灶火里的光阴,舌尖上的乡愁

灶火里的光阴,舌尖上的乡愁

奶奶的厨房总飘着说不清的香气,木锅盖掀开时腾起的白雾里,藏着我整个童年的味觉记忆。那些寻常食材在她粗糙的掌心里流转,转眼就变成了熨帖人心的滋味,多年后想起仍觉得温暖。

最难忘的是她做的梅干菜扣肉。肥瘦相间的五花肉要先在清水里浸上半天,去掉血水后冷水下锅,加几片姜和两段葱慢慢煮。煮到用筷子能轻轻戳透肉皮,捞出来沥干水分,再用老抽细细抹匀,放进热油里滋啦滋啦地炸。油星子溅起来的时候,奶奶总会用锅盖挡一下,嘴角却带着笑意。炸好的肉块红亮诱人,切成半指厚的片状,皮朝下码在碗底,铺上泡软的梅干菜,再浇上用生抽、冰糖调的酱汁,上锅蒸足两个时辰。

奶奶厨房中蒸制梅干菜扣肉的场景,陶罐里的梅干菜散发着香气,蒸笼冒着袅袅热气

蒸肉的间隙,奶奶会坐在灶台边择菜。阳光透过木窗棂洒在她银白的发丝上,也照亮了竹篮里翠绿的青菜。她的手指关节有些变形,却异常灵活,掐掉菜根、撕去老叶,动作一气呵成。我总爱蹲在旁边看,偶尔伸手去够篮子里的小番茄,她就会拍掉我的手,笑着说:“小馋猫,等肉蒸好了先给你吃块肥的。”

两个时辰的等待格外漫长,厨房里的香气却越来越浓。梅干菜的咸香混着五花肉的油脂香,从门缝里钻出去,引得邻居家的小孩扒着院门框张望。奶奶从不吝啬,每次蒸好扣肉,总会切出一大块,让我送给药王庙街的张婆婆。张婆婆无儿无女,牙口不太好,最爱吃这软烂的扣肉。她接过碗时总会拉着我的手,塞给我一颗用红纸包着的水果糖,糖纸在阳光下亮晶晶的,像小时候的梦想。

除了梅干菜扣肉,奶奶的槐花饭也是一绝。每年四月,老槐树上的槐花堆得像雪,奶奶会搬来竹梯,用竹篮接住我摇下来的槐花。新鲜的槐花要先用清水淘洗三遍,沥干水分后拌上玉米面,再撒上一点点盐。蒸笼里铺上纱布,把拌好的槐花饭铺上去,大火蒸一刻钟就行。蒸好的槐花饭蓬松柔软,带着淡淡的花香,奶奶会舀一勺猪油拌进去,香气瞬间就炸开了。我总爱捧着碗蹲在槐树下吃,花瓣落在碗里,分不清是饭香还是花香。

有一年春天特别冷,槐花迟迟不开。我蹲在槐树下哭了半天,奶奶摸着我的头说:“别急,等天气暖了,槐花自然就开了。” 那天晚上,她翻出年前晒干的槐花,泡软后给我蒸了一小碗槐花饭。虽然不如新鲜的清甜,却依旧带着奶奶的味道。后来我才知道,那些干槐花是她特意留着,给我备着解馋的。

奶奶的手似乎有魔法,普通的食材经她一打理,就变得格外好吃。夏天的黄瓜擦成丝,拌上蒜泥和醋,清爽解腻;秋天的南瓜挖去籽,蒸软后拌上糯米粉,做成南瓜饼,外酥里糯;冬天的萝卜切成丝,和肉末一起炒,鲜得掉眉毛。她从不用那些花哨的调料,只用最简单的油盐酱醋,却能调出最动人的滋味。

