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街深处的青石板路总在雨后泛着微光,李阿婆的糖水铺就藏在路尽头那棵大榕树下。铺子没有招牌,只在木门上挂着块褪色的蓝布帘,帘角绣着半朵桂花。每天清晨,第一缕阳光刚掠过榕树的枝桠,阿婆就会搬着小木凳坐在门口,慢悠悠地剥着莲子。她的手指关节有些变形,却总能精准地去掉莲心,留下完整的莲肉泡在清水里。
来铺子的多是熟客,不用开口阿婆就知道谁爱喝银耳莲子羹,谁偏爱红豆沙里多放些冰糖。住在街尾的陈先生每天都会来,他总说阿婆的糖水有小时候外婆的味道。有次他加班到深夜,路过铺子时发现灯还亮着,阿婆正坐在灶台前搅拌着锅里的芋头糖水,见他进来,笑着往碗里多舀了一勺芋头:“天凉,喝点热的暖身子。”
阿婆的糖水铺开了二十多年,铺子的灶台还是当年老伴亲手砌的。那时他们刚结婚,老伴总说要让她有个安稳的营生,便在后院搭了小厨房,又特意请木匠打了一套木桌椅。刚开始生意不好,老伴每天都会提前下班来帮忙,两人坐在灯下包桂花糖,糖纸在手里沙沙响,日子就像锅里的糖水,慢慢熬出了甜。
后来老伴走了,阿婆一个人守着铺子。有年冬天特别冷,雪下得把门框都埋了半截,阿婆以为不会有人来了,却听见门外传来细碎的脚步声。推开门一看,是住在隔壁巷的小姑娘,冻得鼻尖通红,手里攥着皱巴巴的五块钱,说要给生病的妈妈买一碗姜撞奶。阿婆连忙把小姑娘拉进来,盛了满满一碗姜撞奶,又额外装了一袋红糖,说什么也不肯收钱:“快给妈妈送去,趁热喝才好。”
从那以后,小姑娘常常来铺子帮忙,放学后背着手站在灶台边,看阿婆煮糖水。阿婆会教她认各种食材,告诉她莲子要选颗粒饱满的,银耳要泡到晶莹剔透才好,熬糖水时火候要慢,急了就出不来那个香。小姑娘听得认真,偶尔还会学着搅拌锅里的糖水,手腕没力气,搅得糖水溅出来,阿婆也不恼,只是笑着递过抹布:“慢慢来,日子和糖水一样,都得慢慢熬。”
春去秋来,榕树的叶子落了又长,铺子前的青石板路被行人踩得愈发光滑。阿婆的头发渐渐全白了,眼睛也不如从前清亮,但每天清晨,她依旧会按时打开铺子的门,搬着小木凳坐在门口剥莲子。熟客们还是习惯来这里喝一碗糖水,有人说阿婆的糖水味道没变,还是小时候的感觉;有人说喝着这里的糖水,心里就踏实。
有天傍晚,夕阳把天空染成了橘红色,阿婆正收拾着铺子,突然听见有人喊她。回头一看,是当年的那个小姑娘,如今已经长成了大姑娘,身边还带着一个小小的孩子。小姑娘笑着走进来,说特意从外地回来,就想喝一碗阿婆的糖水。阿婆连忙生火煮糖水,灶火跳动着,映得她脸上满是暖意。
孩子好奇地凑到灶台边,问阿婆糖水是怎么煮出来的。阿婆笑着摸摸孩子的头,说:“糖水啊,得用真心煮,放些耐心,再加点回忆,煮出来的才好喝。” 孩子似懂非懂地点点头,眼睛盯着锅里翻滚的糖水,空气中弥漫着桂花的香气,混合着糖水的甜,飘出铺子,飘向老街的深处,和过往的时光交织在一起,成了最温暖的印记。
夜色渐浓,老街的灯一盏盏亮了起来,糖水铺的灯光也在其中,像一颗温暖的星。阿婆看着小姑娘和孩子喝着糖水时满足的模样,嘴角忍不住微微上扬。她知道,这铺子的故事还会继续,就像锅里的糖水,会一直熬下去,熬出更多温暖的时光,也熬出更多难忘的味道。不知道未来还会有多少人,因为这一碗糖水,在这里留下属于自己的回忆,又会有多少故事,在这小小的铺子里,伴着灶火的微光,慢慢展开新的篇章。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来自互联网,本站仅作为分享,不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侵权等情况,请与本站联系删除。
转载请注明出处:灶火里的时光印记 https://www.dachanpin.com/a/tg/453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