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很多朋友一听到 “精益生产” 这四个字,就觉得是那种满是专业术语的枯燥理论,其实真不是这样。咱们换个角度想,你有没有见过车间里堆得像小山似的原材料,明明用不上却占着地方?或者工人师傅明明忙得脚不沾地,最后产出的合格产品却没多少?还有那些因为工序没理顺,导致半成品在各个工位之间来回搬运的情况?这些让人头疼的问题,其实都能靠精益生产来解决,说白了它就是帮企业 “省力气、提效率、少浪费” 的实用方法,跟咱们日常生活里 “把钱花在刀刃上” 的道理差不多。
就拿我之前去过的一家小型电子厂来说吧,当时他们车间里最显眼的就是角落堆着的一大批塑料外壳,问了才知道,这些外壳是半个月前采购的,本想着多备点货不耽误生产,结果因为后续芯片供应延迟,这些外壳只能一直堆着。不仅占了车间三分之一的空间,还得安排人定期打扫防尘,更别说买这些外壳花的钱一直压在上面,没法周转。后来他们引入精益生产的思路,先算了算每天实际需要的外壳数量,再跟供应商商量好按天送货,不用一次囤那么多。没两个月,车间角落的 “小山” 就没了,腾出来的地方改造成了临时检验区,工人师傅不用再跑老远送检,效率一下子就提上来了。
说到精益生产,很多人会觉得是大企业才能玩的花样,其实小作坊也能用上。我认识一个做家具定制的老板,之前他总遇到客户退货的情况,要么是尺寸差一点,要么是颜色不对。后来他跟着学精益生产,发现问题出在 “沟通环节”—— 设计员画的图,车间师傅有时候理解错,就按自己的想法做,结果自然不对。于是他搞了个 “班前小会”,每天开工前花十分钟,让设计员和师傅们对着图纸过一遍细节,有疑问当场解决。还在车间放了个 “问题本”,谁发现生产过程中有浪费时间或者容易出错的地方,就记下来,每周一起讨论怎么改。就这么简单的两个小办法,客户退货率降了一半还多,师傅们也不用总返工,反而更轻松了。
还有个常见的误区,就是觉得精益生产要花很多钱买设备、搞系统,其实根本不用。之前有个做服装加工的厂子,老板总抱怨车间里线头太多,工人剪线头要花不少时间。后来有个老工人提了个建议,在缝纫机旁边装个小盒子,里面放一把迷你小剪刀,再贴个提醒条,让工人缝完一块布就随手剪线头,不用再跑到专门的地方去剪。就这么一个成本不到十块钱的小改动,每天能省出差不多两小时的时间,这些时间用来做衣服,一天能多产出好几件。你看,精益生产不是要搞多复杂的东西,而是要从小处着眼,找到那些 “明明能省却一直在浪费” 的地方,然后一点点改进。
当然,精益生产也不是一劳永逸的事儿,得慢慢摸索,持续改进。有个做食品加工的朋友,刚开始推行精益生产的时候,想一步到位,一下子改了好几个工序,结果工人师傅们适应不过来,反而出了不少错。后来他调整了思路,先从最容易改的 “包装环节” 入手 —— 之前包装工人总是先把产品堆在桌子上,堆多了再装盒,容易碰坏,还占地方。他就让工人改成 “做一个、装一个”,还把包装盒放在离生产线最近的地方,不用来回跑。这个改动工人很快就适应了,产品碰坏率降了,包装速度也快了。等大家适应了这个变化,再慢慢改下一个环节,比如原材料的存放方式、清洗设备的时间安排。就这么循序渐进,半年下来,整个生产线的效率提了三成,工人也没觉得压力大,反而因为出错少了、活儿更顺了,干劲更足了。
现在很多人都在说 “降本增效”,其实精益生产就是实现这个目标最实在的办法。它不是什么高深的理论,也不是大企业的专属,不管你是开小工厂的,还是做小作坊的,只要你觉得生产过程中有些地方 “不对劲”—— 比如总在返工、总在等材料、总在浪费时间,那就可以试试用精益生产的思路去看看问题出在哪。可能只是调整一下工具的位置,可能只是多开一个十分钟的小会,可能只是记个问题本,就能带来意想不到的改变。
最后想问问大家,你们在日常工作或者生产过程中,有没有遇到过那种 “明明能省点事,却一直没改” 的情况?比如总是要重复做某件事,或者某个环节总耽误时间?如果有的话,不妨试着用精益生产的小思路去改改看,说不定会有惊喜呢?毕竟不管是做生意还是过日子,都是 “省下来的、改出来的”,慢慢调整,总能越做越好。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来自互联网,本站仅作为分享,不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侵权等情况,请与本站联系删除。
转载请注明出处:聊透精益生产:别让你的车间再瞎忙活啦 https://www.dachanpin.com/a/tg/454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