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阿婆的樟木箱里总躺着个红布包,层层叠叠裹着对光面银镯。镯子是她嫁进王家时的嫁妆,镯身刻着极小的缠枝莲纹,经年累月被皮肤磨得发亮,却在接口处留着一道细微的划痕 —— 那是 1968 年她抱着发高烧的儿子跑医院时,被门槛磕出来的印记。每当孙子王乐乐缠着要听故事,阿婆就会把银镯取出来,让冰凉的金属贴着孩子的掌心,讲那些关于镯子、关于外婆、关于江南水乡里一砖一瓦的旧事。
乐乐第一次对这些 “老物件” 产生不一样的认知,是在小学三年级的美术课上。老师让大家画 “家里最有故事的东西”,他蹲在樟木箱前看了半天,最终把银镯和阿婆讲故事时的模样画进了画里。画纸上的银镯被涂成了淡灰色,阿婆的头发用白色蜡笔轻轻描过,背景里还添了几棵他从老家照片里看到的乌桕树。这幅画后来被贴在教室后墙的 “文化角”,同桌小雨指着画里的银镯问:“这上面的花纹是什么意思呀?我奶奶的银簪子上也有类似的图案。” 那天放学路上,两个孩子你一言我一语地聊起家里的老物件,忽然觉得那些原本 “旧旧的” 东西,好像藏着很多不知道的秘密。
初中毕业那年暑假,乐乐跟着阿婆回了趟浙江乌镇的老家。老宅子是典型的江南民居,黑瓦白墙,木质的楼梯踩上去会发出 “咯吱咯吱” 的声响。阿婆的妹妹,也就是乐乐的姨婆,从里屋拿出一个铁皮盒子,里面装着好几块绣着花的手帕。“这是你太外婆年轻时绣的,” 姨婆的手指轻轻拂过手帕上的兰花,“那时候姑娘家都要学刺绣,丝线要选湖州产的湖丝,针脚得细得像蚊子脚,这样绣出来的花才活得起来。” 乐乐凑过去看,手帕上的兰花花瓣层层叠叠,连花茎上的细绒毛都清晰可见,他忽然想起美术课上老师说过的 “非遗技艺”,原来那些课本里的词汇,就藏在亲人的手作里。
那天下午,姨婆教乐乐用简单的针法绣一片柳叶。穿针引线时,乐乐的手指总被针扎到,线也总缠在一起。“别急,” 姨婆握着他的手慢慢走针,“做这些活计要沉下心,就像你阿婆讲的故事,得慢慢听才有意思。” 夕阳透过窗棂照进来,落在两人交握的手上,也落在桌上摊开的手帕上。乐乐看着丝线在布面上慢慢形成柳叶的形状,忽然明白阿婆为什么总说 “银镯会记事儿”—— 不是镯子真的能记住什么,而是那些和镯子有关的故事、和刺绣有关的时光,被一代又一代人小心翼翼地传了下来,就像丝线一样,把过去和现在缝在了一起。
高中时,乐乐成了学校文学社的成员。一次社团活动,大家讨论 “如何让年轻人喜欢传统文化”,乐乐想起了家里的银镯和手帕,想起了阿婆讲的故事。他提议做一本绘本,把家里老物件背后的故事画出来,再配上简单的文字。这个想法得到了社团成员的支持,大家分工合作,有的负责收集身边老物件的故事,有的负责绘画,有的负责排版。乐乐负责画自己家的银镯故事,他特意去查了缠枝莲纹的寓意 —— 原来这种花纹象征着 “生生不息”,就像文化的传承一样。画到银镯被门槛磕出划痕的那一页时,乐乐想起阿婆说过的 “那次你爸差点就没了”,眼眶忽然有些发热,他在画的下方写了一句话:“有些痕迹,不是残缺,是时光留下的印章。”
绘本完成后,他们打印了几十本,在学校的义卖活动上售卖,没想到很快就被抢空了。有个低年级的同学拿着绘本找到乐乐,说自己家里也有一个爷爷留下的旧怀表,看完绘本后,他回家问了爷爷怀表的故事,才知道爷爷年轻时是铁路工人,怀表是他当年工作时用的,表盘上的划痕是一次抢险时被工具碰的。“原来我爷爷这么厉害,” 那个同学眼睛亮晶晶的,“以前我觉得怀表旧旧的不好看,现在觉得它特别酷。” 乐乐看着他的样子,忽然觉得自己做了一件特别有意义的事 —— 文化从来不是放在博物馆里的展品,也不是课本里冷冰冰的文字,它是活在生活里的故事,是能让年轻人和长辈坐在一起聊天的话题,是能让过去和现在产生连接的桥梁。
去年高考结束后,乐乐考上了一所师范大学的美术教育专业。开学前,他把那本社团做的绘本送给了阿婆。阿婆戴着老花镜,一页一页慢慢地翻,看到银镯那一页时,她的手指在镯身的划痕处停了很久。“乐乐长大了,” 阿婆抬起头,眼里闪着光,“知道把故事留下来了。” 乐乐握着阿婆的手,手腕上正好贴着阿婆的银镯,冰凉的金属传来温暖的触感。他忽然想起小时候阿婆给他讲的第一个关于银镯的故事,想起乌镇老宅里姨婆教他刺绣的午后,想起文学社里大家为绘本忙碌的夜晚。这些片段像散落的珠子,被 “文化” 这条线串了起来,变成了他成长路上最珍贵的礼物。
现在,乐乐在大学里依然坚持收集老物件的故事,他还开了一个短视频账号,把绘本里的故事用动画的形式呈现出来。视频里,银镯会说话,手帕上的兰花会开花,那些老物件背后的人物和故事,以更生动的方式展现在观众面前。有一次,一个网友在评论区留言说:“看了你的视频,我回家问了奶奶嫁妆盒里的银钗,才知道奶奶年轻时吃过很多苦,但她从来没跟我说过。现在我每周都陪奶奶聊天,听她讲过去的事。” 看到这条评论时,乐乐正在画新的绘本,画的是一个关于旧收音机的故事。他看着画纸上的收音机,忽然觉得,文化的传承其实很简单,可能就是从听一个故事开始,从问一句 “这是什么” 开始,从把自己知道的故事讲给别人听开始。就像阿婆的银镯,从太外婆传到阿婆,再从阿婆传到他这里,未来还会传到更多人的耳朵里、心里,变成时光里永远不会褪色的絮语。
或许,我们每个人身边都有这样的 “银镯”,可能是一件旧物,可能是一段故事,可能是一种手艺。它们不像流行的歌曲、热门的电影那样引人注目,却像江南水乡的流水,静静地流淌在生活的角落里。只要我们愿意停下脚步,轻轻拂去上面的灰尘,就能听到它们背后的故事,就能感受到那些被时光珍藏的温暖与力量。而当我们把这些故事讲给别人听,把这些手艺教给别人时,文化的种子就会在新的土壤里生根发芽,开出新的花来。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来自互联网,本站仅作为分享,不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侵权等情况,请与本站联系删除。
转载请注明出处:老银镯与新绘本:那些藏在时光里的文化絮语 https://www.dachanpin.com/a/tg/471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