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雾还未散尽,李建国已经踏着沾着露水的干草走到牛舍旁。他从口袋里摸出备好的玉米芯,熟练地撒进食槽,十几头黑白相间的奶牛立刻抬起头,厚重的蹄子在水泥地上轻轻刨动,发出细碎的声响。这些陪伴了他八年的 “老伙计” 认得他的脚步声,其中那头名叫 “花斑” 的奶牛更是凑到栏杆边,用湿润的鼻子蹭了蹭他的手背。李建国笑着拍了拍花斑的额头,指尖掠过它油亮的皮毛,目光扫过墙上挂着的电子监测屏 —— 上面跳动着每头奶牛的体温、产奶量和进食记录。这是他经营家庭牧场的第十二个年头,牧场的模样早已不是最初那几间简陋的棚屋。
最初接手牧场时,李建国还是个二十出头的小伙子,跟着父亲学喂牛、配种、接生。那时候没有自动饮水器,每天天不亮就要挑着水桶往返河边;没有青贮饲料,冬天只能靠晒干的稻草喂养,奶牛产奶量总上不去。最让他头疼的是疫病防控,一旦有小牛犊发烧腹泻,只能凭着老经验灌药,常常束手无策。有一年冬天,三头刚出生的牛犊因为风寒夭折,他蹲在牛舍门口整整一夜,父亲递来的热茶凉了都没察觉。那些日子,牧场的灯光常常在深夜亮着,映着父子俩忙碌的身影,也映着他们对好日子的期盼。
转机出现在五年前的那个春天。县农业局的技术员带着新设备来到牧场,手把手教他使用智能监测仪。“这东西能实时测奶牛的健康数据,比老经验准多了。” 技术员一边调试设备,一边向他讲解。李建国盯着屏幕上不断更新的曲线,看着技术员用手机就能操控的自动喂食系统,心里像打开了一扇新窗户。从那以后,他开始主动参加县里组织的养殖培训,笔记本上记满了青贮饲料制作配方、疫病防治要点和市场行情分析。他拆掉了老旧的牛舍,按照新标准建起了通风良好的现代化棚舍,引进了高产荷斯坦奶牛品种,还在牧场旁边开辟了三亩地种植苜蓿,实现了饲料自给自足。
变化不止发生在李建国的牧场里。沿着乡间公路往南走二十公里,是县里的畜禽养殖合作社。远远就能看见整齐排列的标准化鸡舍,白色的墙面在阳光下格外醒目。合作社负责人张桂兰正带着农户给鸡苗接种疫苗,她手里的注射器精准地刺入每只鸡苗的翅膀下方,动作麻利得像在表演。“以前散户养鸡,最怕的就是禽流感,一死就是一大片。” 张桂兰擦了擦额头的汗,声音里带着感慨,“现在加入合作社,统一供苗、统一防疫、统一销售,风险小多了。” 合作社的鸡舍里安装了温控系统,夏天自动降温,冬天供暖保温,鸡粪通过管道集中处理后制成有机肥,不仅环保还能增加收入。去年,合作社出栏肉鸡八十多万只,带动二十多户农户脱贫致富,张桂兰的手机里存满了农户们领分红时的笑脸照片。
在城郊的现代化养猪场,科技的身影更加明显。这里见不到传统猪圈的脏乱,取而代之的是干净整洁的封闭养殖区,工人穿着消毒服穿梭其中,通过监控屏幕观察猪群的生长情况。场长王磊指着墙上的大屏幕介绍:“我们采用的是‘全产业链’模式,从仔猪繁育到猪肉加工都有严格标准。” 养猪场的饲料由专业营养师配比,含有玉米、豆粕和多种微量元素,猪舍的通风、光照、湿度都由电脑自动调控。每头猪都有专属的 “电子身份证”,扫描二维码就能看到它的出生日期、健康状况和饲养记录。这些精细化管理带来了显著成效,猪场的生猪出栏周期比传统养殖缩短了半个月,瘦肉率提高了五个百分点,产品直接供应给周边的大型超市,深受消费者欢迎。
畜牧行业的发展,离不开那些默默付出的从业者。兽医陈志强就是其中之一,他的足迹遍布全县的大小养殖场。无论是酷暑还是寒冬,只要养殖户一个电话,他总能第一时间赶到。有一次,偏远山区的养殖户反映羊群出现异常,陈志强驱车两个多小时山路,赶到时已是傍晚。他蹲在羊圈里逐一检查,发现是寄生虫感染,立刻调配药物进行治疗,直到深夜确认羊群稳定后才离开。“养殖户靠这些畜禽过日子,耽误不起。” 陈志强常说。他不仅治病,还定期开展防疫知识讲座,把自己的手机号留给每个养殖户,成了大家口中的 “畜牧 120”。这些年,经他诊治的畜禽不计其数,帮助养殖户挽回了数百万元的损失。
随着养殖技术的进步,人们对畜禽产品的需求也在发生变化。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开始关注食品安全和养殖环境,生态养殖逐渐成为新趋势。在山区的生态养鸡场,鸡群在树林里自由觅食,吃的是虫子和野草,喝的是山泉水。场主林晓燕说:“现在的人讲究吃得健康,生态鸡蛋虽然产量低,但价格高、销路好。” 她通过网络直播展示养鸡场的日常,镜头里奔跑的鸡群、翠绿的山林吸引了大量网友关注,订单源源不断地从全国各地飞来。为了保证品质,她建立了产品溯源系统,消费者扫描包装上的二维码,就能看到鸡蛋的生产过程和检测报告。这种 “透明化” 养殖模式,让她的生态鸡蛋在市场上站稳了脚跟。
牧场的四季总有不同的风景。春天,苜蓿地里冒出嫩绿的新芽,奶牛在草地上悠闲踱步;夏天,鸡舍旁的树木枝繁叶茂,挡住了炎炎烈日;秋天,玉米地里金黄一片,成为畜禽过冬的储备粮;冬天,现代化棚舍里温暖如春,新生的犊牛发出清脆的叫声。这些风景里,藏着养殖户的汗水与希望,也藏着畜牧行业的发展脉络。从传统散养到规模化养殖,从经验养殖到科技养殖,从追求产量到注重品质,畜牧行业的每一步变迁,都离不开政策的扶持、技术的创新和从业者的坚守。
李建国的牧场里,花斑又生下了一头健康的小牛犊。他小心翼翼地用干毛巾擦干小牛犊身上的黏液,看着它颤巍巍地站起来,第一次吮吸母乳。阳光透过牛舍的窗户照进来,洒在父子俩欣慰的脸上 —— 他的儿子今年刚从农业大学毕业,主动回到牧场帮忙,带来了更多新想法。张桂兰的合作社正在扩建新的鸡舍,王磊的养猪场准备引进物联网监测系统,林晓燕的生态鸡蛋即将进入一线城市的高端市场。兽医陈志强的手机依然响个不停,只是现在更多的是咨询生态养殖技术的电话。
在这片充满生机的土地上,畜禽的叫声与机械的轰鸣交织在一起,构成了最动人的田园乐章。那些与畜禽共生的日子,不仅滋养了人们的餐桌,更支撑起无数家庭的幸福生活。而这背后,还有多少未被讲述的故事,又将有多少新的变化在时光中慢慢酝酿?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来自互联网,本站仅作为分享,不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侵权等情况,请与本站联系删除。
转载请注明出处:牧场深处的光阴故事:那些与畜禽共生的日子 https://www.dachanpin.com/a/tg/491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