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周的蒙古包扎在巴丹吉林沙漠边缘的戈壁滩上,每天清晨第一缕阳光爬过远处的沙丘时,他总会先摸一摸枕边的半导体收音机。那台陪伴了他十年的旧物件,如今不再需要靠干电池才能发声 —— 自从去年屋顶架起几块深蓝色的光伏板,收音机的电源线就再也没拔下来过。
老周是这片戈壁上最后几个坚持游牧的牧民之一,年轻时跟着牛羊群逐水草而居,帐篷里的光亮全靠煤油灯,手机充电要骑两小时摩托车到三十公里外的镇子上。有次女儿在县城上学,想跟他视频通话,他愣是在镇政府门口等了三个小时,直到手机电量充到 50% 才敢接起电话。那天挂了视频后,老周看着天边落下的夕阳,第一次觉得太阳的光好像被白白浪费了。
改变发生在去年春天。县里的新能源工作队开着皮卡来到牧场,领头的小李举着一块巴掌大的光伏板给老周演示:“您看,这东西只要晒着太阳,就能把光能变成电,足够点亮家里的灯,还能给手机、冰箱供电。” 老周当时半信半疑,他一辈子跟牛羊打交道,对这些 “高科技” 总有些顾虑。直到小李在他的蒙古包旁边架起一块小型光伏板,连接上一盏 LED 灯,当天傍晚,原本该被煤油灯油烟笼罩的帐篷里,第一次亮起了清澈明亮的光。
那盏灯让老周的心思活了起来。他主动找到工作队,申请安装一套家用光伏系统。半个月后,四块崭新的光伏板稳稳地架在了蒙古包的屋顶,配套的蓄电池和逆变器被整齐地装在特制的木箱里。小李手把手教他操作:“白天太阳晒着光伏板,电会存在蓄电池里,晚上用的时候打开逆变器就行,注意别让蓄电池过充或过放。” 老周学得认真,把每个步骤都记在小本子上,遇到不懂的就给小李打电话,有时候甚至会骑着摩托车去镇上找他请教。
光伏系统带来的改变远超老周的预期。以前晚上想给牛羊添料,只能靠手电筒微弱的光,现在打开屋顶的 LED 射灯,整个牧场都亮堂堂的;夏天牛奶喝不完容易坏,他买了一台小型冰箱,再也不用担心食物变质;女儿放假回来,能随时用笔记本电脑上网课,不用再像以前那样跑到镇上去蹭网。最让老周开心的是,光伏板几乎不用维护,只要偶尔擦一擦上面的灰尘,就能稳定发电。有一次连续下了三天雨,他担心电量不够,结果蓄电池里的电还够家里用两天,这让他彻底放下了心。
老周的变化被周围的牧民看在眼里。邻居巴图一开始还嘲笑他 “花冤枉钱买块板子晒太阳”,直到有一次他家里的煤油灯被风吹倒,差点引发火灾,老周及时用光伏供电的水泵帮他扑灭了火。从那以后,巴图主动向老周请教光伏系统的事,还跟着他一起去镇上找工作队申请安装。渐渐地,越来越多的牧民开始安装光伏板,蓝色的面板在戈壁上连成一片,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
今年夏天,县里的新能源公司又带来了新的项目 —— 光伏提水工程。他们在牧场附近的戈壁上安装了大型光伏阵列,连接上深井水泵,通过太阳能发电抽取地下水,再通过管道输送到各个牧点的蓄水池里。以前牧民们要靠牛车拉水,遇到干旱季节,还要去几十公里外的河边取水,如今打开水龙头就能用上干净的地下水。老周看着自家蓄水池里满满的水,又看了看屋顶的光伏板,忍不住跟小李感慨:“以前总觉得太阳离我们很远,没想到现在它成了我们最可靠的帮手。”
有一次,城里来的摄影师到牧场采风,看到戈壁上的光伏板和牧民们的生活,忍不住问老周:“您觉得太阳能给您的生活带来最大的改变是什么?” 老周想了想,指着远处正在给光伏板清洁的巴图,又指了指自家帐篷里亮着的灯,笑着说:“以前我们总想着怎么跟自然抢资源,现在才发现,只要好好利用太阳给的光,日子就能过得越来越有盼头。”
现在的老周不仅自己用光伏用得顺手,还成了牧场里的 “光伏专家”。每当有新的牧民安装光伏系统,他都会主动去帮忙,给他们讲解使用技巧,分享维护经验。他还把自己的小本子整理成了一本 “光伏使用手册”,用简单的图画和文字记录下操作步骤,方便其他牧民参考。有时候,他会坐在蒙古包前,看着阳光下的光伏板,心里盘算着明年要不要再添几块面板,给家里装一台小型洗衣机,让老伴不用再手洗衣服。
戈壁上的太阳依旧每天升起落下,但它带来的不再只是温暖和光亮,还有牧民们对美好生活的希望。老周知道,随着越来越多的光伏项目落地,这片曾经偏远贫瘠的土地,将会因为太阳的馈赠而变得更加热闹、更加有活力。而他,也会继续守护着这些蓝色的光伏板,守护着这份来自太阳的礼物,在戈壁上书写属于他们这代牧民的新生活故事。
接下来的日子里,老周还打算跟着新能源公司的技术员学习更多关于太阳能的知识,他甚至想尝试把光伏板和自家的牧场结合起来,搞一个 “光伏 + 养殖” 的小项目。不知道当他的想法付诸实践时,又会给这片戈壁带来怎样的新变化?那些还在犹豫是否安装光伏系统的牧民,会不会因为老周的新尝试而更加坚定自己的选择?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来自互联网,本站仅作为分享,不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侵权等情况,请与本站联系删除。
转载请注明出处:戈壁上的太阳馈赠:老周和他的光伏板 https://www.dachanpin.com/a/tg/469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