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东头的王大爷总说,种地这事儿比唱大戏还热闹。你以为地里长的是庄稼?错了,那是各路 “神仙” 斗法的战场,有跟虫子比耐力的,有跟天气赌运气的,还有跟自家菜地较劲儿的,每天都能冒出些让人笑到直不起腰的新鲜事儿。
就拿去年春天来说,李婶儿跟风种了网红 “水果玉米”,种子包装袋上印着 “甜过蜂蜜,脆如苹果”。她特意在菜地周围扎了半人高的篱笆,早中晚三趟地往地里跑,一会儿给玉米 “梳头发”(理叶片),一会儿跟玉米 “聊天”(自言自语),比照顾亲孙子还上心。
结果到了灌浆期,李婶儿发现玉米棒上爬了几只蚜虫,当场急得直跺脚。隔壁张叔路过看见,慢悠悠地说:“这玩意儿用烟头泡的水一喷就好,我家茄子去年就靠这招救回来的。” 李婶儿如获至宝,当晚翻出家里所有烟蒂,连夜泡了三大盆 “特效药”。第二天一早背着喷雾器往地里冲,喷得那叫一个仔细,连玉米叶子背面都没放过。
谁知道三天后,玉米叶子非但没好转,反而卷得更厉害了。李婶儿蹲在地里抹眼泪,正好碰上乡农技站的小刘来下村指导。小刘一看这情况,差点笑出声:“婶儿,您这是给玉米‘灌烟’呢!蚜虫早跑了,玉米是被烟碱熏着了。” 后来小刘给了瓶正规农药,又教了她识别虫害的窍门,李婶儿才算保住了半亩玉米地。这事儿现在成了村里的保留笑话,有人见着她就问:“婶儿,今天给玉米‘抽’几支啊?”
村里的年轻人种地,笑话更是一箩筐。大学生村官小周去年引进了 “懒人水稻” 品种,宣传说 “耐旱耐涝,省工省力”。他信心满满地包了十亩地,播完种就等着丰收。谁知道夏天雨水多,稻田里积了半尺深的水,小周想起宣传语,压根没当回事。等他半个月后去地里一看,稻苗全泡得发黄,好些都烂了根。
农技站的老陈赶来勘察,围着稻田转了两圈,敲着小周的笔记本电脑说:“你这书呆子,人家说的‘耐涝’是短期积水,不是让你当养鱼池啊!” 小周脸涨得通红,赶紧雇人挖沟排水,又补了秧苗。为了 “赎罪”,他每天扛着铁锹在稻田边转悠,见着路过的村民就递烟:“叔,婶,帮我瞅瞅这水多不多?” 村民们故意逗他:“不多不多,再加点能养荷花了。”
不光种地闹笑话,卖农产品的路子也充满 “惊喜”。养殖户赵哥去年养了两百只土鸡,想着靠 “原生态” 的招牌卖个好价钱。他特意拍了土鸡在山坡上刨食、追蝴蝶的视频发朋友圈,配文 “吃虫子长大的战斗鸡,肉质紧实赛牛肉”。订单倒是来了不少,可发货的时候出了岔子。
有个客户订了十只土鸡,要求活禽发货。赵哥找了个大竹筐,把土鸡装进去就往快递点送。结果半路上竹筐漏了个洞,三只土鸡扑腾着翅膀逃了出来,在马路上追着电动车跑。赵哥一边追鸡一边喊:“别跑啊,你们是去享福的!” 路过的司机笑得差点撞电线杆,最后还是几个路人帮忙,才把鸡重新抓回筐里。客户收到鸡后特意发消息:“赵哥,你家鸡活力太足了,卸快递的时候差点啄我手,不过肉是真好吃!”
