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去医院,不少人第一反应都是头大 —— 挂号像打仗,找科室像走迷宫,遇上检查多的时候能从早上耗到天黑。但真要是身体出了状况,医院又是不得不去的地方。其实只要摸透一些门道,看病流程能顺畅不少,还能少走很多冤枉路。这篇就结合我和身边人的经历,聊聊普通人看病那些实用的小细节。
先说说挂号这个第一步,这里面藏着不少容易踩的坑。很多人习惯直接去医院窗口挂号,要是赶上周一早上或者流感高发期,排队半小时都算快的,等排到自己说不定想要的专家号早就没了。现在大部分医院都开通了线上挂号服务,微信公众号、支付宝生活号或者专门的健康 APP 里都能操作,提前一两天预约,选好合适的时间段,到点直接去科室报到就行。不过要注意,不同科室的挂号技巧不一样,比如看皮肤问题可以挂下午的号,病人相对少些,医生问诊能更细致;要是突发腹痛这种急症,别犹豫直接去急诊,急诊有优先就诊通道,比普通门诊快得多。
挂完号找科室也得讲究方法。大型医院科室分得特别细,光内科就可能分成心血管内科、消化内科、呼吸内科等十几种,第一次去很容易晕头转向。其实每个医院大厅都有导诊台,穿白大褂的导诊护士经验特别丰富,你只要简单说下自己的症状,比如 “经常胃疼”“咳嗽好久不好”,她们就能准确指给你该去哪个科室,还会告诉你坐哪部电梯最快。要是不想问人,大厅里的电子导视图也很好用,输入科室名称就能显示详细路线,连走几层楼、拐几个弯都写得清清楚楚。我朋友第一次去省医院看骨科,跟着导视图走,比问了三个人的同事还先到科室。
到了科室候诊时,也有不少能提高效率的小技巧。候诊区的电子屏会显示当前就诊号码,叫到号之前不用一直盯着,可以找个座位休息,但最好别离开候诊区太远,万一叫号时没人应答,可能就得重新排队。这段时间其实可以提前做些准备,比如把自己的症状整理一下:什么时候开始不舒服的、疼起来是哪种感觉、有没有吃过什么药、之前做过哪些检查。我妈之前去看高血压,提前把每天的血压测量结果记在小本子上,医生一看就清楚了情况,问诊时间比别人缩短了一半,还夸她准备得细致。另外候诊时可以观察下诊室情况,如果前面的病人进去很久没出来,可能是病情比较复杂,这时候可以去走廊透透气,避免越等越焦虑。
医生问诊环节是最关键的,能不能准确表达自己的情况直接影响诊断结果。很多人一见到医生就紧张,要么话太多说不到重点,要么一句话都憋不出来。其实医生每天要接诊几十个病人,最希望听到的是清晰、准确的信息。比如别说 “我浑身都不舒服”,而是具体说 “最近一周早上起来头晕,下午会好一些,而且胃口比以前差了”。如果之前在其他医院做过检查,一定要把化验单、CT 片这些资料都带上,最好按时间顺序整理好,医生能通过这些资料更快了解病情,避免重复做不必要的检查。我之前陪同事看咳嗽,她带了之前的胸片和血常规报告,医生对比后很快就判断出是慢性支气管炎,省了不少检查时间和费用。
做完检查拿结果也是个容易让人犯愁的环节。不同检查出结果的时间差别很大,血常规一般半小时就能出来,CT、MRI 这类影像学检查可能要等半天甚至第二天。做检查的时候一定要问清楚取结果的时间和地点,有的在检查室门口自助打印机上取,有的要去服务台找护士拿。取完结果别急着走,先看看报告上的关键指标,比如血常规里的白细胞、红细胞数值,要是有箭头标示异常也不用太慌张,毕竟专业的解读还得靠医生。有次我取到尿常规报告,看到好几个指标有异常,吓得腿都软了,结果医生一看说只是轻微炎症,开点药就好,虚惊一场。所以拿到结果先冷静,赶紧去找医生解读才是正事。
