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地产正站在存量竞争与价值重构的十字路口。2025 年的数据显示,全球优质商业资产供不应求态势加剧,而中国市场通过 “生态融合 + 枢纽联动” 的创新路径,正在走出同质化困局。从深圳 60 亿生态商圈的扩容到上海社区商业的焕新,行业正以空间重构为支点,撬动消费体验与资产价值的双重升级。
地段、业态与运营的传统三角模型正在被改写。仲量联行的调研指出,2025 年商业地产的核心竞争力已转向 “空间叙事能力”—— 能否将自然生态、交通枢纽与消费场景深度绑定,直接决定资产的市场表现。深业上城生态商圈的实践颇具代表性,其以两座顶流公园为基座,2024 年实现 4600 万人次客流与 60 亿元销售额的双增长,印证了新逻辑的商业价值。
生态赋能成为破解流量焦虑的关键密码。传统商业依赖人工造景吸引客流,而新一代 “公园 + 商业” 模式实现了自然流量的精准转化。深圳笔架山公园举办的 2025 大湾区花展,首个周末即吸引 34 万人次到访,直接带动周边商场销售额同比增长 59%。这种 “自然体验 – 商业消费” 的价值闭环,并非简单的场景叠加,而是通过空中连廊、绿色步道等硬件设施,将公园生态无缝嵌入商业空间,形成 “逛公园即逛商场” 的沉浸式体验。
政策支持进一步放大生态商业的发展潜力。《深圳经济特区公园条例》的新规落地,推动公园运营向市场化转型,企业与政府的联动模式从 “单打独斗” 升级为 “生态共荣”。笔架山公园作为 “运改维一体化改革试点”,通过引入专业商管团队运营,既保留了公共服务属性,又实现了商业价值的提升,为城市公园经济提供了可复制的样本。
枢纽商业的崛起重构了空间价值坐标系。如果说生态商业抢占了地面流量,那么 “TOD + 商业” 的组合则激活了地下空间的潜力。深圳与深铁集团合作的 “深圳之脉” 项目,打破了地下商业封闭压抑的固有印象,以 “绿荫下的车站” 设计理念,将自然光与绿植引入 17 个地铁出入口,实现与周边 1.5 公里内地标的无缝互联。这种 “城园站体” 超级链接模式,让交通枢纽从单纯的换乘空间,升级为集运动、餐饮、社交于一体的消费节点。
客群精准匹配决定业态布局的成败。商业地产的差异化竞争,本质是对客群需求的深度响应。深圳之脉基于周边 “社区家庭 + 运动人群 + CBD 白领” 的多元客群结构,划分出三大主题区:紧邻体育中心的东区布局运动零售与电竞体验,靠近医院的西区配置健康服务与便捷餐饮,面向白领的南区打造轻食健身空间。这种精准定位使其未开业即获得市场高度关注,印证了 “客群画像决定业态生命力” 的行业规律。
存量改造成为城市更新的核心路径。仲量联行预测,未来五年全球将有超 3 亿平方米办公空间需升级改造以保持竞争力,中国市场则通过老旧物业转型实现价值重生。融通地产的上海虹口今雨荟项目颇具典型性,其通过自主改造将低效资产升级为亲子友好型社区商业,开业首个周末客流即达 10 万人次,出租率稳步提升。这种 “轻重分离” 的运营模式 —— 即重资产改造与轻资产管理相结合,为存量资产盘活提供了高效解决方案。
数字化与精益化管理筑牢运营根基。商业地产的长期竞争力,离不开后台管理能力的支撑。融通地产构建的 “三大数字化系统”—— 空间运营管理、会员营销与智能收银系统,实现了租金收益与客户体验的双重提升。而深业商管通过联动运营笔架山东西麓商业体,打造 “15 分钟生活圈” 超级节点,则体现了精益化管理在空间协同中的核心作用。
投资逻辑的转变指引市场新方向。和讯网的分析指出,2025 年商业地产投资已从 “地段优先” 转向 “价值成长潜力” 判断。投资者更关注三大指标:一是生态与交通的叠加属性,如深圳上城 “POD+TOD” 双重加持的项目;二是业态创新度,体验式消费与主题 IP 的融合能力至关重要;三是运营团队的专业度,能否通过活动策划与社群运营激活空间价值。数据显示,具备这三大特征的商业项目,年回报率普遍比传统物业高出 2-3 个百分点。
可持续发展成为资产增值的隐形引擎。能源成本的飙升推动商业地产加速脱碳进程,初级节能改造即可实现 10%-40% 的能源费用节省。深圳之脉引入的循环水景、绿植墙等生态元素,不仅降低了运营能耗,更成为吸引消费者的特色标签。仲量联行指出,2025 年具备绿色认证的商业物业,其租金水平比同类非认证物业高出 12%,空置率则低 8 个百分点,可持续发展已从 ESG 考量升级为核心竞争力。
行业的进化从未停止,新的变量仍在涌现。当 AI 技术开始应用于客流分析,当长租公寓成为存量改造的新方向,当 “微度假” 概念持续渗透商业场景,商业地产的边界正在不断拓宽。如何在生态融合中保持特色,在枢纽联动中精准定位,在存量改造中创造新意,将是所有从业者需要持续解答的命题。
商业地产常见问答
- 2025 年投资商业地产应优先关注哪些类型?
建议优先考虑 “生态 + 枢纽” 双属性项目,如深圳 “POD+TOD” 模式的商业体;其次是核心城市的存量改造项目,尤其是毗邻公园、医院等公共设施的社区商业;具备绿色认证与数字化运营能力的物业同样具备高成长潜力。
- 商业地产如何避免同质化竞争?
核心在于精准锚定客群需求,通过业态差异化布局形成特色。例如针对运动人群引入科技馆与电竞体验,为医疗场景配套健康服务,为白领打造 “城市第三空间”;同时可结合国际 IP 或主题活动,构建独特的空间叙事。
- 老旧商业物业改造有哪些可行路径?
常见路径包括:转型社区商业综合体,如融通地产 “今雨荟” 聚焦亲子家庭需求;改造为长租公寓,响应城市居住需求;升级为主题体验空间,如引入剧场、展陈等非标业态;或通过绿色改造与数字化升级,提升传统商业的竞争力。
- 商业地产的租金回报率受哪些因素影响?
核心影响因素包括:区位的交通通达性与人口密度;业态组合的适配度与体验性,体验式业态占比高的项目回报率通常更高;运营能力,如活动策划带来的客流增长、数字化管理实现的成本优化;以及政策支持力度,如免税政策、城市更新补贴等。
- “公园 + 商业” 模式的成功关键是什么?
关键在于实现生态与商业的有机融合而非简单叠加:硬件上需通过连廊、步道等设施打通空间壁垒;运营上要策划自然主题活动激活流量;业态上需匹配逛园客群需求,如轻食、亲子、运动等品类;同时需建立政府与企业的联动机制,平衡公共属性与商业价值。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来自互联网,本站仅作为分享,不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侵权等情况,请与本站联系删除。
转载请注明出处:生态与枢纽共振:2025 商业地产的破局之道 https://www.dachanpin.com/a/tg/491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