檐角的习俗,舌尖的乡愁

老家堂屋的木梁上挂着串褪色的端午索,红黄绿蓝四色丝线拧成麻花,尾端坠着枚磨得发亮的桃核。奶奶总说这是她嫁过来那年亲手编的,如今三十多年过去,丝线泛白,却依旧在每年五月初五被重新摆到神龛旁。民俗这东西就像屋檐下的蛛网,悄无声息地缠着几代人的日子,等回过神时,早已成了生活里拆不开的筋骨。

端午前半个月,巷口的老槐树就开始热闹起来。张婶挎着竹篮在树下择艾草,叶片上的白绒毛沾了满手,她边择边喊:“李家嫂子,你家菖蒲根挖深点,须子长才镇得住邪祟。” 我蹲在一旁看奶奶包粽子,泡软的糯米在瓷盆里泛着珠光,她把红豆和枣子按进米里,再用苇叶裹成三角,棉线勒得紧实,煮好后剥开能看见清晰的纹路。

端午时节晾晒的艾草与包好的粽子

煮粽子的香味能飘出半条街。奶奶会在锅里丢进几个咸蛋,蛋壳浸得发黄,敲开后油汪汪的蛋黄流进白瓷碗。孩子们攥着端午索在巷子里疯跑,丝线在风里飘成彩带,有人兜里揣着香囊,薄荷和陈皮的味道混着艾草香,成了初夏最鲜活的气息。大人们坐在门槛上剥粽子,谈论着谁家的苇叶更嫩,谁家的枣子更甜,话题里藏着说不完的家长里短。

到了中秋,月亮还没爬上来,院子里就摆好了八仙桌。爷爷早早就把月饼摆在竹筛里,五仁、豆沙、莲蓉各占一角,油酥皮在月光下泛着温润的光。奶奶端来刚蒸好的芋头,蘸着白糖吃,粉糯的口感在舌尖化开。我总爱盯着月亮看,听爷爷讲 “吴刚伐桂” 的故事,他说月亮上的阴影是桂树的枝桠,等桂花开了,香味能飘到人间来。

有年中秋下了小雨,月亮躲在云后不肯露面。奶奶把桌子搬进堂屋,点上两支红烛,月饼上的油光映着烛光,倒比平时多了几分暖意。我们围着桌子剥石榴,红宝石似的果肉滚在瓷盘里,爷爷突然说:“以前你太爷爷在的时候,中秋要给月亮摆三杯米酒。” 话音刚落,窗外的云就散了些,月光漏下来,照在爷爷鬓角的白发上。

冬至的清晨总是雾蒙蒙的。奶奶天不亮就起来和面,案板上撒着白面粉,她揉面的力道很足,面团在掌心转着圈,渐渐变得光滑。我趴在厨房门口看她包饺子,馅料是白菜猪肉的,剁得细碎,拌上香油和姜末,香味勾得人直咽口水。爷爷在院子里劈柴,斧头落在木头上的声响,和厨房里的剁馅声凑成了冬日的序曲。

饺子煮好后,奶奶会先盛一碗放在窗台,说是给 “寒婆婆” 的。我们围着灶台吃饺子,热气模糊了窗户,奶奶夹给我一个带硬币的饺子,说吃到的人来年能行大运。我小心翼翼地咬开,硬币硌在牙上,赶紧吐出来攥在手里,笑得眼睛都眯成了一条缝。那天的饺子格外香,大概是因为掺和了期待和欢喜。

正月里的年味最浓。除夕前几天,家家户户就开始贴春联。爷爷写得一手好字,邻居们都来求他写春联,红纸在八仙桌上堆成小山,墨香混着浆糊的味道,飘满了整条巷子。我帮着递毛笔,看爷爷蘸饱墨汁,在红纸上写下 “福” 字,笔锋刚劲有力,奶奶在一旁剪窗花,红纸在她手里转着圈,很快就变成了喜鹊登梅的模样。

除夕夜的鞭炮声此起彼伏。一家人围在桌前吃年夜饭,鱼是必不可少的,奶奶说 “年年有余”;鸡爪子要给爷爷吃,说是 “抓钱爪”;我最爱吃的是炸春卷,外皮酥脆,咬开后能看见韭菜和鸡蛋的碎末。守岁的时候,爷爷给我们发压岁钱,红包用红纸包着,揣在兜里暖乎乎的。窗外的烟花炸开,把夜空染得五颜六色,奶奶笑着说:“这烟火气,才叫过年。”

元宵节的灯笼是爷爷亲手扎的。他用竹篾搭成骨架,糊上彩纸,再在里面点上蜡烛,兔子形状的灯笼就活灵活现了。傍晚时分,孩子们提着灯笼在巷子里游走,烛光在灯笼里摇晃,映着一张张笑脸。奶奶煮了元宵,芝麻馅的,咬开后糖浆流出来,烫得直咧嘴,却舍不得松口。大人们站在门口聊天,灯笼的光晕在地上铺开,把夜晚都暖化了。