记得十五岁那年,我要去城里读高中。出发前一晚,奶奶在厨房里忙到深夜。她给我装了满满一陶罐梅干菜,又烙了二十张槐花饼,用布包好放进我的行囊。“城里饭馆的菜不如家里的干净,饿了就吃点饼。” 她一边说一边抹眼泪,灯光照在她脸上,皱纹里都是不舍。我抱着她的胳膊,眼泪掉在她的衣襟上,晕开一小片湿痕。

城里的日子很新鲜,食堂的饭菜种类繁多,却总吃不出家里的味道。有一次生病,我躺在宿舍里发烧,迷迷糊糊中好像闻到了梅干菜扣肉的香气。挣扎着爬起来,打开奶奶给我的陶罐,用热水泡了点梅干菜,就着冷掉的馒头吃下去,眼泪却忍不住流了下来。那一刻才明白,奶奶做的菜里,藏着的不仅是滋味,还有化不开的牵挂。

后来我在城里工作、成家,每年只有春节才能回一趟老家。每次回去,奶奶总会提前几天就开始准备食材。她的腿脚越来越不利索,却还是坚持要亲自下厨。我想帮她择菜,她总说:“你歇着,奶奶还能动。” 看着她在厨房里忙碌的背影,头发比以前更白了,背也更驼了,心里就像被什么东西揪着疼。

三年前的冬天,奶奶走了。那天我赶回老家,厨房里的灶台冷冰冰的,再也闻不到熟悉的香气。陶罐里还剩小半罐梅干菜,布包里的槐花饼早就放干了,咬一口硌得牙疼。我坐在灶台边,摸着奶奶用过的铁锅,眼泪止不住地流。邻居们都来安慰我,张婆婆拉着我的手说:“你奶奶最疼你,她走的时候还惦记着给你蒸扣肉呢。”

现在我也学着奶奶的样子做饭。买最好的五花肉,仔细地煮、炸、蒸,却总做不出当年的味道。梅干菜是从老家带来的,槐花也是春天特意回去摘的,可就是少了点什么。直到有一次,女儿吃着我做的槐花饭,说:“妈妈,这个饭好香啊,和太奶奶做的一样。” 我看着她亮晶晶的眼睛,突然明白,奶奶的味道从来没有消失,它藏在我的记忆里,藏在我做的饭菜里,更藏在女儿的笑容里。

上个月回老家收拾老屋,在衣柜的最底层发现了一个布包。打开一看,里面是一捆晒干的槐花,用红线系着,还有一张泛黄的纸条,上面是奶奶歪歪扭扭的字:“给我的乖孙孙留的槐花。” 阳光从窗外照进来,落在布包上,仿佛又看到了奶奶坐在灶台边择菜的身影,闻到了那熟悉的香气。

原来有些味道,早已刻进了生命里。无论走多远,无论过多久,只要想起那些滋味,就好像奶奶还在身边,从未离开。那些灶火里的光阴,那些舌尖上的乡愁,是我这辈子最珍贵的宝藏。

常见问答

  1. 文中提到的梅干菜扣肉需要蒸制两个时辰,这么长时间有必要吗?

非常有必要。长时间蒸制能让五花肉的油脂充分融入梅干菜中,使肉质变得软烂脱骨,梅干菜也能吸收肉香变得油润咸香,二者滋味相互渗透,这正是这道菜的精髓所在。

  1. 新鲜槐花不易保存,除了晒干还有其他方法吗?

可以将新鲜槐花洗净沥干后,分成小份装入保鲜袋,放入冰箱冷冻保存。这种方法能最大程度保留槐花的清甜口感,想吃的时候取出解冻即可,用来蒸饭、做馅都很合适。

  1. 为什么奶奶做的菜不用复杂调料却格外好吃?

一方面是食材新鲜,奶奶多选用当季本地食材,保证了味道的本真;另一方面是融入了情感,每一道菜都饱含对家人的关爱,这种心意让食物有了温度,自然比普通饭菜更动人。

  1. 文中多次提到张婆婆,这个角色有什么特殊意义?

