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开老家吱呀作响的木门,最先撞进鼻腔的永远是泥土的气息。那气息混着麦秸秆的清香、刚浇过地的湿润,还有墙角老槐树落下的细碎花瓣,一呼一吸间,都是刻在骨子里的熟悉。小时候总觉得农田是个神奇的世界,蹲在田埂上看蚂蚁搬麦粒,跟着爷爷的锄头在地里捡遗漏的花生,听奶奶说每一棵玉米都有自己的 “名字”—— 长得高的叫 “大胖”,结穗多的叫 “满仓”,就连叶子上带着小斑点的,也被她温柔地唤作 “小花”。那时候不懂什么是农业,只知道这片土地能长出甜滋滋的西瓜、金灿灿的稻谷,能让饭桌上永远飘着热气,能让爷爷的皱纹里都盛满笑意。
后来去了城市读书,高楼大厦遮住了地平线,超市货架上码得整整齐齐的蔬菜包装精美,却再也闻不到泥土的味道。有次在菜市场看到一位老奶奶蹲在角落卖青菜,菜叶子上还沾着新鲜的泥点,她用粗糙的手一遍遍拂去菜叶上的杂质,嘴里念叨着 “这是今早刚从地里拔的,甜得很”。我蹲下来买了一把,回家炒了之后,竟尝出了小时候的味道 —— 那是阳光晒透菜叶的清甜,是雨水滋润根系的鲜爽,是农人用手呵护长大的温暖。原来农业从不是课本里冷冰冰的 “第一产业”,也不是新闻里枯燥的产量数字,它是一双双布满老茧的手,在春寒里播种;是一个个佝偻的背影,在烈日下除草;是一颗颗期盼的心,在秋风里等待收获。
去年秋天,我跟着父亲回了趟乡下老家,正好赶上村里收玉米。天刚蒙蒙亮,村口的打谷场上就热闹起来了,拖拉机的轰鸣声、人们的谈笑声、玉米叶子的沙沙声交织在一起,像一首充满生机的田园交响曲。父亲拉着我走到自家的玉米地,他指着那些饱满的玉米棒,眼里满是骄傲:“你看,今年雨水好,这玉米长得多壮实,比去年能多收不少呢。” 说着,他弯腰掰下一个玉米,熟练地剥开外皮,露出金黄的玉米粒,递到我手里:“尝尝,刚掰下来的,甜着呢。” 我咬了一口,清甜的汁水在嘴里散开,瞬间勾起了童年的回忆。旁边的王婶正背着竹筐捡玉米,她笑着跟我打招呼:“丫头回来啦,好久没见你了,快过来歇歇,我刚煮了玉米,一会儿给你拿几个。”
在田埂上坐下来,看着眼前忙碌的景象,我忽然明白了农业的意义。它不仅仅是为我们提供粮食和蔬菜,更是一种传承,一种连接过去与未来的纽带。从爷爷那辈用牛耕地、用手插秧,到现在用拖拉机播种、用收割机收割,农具在变,耕种的方式在变,但农人心底的那份坚守没变。他们守着这片土地,一年又一年,春种秋收,寒来暑往,把对生活的热爱、对家人的牵挂,都播撒在泥土里,让它们跟着庄稼一起生长。就像村里的老人们常说的:“土地不会骗人,你对它好,它就会好好回报你。” 这份简单而朴素的道理,藏着最真诚的生活智慧。
记得有一次,村里遭遇了暴雨,好多玉米地都被淹了。看着地里泡在水里的玉米,不少村民都红了眼。但没人抱怨,第二天一早,大家就拿着铁锹、水泵,一起去地里排水。父亲和几个叔叔伯伯跳进齐腰深的水里,把被淹的玉米一棵棵扶起来,王婶和其他阿姨们则在田埂上帮忙递工具、送水。太阳出来的时候,大家的衣服都湿透了,脸上沾满了泥点,但没有一个人喊累。后来,在大家的努力下,大部分玉米都保住了。收获的时候,虽然产量比预期少了一些,但每个人的脸上依然带着笑容。父亲说:“只要人在,土地在,就没有跨不过去的坎。” 那一刻,我看到了农人的坚韧,看到了邻里间的互助,看到了土地赋予人们的力量。
如今,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离开农村,去城市追寻更广阔的天地。但每次回到老家,我总能看到一些熟悉的身影 —— 李叔还在坚持种他的果园,每年秋天都会给我寄来一箱箱甜苹果;张哥放弃了城市的工作,回村办起了家庭农场,用新技术种有机蔬菜,还带动了村里不少人就业。他们就像土地里的种子,无论风吹雨打,都能扎根生长,用自己的方式守护着这片土地,传承着农业的温度。
有时候我会想,我们每天吃的米饭、蔬菜、水果,背后都藏着怎样的故事?或许是某个农人凌晨就起床采摘蔬菜,只为让它们新鲜地出现在早市;或许是某个果农顶着烈日给果树浇水,只为让果子长得更甜;或许是某个种粮大户在夜里查看粮仓,只为确保粮食安全储存。这些故事我们看不见,但它们真实地发生着,滋养着我们的生活,温暖着我们的日子。
农业,从来都不是遥远的风景,而是与我们每个人都息息相关的日常。它藏在我们每一顿饭里,藏在我们对生活的热爱里,藏在人间最朴素的温暖里。当我们下次拿起一碗米饭、咬一口青菜的时候,不妨多想一想,这份美味来自哪里,是谁用双手把它们带到我们的餐桌上。或许,这样我们就能更懂得珍惜,更能感受到泥土里长出的时光,藏着的那些人间最暖的答案。不知道当你品尝到一口带着泥土气息的食物时,会不会也想起某个与土地、与农人相关的温暖瞬间呢?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来自互联网,本站仅作为分享,不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侵权等情况,请与本站联系删除。
转载请注明出处:泥土里长出的时光,藏着人间最暖的答案 https://www.dachanpin.com/a/tg/470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