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汽车不再仅仅是简单的代步工具,当科技开始逐步渗透到驾驶的每一个环节,辅助驾驶技术正悄然改变着人们的出行体验。但在这一技术普及的过程中,不少人对其存在认知偏差,有人将其等同于全自动驾驶,盲目依赖;也有人因担忧技术风险,对其全盘否定。事实上,辅助驾驶既不是万能的 “自动驾驶神器”,也不是毫无价值的 “噱头配置”,它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 “副驾驶”,在特定场景下为驾驶员提供帮助,却始终需要人类驾驶员保持专注,承担最终的驾驶责任。
要真正理解辅助驾驶的价值,首先需要明确其技术定位与核心功能。辅助驾驶系统通常依托摄像头、雷达、超声波传感器等硬件设备,结合人工智能算法,实现对车辆周围环境的实时感知与分析。例如,在高速公路行驶时,自适应巡航功能能根据前车速度自动调整本车车速,保持安全车距,减少驾驶员长时间踩油门、刹车的疲劳;车道保持辅助功能则能在车辆即将偏离车道时,通过方向盘轻微修正,避免因驾驶员分心导致的车道偏离事故。这些功能的设计初衷,是弥补人类驾驶中的生理局限 —— 比如长时间驾驶后的注意力不集中、反应速度下降等问题,从而降低交通事故发生的概率。但必须强调的是,这些功能的 “辅助” 属性从未改变,它们无法应对所有复杂路况,比如突然横穿马路的行人、极端恶劣天气下的道路模糊等情况,此时仍需驾驶员第一时间接管车辆,做出正确判断。
然而,现实中因对辅助驾驶认知不足引发的事故屡见不鲜。部分驾驶员误将 “辅助” 当作 “自动”,在开启辅助驾驶功能后,双手长时间离开方向盘,甚至低头看手机、闭目养神,完全放弃了驾驶责任。此前某品牌汽车就曾发生过一起事故:驾驶员开启自适应巡航和车道保持功能后,认为车辆可以自主行驶,便低头操作手机,当前方车辆紧急刹车时,辅助驾驶系统虽发出预警,但驾驶员因注意力不集中未能及时接管,最终导致追尾事故发生。类似的案例并非个例,这些事故的根源并非辅助驾驶技术本身存在缺陷,而是驾驶员混淆了 “辅助驾驶” 与 “全自动驾驶” 的界限,忽视了自身作为驾驶主体的责任。事实上,目前全球范围内绝大多数车企推出的辅助驾驶系统,都属于 L2 级辅助驾驶(根据国际自动机工程师学会划分,L0 为无辅助,L1 为部分辅助,L2 为组合辅助,L3 及以上为更高阶自动驾驶),其核心要求是 “驾驶员必须时刻监控驾驶环境,随时准备接管车辆”,这一点在车辆用户手册中通常会明确标注,但很多驾驶员却选择忽视。
除了驾驶员的认知问题,辅助驾驶系统的 “局限性” 也常常被忽视。任何技术都有其适用场景和边界,辅助驾驶系统同样如此。比如,在暴雨、大雪等极端天气下,摄像头可能会因雨水、积雪遮挡而无法清晰识别路况,雷达也可能因恶劣天气干扰而出现数据偏差,此时辅助驾驶系统的可靠性会大幅下降,需要驾驶员立即关闭功能并手动驾驶;在没有清晰车道线的乡村小路、施工路段,车道保持辅助功能可能会失效,若驾驶员仍依赖系统,很容易引发危险;此外,面对突然闯入车道的非机动车、行人,或者前方车辆违规变道等突发情况,辅助驾驶系统的反应速度虽快,但仍需要驾驶员结合实际情况做出更灵活的判断 —— 毕竟系统只能根据预设算法处理已知场景,而现实道路中的突发情况往往千变万化,超出算法的覆盖范围。
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就是辅助驾驶系统的 “人机交互” 设计是否合理。一套优秀的辅助驾驶系统,不仅需要具备强大的感知和决策能力,还需要通过清晰、及时的人机交互,让驾驶员准确了解系统的工作状态。比如,当系统即将退出工作、需要驾驶员接管时,应通过声音、灯光、方向盘震动等多种方式发出预警,且预警时间要足够充裕,让驾驶员有足够的反应时间;同时,仪表盘上应清晰显示系统当前的工作模式、感知到的路况信息(如前车距离、车道线状态等),帮助驾驶员随时掌握系统动态。但有些车企在设计人机交互时,过于追求 “简约”,预警方式单一、预警时间过短,或者仪表盘信息显示不清晰,导致驾驶员无法及时获取系统反馈,进而引发事故。例如,某款车型的辅助驾驶系统在检测到车道线消失时,仅通过仪表盘上的一个小图标闪烁进行提示,若驾驶员此时注意力稍有分散,很可能无法察觉,直到系统突然退出,车辆开始偏离车道,才匆忙接管,极易造成危险。
