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峰第一次见到集装箱叠成的 “钢铁山峦” 时,正攥着被汗水浸软的货运单站在港口码头。那年他刚从货运中专毕业,跟着师傅老周跑长途,目的地是两千公里外的义乌小商品城。卡车在国道上颠簸了三天两夜,途经江西山区时遇上暴雨,车轮陷进泥坑,两人挽着裤脚推车到深夜,最后还是靠当地村民的拖拉机才脱困。抵达义乌时,车厢里的玻璃器皿碎了大半,货主皱着眉扣了一半运费,老周蹲在路边抽着烟说:“干咱们这行,靠天吃饭,也靠运气。”
十年后,陈峰坐在办公室的监控屏前,指尖划过屏幕上闪烁的蓝色轨迹。屏幕里,二十个满载电子元件的集装箱正从重庆果园港出发,通过铁路驶向宁波舟山港,再转乘远洋货轮前往德国汉堡。他轻轻点击鼠标,集装箱的实时位置、温度湿度、安检记录一目了然。想起当年押车时的狼狈,他忍不住笑了 —— 如今这批货物全程只需 28 天,比十年前的公路运输缩短一半时间,损耗率也从 15% 降到了 0.3%。这种由铁路、水路、海运无缝衔接的运输方式,有个专业名字叫 “多式联运”,却是陈峰用十年光阴踩出的 “新路子”。
![多式联运枢纽港全景图:铁轨延伸至港口码头,集装箱吊机忙碌作业,远处货轮停靠泊位,铁路与港口无缝衔接,一派现代化物流景象]
2015 年的冬天,陈峰还在跑上海到成都的专线。那次他拉了一车圣诞装饰品,本想赶在节前送到零售商手里,却在安徽境内遭遇大雪封路。卡车堵在高速上整整两天,车厢里的毛绒玩具受潮发霉,客户不仅拒收货物,还要求赔偿违约金。陈峰拿着发霉的玩具蹲在雪地里,看着漫天飞雪,第一次对自己的职业产生了怀疑。也就是那时候,他在物流论坛上看到 “多式联运” 这个词,有人说通过铁路和水路结合,能避开公路拥堵,还能降低成本。抱着试试看的心态,他联系了一家做铁水联运的公司,尝试将成都的货物先通过铁路运到上海港,再转海运发往东南亚。
第一次操作多式联运时,陈峰心里满是忐忑。他跟着集装箱从成都铁路局的货场出发,看着工作人员用专用吊机将集装箱装上火车,全程不用开箱装卸,这让他想起以前公路运输时,每次中转都要人工搬卸,不仅费时还容易损坏货物。火车行驶到上海港后,集装箱直接被转运到码头的堆场,再通过岸桥吊到远洋货轮上。整个过程中,陈峰只需要在手机 APP 上跟踪货物位置,不用再像以前那样跟着卡车风餐露宿。那次运输,货物比原定时间提前三天到达,运输成本比纯公路运输降低了 20%,客户专门打电话过来表扬,说以后还要用这种方式发货。
从那以后,陈峰开始全身心投入多式联运的探索。他发现,多式联运不仅能解决公路运输的拥堵和损耗问题,还能连接不同的运输网络,形成更高效的物流通道。2018 年,他参与了 “中欧班列 + 海运” 的联运项目,将浙江的纺织面料先通过中欧班列运到德国杜伊斯堡,再转乘欧洲内陆铁路运到法国里昂,最后通过卡车配送到当地的服装厂。以前,这类货物通过纯海运需要 45 天,而通过多式联运,时间缩短到 22 天,而且全程有 GPS 跟踪和恒温控制,即使在寒冷的冬季,面料也不会受潮变硬。这个项目不仅让客户的订单响应速度更快,还打开了欧洲市场的新渠道,不少法国服装厂主动找上门来,希望长期合作。
在推广多式联运的过程中,陈峰也遇到过不少困难。有些客户习惯了传统的公路运输,对多式联运的流程不熟悉,担心货物在中转过程中出现问题;还有些小型物流企业缺乏联运资质,无法对接铁路和海运资源。为了打消客户的顾虑,陈峰带着客户去参观铁路货场和港口码头,现场演示集装箱的转运过程,还制作了详细的联运流程图,标明每个环节的责任人与联系方式。对于缺乏资质的小企业,他牵头成立了多式联运联盟,整合铁路、海运、公路的资源,为小企业提供一站式的联运服务。慢慢地,越来越多的客户开始接受并选择多式联运,陈峰的公司也从最初的 3 辆卡车,发展成拥有 200 多个联运合作伙伴的物流企业。
2020 年疫情期间,多式联运的优势更加凸显。当时公路运输受到疫情管控的影响,很多卡车无法跨省通行,而铁路和水路运输受疫情影响较小,成为保障物资运输的重要通道。陈峰接到了一批口罩原材料的运输订单,需要从新疆的棉花产地运到江苏的无纺布工厂,再将生产好的口罩运到上海港发往国外。他迅速制定了 “铁路 + 公路” 的联运方案:先用铁路将棉花从新疆运到江苏,避免公路跨省管控的影响;无纺布生产出来后,再用短途卡车运到上海港,转海运发往全球。在疫情最严重的两个月里,他的团队通过多式联运,累计运输了 500 多吨口罩原材料和 300 万只口罩,为疫情防控提供了物流支持。那段时间,陈峰每天只睡四个小时,不是在协调铁路运力,就是在跟踪货物运输情况,看着手机里不断更新的运输数据,他觉得自己做的事情很有意义。
如今,陈峰的办公室里挂着一张中国多式联运枢纽布局图,图上用红色线条标注着已开通的联运通道,从沿海的宁波舟山港、上海港,到内陆的重庆果园港、西安国际港务区,再到边境的阿拉山口口岸、二连浩特口岸,一条条通道像毛细血管一样,连接着中国与世界。他经常指着图上的重庆果园港对员工说:“这里以前只是长江边的一个小码头,现在通过‘铁公水’联运,已经成为连接长江经济带和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重要枢纽,去年的集装箱吞吐量突破了 500 万标箱。”
上个月,陈峰带着团队去了一趟云南瑞丽。他们正在规划一条 “中缅铁路 + 海运” 的联运新通道,将云南的蔬菜水果通过中缅铁路运到缅甸仰光港,再转海运发往东南亚各国。在瑞丽口岸,他看到满载热带水果的货车正排队通关,想起十年前自己在高速上堵着的场景,不禁感慨:“物流的发展就像一条条看不见的纽带,把不同的国家和地区连接起来,而多式联运就是让这条纽带更高效、更坚韧的关键。”
夕阳西下时,陈峰站在瑞丽口岸的观景台上,看着远处的火车缓缓驶入国境线,车厢上的集装箱反射着金色的阳光。他掏出手机,拍下这一幕发给远方的老周。老周很快回复:“当年哪想到,咱们拉货还能这么方便。” 陈峰笑着回复:“这只是开始,以后还会有更多的联运通道,把更多的货物送到更远的地方。” 风从国境线吹过来,带着热带水果的清香,也带着对未来的期待。这条正在规划的联运通道,将会像十年前的那条铁水联运线路一样,开启一段新的物流故事,而陈峰知道,自己的征途还远没有结束。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来自互联网,本站仅作为分享,不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侵权等情况,请与本站联系删除。
转载请注明出处:集装箱里的千里画卷:陈峰与多式联运的十年征途 https://www.dachanpin.com/a/tg/462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