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家堂屋的木梁上挂着串褪色的端午索,红黄绿蓝四色丝线拧成麻花,尾端坠着枚磨得发亮的桃核。奶奶总说这是她嫁过来那年亲手编的,如今三十多年过去,丝线泛白,却依旧在每年五月初五被重新摆到神龛旁。民俗这东西就像屋檐下的蛛网,悄无声息地缠着几代人的日子,等回过神时,早已成了生活里拆不开的筋骨。
端午前半个月,巷口的老槐树就开始热闹起来。张婶挎着竹篮在树下择艾草,叶片上的白绒毛沾了满手,她边择边喊:“李家嫂子,你家菖蒲根挖深点,须子长才镇得住邪祟。” 我蹲在一旁看奶奶包粽子,泡软的糯米在瓷盆里泛着珠光,她把红豆和枣子按进米里,再用苇叶裹成三角,棉线勒得紧实,煮好后剥开能看见清晰的纹路。
煮粽子的香味能飘出半条街。奶奶会在锅里丢进几个咸蛋,蛋壳浸得发黄,敲开后油汪汪的蛋黄流进白瓷碗。孩子们攥着端午索在巷子里疯跑,丝线在风里飘成彩带,有人兜里揣着香囊,薄荷和陈皮的味道混着艾草香,成了初夏最鲜活的气息。大人们坐在门槛上剥粽子,谈论着谁家的苇叶更嫩,谁家的枣子更甜,话题里藏着说不完的家长里短。
到了中秋,月亮还没爬上来,院子里就摆好了八仙桌。爷爷早早就把月饼摆在竹筛里,五仁、豆沙、莲蓉各占一角,油酥皮在月光下泛着温润的光。奶奶端来刚蒸好的芋头,蘸着白糖吃,粉糯的口感在舌尖化开。我总爱盯着月亮看,听爷爷讲 “吴刚伐桂” 的故事,他说月亮上的阴影是桂树的枝桠,等桂花开了,香味能飘到人间来。
有年中秋下了小雨,月亮躲在云后不肯露面。奶奶把桌子搬进堂屋,点上两支红烛,月饼上的油光映着烛光,倒比平时多了几分暖意。我们围着桌子剥石榴,红宝石似的果肉滚在瓷盘里,爷爷突然说:“以前你太爷爷在的时候,中秋要给月亮摆三杯米酒。” 话音刚落,窗外的云就散了些,月光漏下来,照在爷爷鬓角的白发上。
冬至的清晨总是雾蒙蒙的。奶奶天不亮就起来和面,案板上撒着白面粉,她揉面的力道很足,面团在掌心转着圈,渐渐变得光滑。我趴在厨房门口看她包饺子,馅料是白菜猪肉的,剁得细碎,拌上香油和姜末,香味勾得人直咽口水。爷爷在院子里劈柴,斧头落在木头上的声响,和厨房里的剁馅声凑成了冬日的序曲。
饺子煮好后,奶奶会先盛一碗放在窗台,说是给 “寒婆婆” 的。我们围着灶台吃饺子,热气模糊了窗户,奶奶夹给我一个带硬币的饺子,说吃到的人来年能行大运。我小心翼翼地咬开,硬币硌在牙上,赶紧吐出来攥在手里,笑得眼睛都眯成了一条缝。那天的饺子格外香,大概是因为掺和了期待和欢喜。
正月里的年味最浓。除夕前几天,家家户户就开始贴春联。爷爷写得一手好字,邻居们都来求他写春联,红纸在八仙桌上堆成小山,墨香混着浆糊的味道,飘满了整条巷子。我帮着递毛笔,看爷爷蘸饱墨汁,在红纸上写下 “福” 字,笔锋刚劲有力,奶奶在一旁剪窗花,红纸在她手里转着圈,很快就变成了喜鹊登梅的模样。
除夕夜的鞭炮声此起彼伏。一家人围在桌前吃年夜饭,鱼是必不可少的,奶奶说 “年年有余”;鸡爪子要给爷爷吃,说是 “抓钱爪”;我最爱吃的是炸春卷,外皮酥脆,咬开后能看见韭菜和鸡蛋的碎末。守岁的时候,爷爷给我们发压岁钱,红包用红纸包着,揣在兜里暖乎乎的。窗外的烟花炸开,把夜空染得五颜六色,奶奶笑着说:“这烟火气,才叫过年。”
元宵节的灯笼是爷爷亲手扎的。他用竹篾搭成骨架,糊上彩纸,再在里面点上蜡烛,兔子形状的灯笼就活灵活现了。傍晚时分,孩子们提着灯笼在巷子里游走,烛光在灯笼里摇晃,映着一张张笑脸。奶奶煮了元宵,芝麻馅的,咬开后糖浆流出来,烫得直咧嘴,却舍不得松口。大人们站在门口聊天,灯笼的光晕在地上铺开,把夜晚都暖化了。
这些习俗就像老藤上的瓜,一代代结下来,藏着长辈的牵挂,也藏着我们的童年。如今身在异乡,端午再吃不到奶奶包的粽子,中秋看不到院子里的月光,可每当闻到艾草香、尝到月饼甜,心里就会泛起熟悉的暖意。民俗从来不是书本上的文字,而是藏在烟火气里的牵挂,是刻在骨子里的乡愁,在每个节日里轻轻提醒着我们,根在哪里,家就在哪里。
去年端午,我学着奶奶的样子包粽子。苇叶太滑,总也裹不紧,糯米撒了一地。忽然想起小时候,奶奶也是这样耐心地教我,她的手掌粗糙却温暖,握着我的手把棉线勒紧。那一刻,眼泪差点掉下来。原来民俗早已顺着血脉流淌,就算隔着千里万里,那些熟悉的味道和场景,依旧能轻易勾起心底的柔软。
中秋的时候,我买了月饼和芋头,摆在出租屋的窗台上。月亮升起来,和老家院子里的一样圆。我给奶奶打视频电话,她正在给粽子系端午索,丝线还是那四种颜色,在镜头里闪着光。她说:“家里的艾草都晒好了,等你回来泡澡。” 挂了电话,我咬了一口月饼,甜糯的口感在舌尖化开,就像奶奶的笑容,温暖又踏实。
民俗这东西,从来都不是一成不变的老规矩。它在柴米油盐里生长,在代代相传中沉淀,带着烟火气,藏着人情味。就像那串端午索,虽然褪色了,却依旧在每个五月初五,提醒着我们那些关于家、关于爱的故事。而我们,就在这些故事里,慢慢长大,慢慢懂得,所谓传统,不过是把爱和牵挂,一代一代传下去。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来自互联网,本站仅作为分享,不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侵权等情况,请与本站联系删除。
转载请注明出处:檐角的习俗,舌尖的乡愁 https://www.dachanpin.com/a/tg/490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