这些习俗就像老藤上的瓜,一代代结下来,藏着长辈的牵挂,也藏着我们的童年。如今身在异乡,端午再吃不到奶奶包的粽子,中秋看不到院子里的月光,可每当闻到艾草香、尝到月饼甜,心里就会泛起熟悉的暖意。民俗从来不是书本上的文字,而是藏在烟火气里的牵挂,是刻在骨子里的乡愁,在每个节日里轻轻提醒着我们,根在哪里,家就在哪里。

去年端午,我学着奶奶的样子包粽子。苇叶太滑,总也裹不紧,糯米撒了一地。忽然想起小时候,奶奶也是这样耐心地教我,她的手掌粗糙却温暖,握着我的手把棉线勒紧。那一刻,眼泪差点掉下来。原来民俗早已顺着血脉流淌,就算隔着千里万里,那些熟悉的味道和场景,依旧能轻易勾起心底的柔软。

中秋的时候,我买了月饼和芋头,摆在出租屋的窗台上。月亮升起来,和老家院子里的一样圆。我给奶奶打视频电话,她正在给粽子系端午索,丝线还是那四种颜色,在镜头里闪着光。她说:“家里的艾草都晒好了,等你回来泡澡。” 挂了电话,我咬了一口月饼,甜糯的口感在舌尖化开,就像奶奶的笑容,温暖又踏实。

民俗这东西,从来都不是一成不变的老规矩。它在柴米油盐里生长,在代代相传中沉淀,带着烟火气,藏着人情味。就像那串端午索,虽然褪色了,却依旧在每个五月初五,提醒着我们那些关于家、关于爱的故事。而我们,就在这些故事里,慢慢长大,慢慢懂得,所谓传统,不过是把爱和牵挂,一代一代传下去。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来自互联网,本站仅作为分享,不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侵权等情况,请与本站联系删除。
转载请注明出处:檐角的习俗,舌尖的乡愁 https://www.dachanpin.com/a/tg/49001.html

(0)
上一篇 2025-09-16 03:59:06
下一篇 2025-09-16 04:03:09

相关推荐

  • 电竞:不止于屏幕的热血与成长

    当指尖在键盘上飞速跳跃,鼠标精准锁定目标,屏幕里的角色在虚拟战场完成一次精彩团战,观赛席上爆发的欢呼声与选手们紧绷后放松的笑容,共同勾勒出当下电竞产业最鲜活的图景。这种起源于游戏娱乐的竞技形式,如今已突破娱乐范畴,成为融合体育精神、科技力量与青年文化的全新领域,不仅改变着人们对 “游戏” 的传统认知,更在全球范围内掀起一股不可忽视的产业浪潮。从校园里的课余开…

    2025-08-28
    12
  • 储能技术:给电力装个 “充电宝” 的奇妙旅程

    你有没有过这种经历?夏天空调开得正爽,突然 “啪” 一声断电,瞬间从清凉天堂跌入闷热地狱,只能对着遥控器干瞪眼;冬天电暖器刚把房间烘暖和,电表却无情跳闸,裹着被子瑟瑟发抖的样子像极了刚从冰箱里拿出来的冻饺子。这些让人哭笑不得的瞬间,背后都藏着同一个小麻烦 —— 电力没法像零食一样囤起来。而储能技术,就是专门解决这个 “囤电难题” 的神奇存在,它就像给电力装了…

    2025-09-12
    11
  • 王阿姨的社区变形记:那些藏在智能屏幕后的烟火气

    王阿姨搬进阳光里小区的那天,手里攥着三张皱巴巴的纸:一张是物业电话,一张是快递柜取件说明,还有一张记着隔壁单元张奶奶的手机号 —— 这是她在老小区住了二十年养成的习惯,总觉得把重要信息攥在手里才踏实。搬家师傅帮她把最后一个行李箱扛进电梯时,随口提了句 “咱们小区能手机叫梯”,王阿姨却摆了摆手,笑着说 “还是等电梯自己来省心”。那时她还不知道,这个满是智能设备…

    2025-09-13
    5
  • 仓库里的 “隐形帮手”:自动化如何悄悄改变我们的收货体验

    你有没有想过,每次在网上下单后,那些包裹是怎样从仓库快速跑到你手上的?以前总听说仓库里要靠大量工人搬货、盘点,不仅辛苦还容易出错。但现在不一样了,很多仓库里藏着一群 “隐形帮手”,它们不用休息、不会迷路,还能精准完成各种任务 —— 这就是仓储自动化带来的新变化。这些看不见的 “帮手” 可能是在货架间穿梭的机器人,也可能是在高空来回搬运的机械臂,甚至是能自动识…

    2025-09-11
    8
  • 守护夕阳红:养老康复为老年生活注入新活力

    当岁月悄然在人们身上留下痕迹,身体机能的逐渐变化成为许多老年人不得不面对的现实。行走时的步履蹒跚、抬手时的轻微颤抖、日常活动中偶尔出现的力不从心,这些状况不仅影响老年人的生活质量,更可能让他们逐渐失去对生活的信心。而养老康复,正是为应对这些问题而生的重要服务,它如同一束温暖的光,照亮老年人晚年生活的道路,帮助他们尽可能恢复身体功能,重新找回生活的主动权。 养…

    2025-09-08
    9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件:362039258@qq.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6: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