要是需要开药,这里面也有不少需要留意的地方。医生开药时会问有没有药物过敏史,一定要如实回答,哪怕是小时候过敏过也要说,不然可能会有危险。拿到药方后别急着去药房取药,先看看上面的药品名称、用法用量有没有写清楚,要是有看不懂的地方,比如 “bid”“tid” 是什么意思,一定要当场问医生或护士,其实这是拉丁文缩写,分别代表一天两次、一天三次。取药的时候,药房的药师会核对药品和用法,这时候可以再确认一遍,比如 “这个药是饭前吃还是饭后吃?”“和我正在吃的感冒药有没有冲突?”。我爸之前取药时没问清楚,把一天三次的药当成一天一次吃了,效果差了很多,后来问了药师才纠正过来。
如果病情比较严重需要住院,那要准备的东西就更多了。首先得带齐身份证、医保卡、住院通知单这些证件,办理住院手续时要用。生活用品方面,牙刷、毛巾这些个人洗漱用品肯定要带,医院的被子可能有点薄,秋冬季节可以带件轻便的外套当盖毯。另外建议带个保温杯,住院时多喝热水对恢复有好处,再带几本杂志或下点电视剧,住院期间无聊的时候能打发时间。我表姐去年住院做手术,带了个小桌子放在床上,吃饭、看手机都方便很多,同病房的病友都跟着学。住院期间一定要遵医嘱,按时吃药、配合检查,有任何不舒服及时叫护士,别想着 “忍忍就过去了”。
术后护理或者出院后的恢复阶段也不能马虎。医生会详细交代出院后的注意事项,比如饮食要清淡、不能剧烈运动、多久后复查,这些最好用手机记下来,或者让家人帮忙记住,免得转头就忘了。饮食上要根据病情调整,比如肠胃不好的人多吃粥、烂面条这些容易消化的食物,骨折的人可以多喝牛奶、吃鸡蛋补充钙质。我爷爷去年做了膝盖手术,出院后严格按照医生说的做康复训练,每天散步十五分钟,现在已经能正常上下楼了。要是出院后出现异常情况,比如伤口红肿、发烧,别等着复查,赶紧给主治医生打电话或者直接去医院,以免耽误病情。
除了这些流程上的技巧,心态调整也很重要。很多人一进医院就浑身不自在,总担心自己得了重病,越想越害怕。其实大部分时候身体不适都是小问题,只要及时就医、配合治疗都能很快恢复。候诊时可以和旁边的人聊聊天,说不定能交流些看病经验;检查结果没出来前别自己瞎猜,更别在网上搜症状对号入座,网上的信息鱼龙混杂,很容易造成不必要的恐慌。我之前怀疑自己得了甲亢,在网上看了症状后吓得失眠,结果检查出来只是有点内分泌失调,医生说我就是太焦虑了。
还有些容易被忽略的细节也得注意。比如医保卡一定要妥善保管,每次看病都带上,能省不少医药费;医院的自助缴费机可以直接用支付宝、微信付款,不用在窗口排队;要是行动不方便,很多医院都能租轮椅,押金也不贵。另外建议大家平时就把常用医院的科室分布、挂号电话存在手机里,家里有老人的可以把这些信息写在卡片上放在老人钱包里,万一有紧急情况能派上大用场。
说了这么多,其实看病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可怕,关键是提前做好准备、掌握正确方法。毕竟身体是自己的,多了解些就医知识,既能让看病过程更顺畅,也是对自己健康负责。希望大家平时都能健健康康,就算偶尔需要去医院,也能少些烦恼,多些顺利。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来自互联网,本站仅作为分享,不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侵权等情况,请与本站联系删除。
转载请注明出处:医院那些事儿:普通人看病的真实指南 https://www.dachanpin.com/a/tg/485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