张婆婆的存在不仅体现了奶奶的善良热心,也让童年的美食记忆多了一层温暖的底色。她给的水果糖与奶奶的饭菜相互呼应,构成了老街上邻里互助的温情画面。

  1. 作者说自己做不出奶奶的味道,真的是手艺问题吗?

不全是手艺问题。奶奶的味道里包含了特定的时代背景、童年记忆和亲情牵挂,这些情感附加值是无法单纯通过复刻厨艺实现的。但这种味道会以另一种形式延续,比如作者做给女儿的饭菜,就传承了这份温暖。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来自互联网,本站仅作为分享,不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侵权等情况,请与本站联系删除。
转载请注明出处:灶火里的光阴,舌尖上的乡愁 https://www.dachanpin.com/a/tg/48434.html

(0)
上一篇 2025-09-15 20:58:57
下一篇 2025-09-15 21:03:44

相关推荐

  • 智能制造:重构产业逻辑的技术革命与实践深耕

    智能制造并非简单的技术叠加,而是以数据为核心驱动,通过工业软件、智能装备与网络协同的深度融合,对传统制造全流程进行系统性重构的产业形态。其核心价值在于打破生产要素间的信息壁垒,实现从研发设计、生产制造到服务运维的全链条效率跃迁与价值创造,这种变革不仅重塑企业生产模式,更在全球产业竞争格局中开辟新的增长维度。 技术体系的搭建是智能制造落地的根基,其架构呈现 “…

    2025-09-15
    4
  • 代码织就的世界:软件开发的真实旅程

    键盘敲击声在开放式办公区此起彼伏,屏幕上滚动的字符如同未完成的乐谱。这是软件开发团队的日常,每一行代码都承载着将想法转化为现实的使命。从一个模糊的需求雏形到用户手中可操作的产品,整个过程藏着太多不为人知的细节与挑战。那些看似流畅的交互背后,是无数次调试与优化的沉淀。 产品经理李然将打印好的需求文档放在会议桌中央,封面用荧光笔标注着 “智能社区服务平台 V1.…

    4天前
    3
  • 方向盘上的旧时光:我的二手车选购记

    决定买辆二手车时,我刚结束长达三年的租房生活。新家离公司十五公里,早晚高峰的公交总能把四十分钟的路程拉长成一个半小时,地铁口到小区那段泥泞的土路更是让雨天的通勤变成噩梦。抱着 “先过渡两年” 的想法,我在周末的清晨点开了本地的二手车交易平台,屏幕上滚动的车源信息里,一辆银灰色的两厢车突然抓住了我的视线。 那是辆 2018 款的大众 POLO,里程数刚过六万,…

    2025-09-16
    4
  • PCB:你每天都在用,却可能不了解的 “电子小骨架”

    提起电子设备,大家最先想到的往往是手机屏幕有多清晰、电脑运行有多流畅,或是耳机音质有多动听。但很少有人会留意,在这些设备内部,藏着一块不起眼却至关重要的 “幕后功臣”——PCB。它就像电子设备的 “骨架”,把各种芯片、电容、电阻等元件牢牢 “粘” 在一起,还能让它们之间顺畅 “沟通”,要是没有它,再厉害的元件也只能是零散的 “零件堆”,根本发挥不了作用。今天…

    2025-09-12
    11
  • 循环经济:破解资源困局的生态密码

    全球每一分钟都有超过百吨的工业废料被填埋,每小时都有近千公顷的森林因原材料开采而消失。这样的资源消耗速度,正将人类社会推向 “资源枯竭 — 污染加剧” 的双重困境。循环经济作为一种以资源高效循环利用为核心的经济模式,并非简单的 “回收再利用”,而是通过重构生产、消费、废弃全链条,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协同共生。它打破了传统经济 “开采 — 生产 — 消费 …

    2025-09-04
    9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件:362039258@qq.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6: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