从法律层面来看,辅助驾驶相关的责任界定也成为当前亟待明确的问题。一旦发生交通事故,责任究竟该由驾驶员承担,还是由车企或技术供应商承担?这需要根据具体情况判断,但核心原则依然是 “驾驶员为驾驶行为的最终责任人”。根据我国《道路交通安全法》规定,驾驶员应当对自己的驾驶行为负责,确保车辆在安全状态下行驶。即使车辆配备了辅助驾驶系统,若事故是因驾驶员未履行监控责任(如双手离开方向盘、分心驾驶)导致,驾驶员仍需承担主要责任;若事故是因辅助驾驶系统存在设计缺陷或故障(如传感器故障导致未能识别障碍物)引发,车企或技术供应商则需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但在实际事故调查中,要区分 “驾驶员操作失误” 和 “系统故障” 并非易事,需要专业的技术鉴定机构对车辆数据进行分析,这也对辅助驾驶系统的数据记录功能提出了要求 —— 系统应能完整记录事故发生前一段时间内的车辆状态、驾驶员操作、环境感知数据等信息,为事故责任认定提供依据。
不可否认,辅助驾驶技术的发展为提升驾驶安全、减轻驾驶疲劳带来了积极作用。相关数据显示,配备 L2 级辅助驾驶系统的车辆,在高速公路行驶时的事故发生率比传统车辆降低了约 30%,这一数据充分证明了辅助驾驶技术的价值。但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辅助驾驶技术目前仍处于 “辅助” 阶段,远未达到可以完全取代人类驾驶的程度。无论是驾驶员、车企,还是监管部门,都需要以理性、审慎的态度对待这一技术。
对于驾驶员而言,首要任务是正确认识辅助驾驶系统的功能与边界,认真阅读车辆用户手册,了解系统的适用场景、使用规范和预警方式,在驾驶过程中始终保持专注,双手不离开方向盘,随时准备接管车辆。不能因为开启了辅助驾驶功能就放松警惕,更不能将驾驶责任完全交给系统。同时,驾驶员还需要不断提升自身的驾驶技能和应急处理能力,即使在系统失效的情况下,也能从容应对突发状况。
对于车企来说,一方面要加强辅助驾驶技术的研发与测试,不断提升系统的可靠性、安全性和适应性,扩大系统的适用场景,同时也要客观、准确地向消费者宣传辅助驾驶系统的功能,避免使用 “全自动驾驶”“无人驾驶” 等容易误导消费者的词汇,在车辆手册、宣传资料中清晰标注系统的局限性和使用要求。另一方面,要优化人机交互设计,通过更清晰、更及时的预警方式和信息显示,帮助驾驶员更好地掌握系统状态,减少因交互不畅引发的事故。此外,车企还应建立完善的系统故障反馈和维修机制,及时发现并解决系统存在的问题,保障车辆的行驶安全。
对于监管部门而言,需要加快制定和完善辅助驾驶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明确辅助驾驶系统的技术标准、测试规范、数据安全要求以及事故责任界定原则,为辅助驾驶技术的健康发展提供法律保障。同时,要加强对车企宣传行为的监管,严厉打击虚假宣传、误导消费者的行为,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此外,还应推动建立辅助驾驶事故数据共享平台,鼓励车企、科研机构、保险公司等各方参与,共同分析事故原因,为技术改进和标准完善提供依据。
总之,辅助驾驶技术是汽车产业发展的重要方向,它为我们的出行带来了便利和安全,但也伴随着一系列挑战和问题。只有驾驶员、车企、监管部门三方协同发力,以理性的态度对待技术,以严格的标准规范使用,才能让辅助驾驶技术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价值,为道路交通安全贡献力量。我们期待未来辅助驾驶技术能够不断进步,但在这一过程中,始终不能忘记:无论技术如何发展,人类驾驶员的专注与责任,永远是安全驾驶的核心。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来自互联网,本站仅作为分享,不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侵权等情况,请与本站联系删除。
转载请注明出处:辅助驾驶:并非取代,而是为安全驾驶添砖加瓦 https://www.dachanpin.com/a/tg/463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