏进了抽屉最深处。可孩子从来不是标准化生产的产品,有的孩子擅长逻辑推理,有的孩子对色彩敏感,有的孩子天生拥有动人的嗓音,有的孩子能把复杂的机械拆解得清清楚楚 —— 素质教育,就是要看见这些不一样,呵护这些不一样。
邻居家的女孩朵朵,曾经是个 “坐不住” 的孩子。上课时总爱盯着窗外的云朵发呆,写作业时一会儿玩橡皮,一会儿翻漫画书。父母带她去报了无数个补习班,数学、语文、英语轮番上阵,可朵朵的成绩没上去,反而越来越抵触学习。后来学校开设了戏剧社团,朵朵抱着 “试试看” 的心态报了名。没想到,第一次排练小品,她就展现出惊人的表现力,能把角色的喜怒哀乐演绎得活灵活现。每次社团活动结束,她都会兴奋地跟父母讲排练趣事,还主动把排练心得写成短文。慢慢的,她开始愿意花时间阅读剧本里的文字,为了理解角色背景去查资料,甚至在写作文时也能用上更生动的表达。如今的朵朵,虽然数学成绩依然不是班里最好的,但她变得自信、开朗,对学习有了主动探索的热情 —— 这或许就是素质教育最动人的力量:它不强迫你成为别人眼中的 “优秀”,而是引导你成为更好的自己。
素质教育从来不是 “不重视成绩”,而是不把成绩当作衡量孩子的唯一标准。它教会孩子的,是如何在面对难题时保持耐心,如何在团队合作中学会包容,如何在失败时不放弃探索,如何在成功时不忘记感恩。就像种下一棵小树苗,分数只是它的枝叶,而品格、能力、兴趣才是深深扎根在土壤里的根。只有根系发达,小树苗才能在风雨中茁壮成长,长成参天大树。
还记得去年参加的一场素质教育成果展,舞台上的孩子们没有表演整齐划一的舞蹈,也没有背诵枯燥的课文。有的孩子用废弃的纸箱做出了环保机器人,有的孩子用吉他弹唱自己写的校园歌曲,有的孩子站在台上分享自己参与社区志愿服务的故事,还有的孩子带着自己培育的多肉植物,讲解植物生长的奥秘。台下的家长们眼里满是惊喜与骄傲,我听见一位妈妈轻声说:“原来我的孩子还有这么多我没发现的优点。” 那一刻,我突然觉得,素质教育就像一束温柔的光,照亮了孩子成长路上那些被忽略的角落,也让家长们明白:孩子的成长,从来不止一条路,每一条路上,都有独特的风景。
现在的小宇,已经是县里少儿美术大赛的获奖选手,他的画里依然有各种各样的小鸟,只是现在多了更多色彩,多了更多关于家乡变化的细节。朵朵也成了学校戏剧社团的骨干,她和小伙伴们排演的环保主题小品,还在市里的比赛中获得了奖项。看着这些孩子的成长,我总会想起一句话:“教育不是注满一桶水,而是点燃一把火。” 素质教育点燃的,就是孩子心中对生活的热爱、对未知的好奇、对未来的期待。
那么,当我们谈论素质教育时,我们到底在期待什么?是期待每个孩子都能找到自己的热爱,是期待每个孩子都能自信地展现自我,是期待每个孩子都能拥有健全的人格和强大的内心。或许这条路还有很长,还有很多需要完善的地方,但只要我们愿意放下对 “标准答案” 的执着,愿意用心倾听孩子的声音,愿意给他们更多尝试的机会,就一定能看到更多孩子眼里的光,看到更多不一样的精彩人生。毕竟,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星星,素质教育,就是要让每颗星星都能在自己的轨道上,发出属于自己的光亮。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来自互联网,本站仅作为分享,不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侵权等情况,请与本站联系删除。
转载请注明出处:让每颗星星都有自己的光亮 —— 素质教育里的温暖成长 https://www.dachanpin.com/a/tg/451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