村里的 “种植大神” 刘奶奶,也有马失前蹄的时候。刘奶奶种了一辈子菜,啥季节种啥菜门儿清,连老天爷的脾气都摸得差不多。去年秋天,她种的萝卜长得又大又水灵,最大的一个足足有十斤重。她特意把这个 “萝卜王” 摆在院门口炫耀,引来一群村民围观。
有人提议称称重量,刘奶奶找来磅秤,刚把萝卜放上去,磅秤 “咔哒” 一声断了。萝卜滚到地上,摔成了三瓣。刘奶奶愣了两秒,捡起萝卜瓣儿哈哈大笑:“这小东西,还挺有脾气!正好,晚上炖萝卜汤,大家都来尝鲜!” 那天晚上,刘奶奶家的小院飘满了萝卜香,笑声比萝卜汤还浓。
现在村里搞起了智慧农业,笑话也跟着升级了。村西头的合作社装了物联网设备,能远程监测土壤湿度和温度。管理员老吴头学会了用手机控制灌溉系统,整天跟人炫耀:“现在种地不用下田,点点手机就行,比玩手机游戏还简单。”
有一回老吴头打麻将正上瘾,手机提示土壤缺水。他一边摸牌一边点手机,眼瞅着要胡牌了,手指一划多按了两下。结果灌溉系统足足浇了三个小时,菜地里积了水,刚种的生菜苗全泡了。老吴头得知消息后,拍着大腿喊:“这麻将真是害死人!” 合作社的年轻人赶紧补救,还好生菜苗生命力强,抢救回来大半。从那以后,老吴头给手机设了闹钟,到点就放下麻将查看农田数据,再也不敢马虎。
年轻人还帮村民开了直播卖农产品,这下笑话更是传到了全网。李婶儿的水果玉米成熟后,小周帮她开了场直播。李婶儿对着镜头介绍:“我这玉米,咬一口爆汁儿,甜得能粘住牙!” 说着就掰了个玉米要演示,结果用力过猛,玉米汁溅了镜头一脸。网友在评论区笑成一片:“婶儿这是给镜头‘喂’玉米呢!”“求镜头心理阴影面积!” 那场直播意外爆火,玉米卖出去三百多根,李婶儿现在见着人就说:“这直播真神奇,溅点汁儿反而卖得更好!”
村里的农业园还搞了个 “亲子农耕体验” 活动,城里来的家长和孩子闹出来的笑话能编一本笑话集。有个小男孩挖红薯,把红薯叶子当成了菠菜,非要摘下来带回家炒着吃。妈妈哭笑不得地解释,他还振振有词:“老师说绿色的叶子能吃!” 还有个小女孩见着地里的蚯蚓,吓得跳上爸爸的肩膀,结果爸爸没站稳,两人一起摔进了泥坑里,变成了 “泥人”,反而引得大家哈哈大笑。
负责接待的张婶儿说,每次搞活动她都得提前准备好纸巾,不是擦汗的,是给笑出眼泪的家长和孩子准备的。有个爸爸为了给孩子示范挖土豆,一锄头下去没挖到土豆,反而把自己的鞋跟刨掉了。他单脚站在地里,尴尬地说:“这土豆还挺有脾气,还我一只鞋!”
种地这事儿,从来都不是风调雨顺、顺风顺水的。有旱有涝,有虫有病,有成功的喜悦,也有失败的懊恼。但村里的人从来没把这些当成烦心事,反而能从这些磕磕绊绊里找出乐子,把汗水酿成笑话,把辛苦过成热闹。
你看,田埂上又传来了笑声,不知道这次是谁家的庄稼又闹出了新笑话?或许是李婶儿的新蔬菜种错了地方,或许是小周的新设备出了岔子,又或许是城里来的游客闹了什么误会。但不管是什么,那些在泥土里生长的快乐,从来都不会缺席。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来自互联网,本站仅作为分享,不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侵权等情况,请与本站联系删除。
转载请注明出处:田里的 “江湖”:那些笑出腹肌的种地日常 https://www.dachanpin.com/a/tg/490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