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建国盯着冷库监控屏幕上跳动的数字,指节因用力而发白。零下 18 摄氏度的恒温区里,刚到的三吨荠菜正以肉眼难辨的速度变软,包装袋表面凝结的水珠预示着这批原料已经脱离冷链超过两小时。作为 “老李家” 速冻食品厂的厂长,这样的损耗每月都要吞噬掉近十万的利润,他捏着计算器的手指在键盘上悬了许久,终究没能按下那个熟悉的求和键。
车间里的流水线还在轰鸣,工人们穿着蓝色工装重复着包馅、捏合的动作。刚从种植基地运来的白菜堆在角落,外层的菜叶已经开始发黄,而冷藏库深处,上个月生产的五千袋饺子还贴着 “待发货” 的标签。销售部传来的订单信息像雪片一样飘进办公室,却没人敢轻易承诺发货时间 —— 负责配送的物流公司总是以 “高速公路拥堵”“仓库爆仓” 为由拖延,客户的投诉电话已经快把前台的线路打爆了。
转机出现在去年深秋的一次行业交流会上。邻市一家同行企业的负责人凑过来递烟,闲聊时无意中提起他们的损耗率已经降到了 3% 以下。李建国当即拉住对方追问秘诀,对方笑着指向会场角落的供应链管理咨询团队:“不是我们本事大,是找对了‘医生’给供应链看病。”
咨询团队进驻的第一天就发现了蹊跷。原料库的进货记录显示,荠菜和白菜总是每两周集中采购一次,每次的量都刚好够生产十天。“剩下的四天原料在哪?” 咨询师指着记录问库管。库管支支吾吾地打开了原料库旁边的杂物间,里面堆着十几个泡沫箱,箱壁上的冰碴已经融化成水,正顺着缝隙往下淌。
原来,工厂的冷库容量有限,每次采购的原料只能先放一半进冷库,剩下的就临时堆在杂物间。虽然库管每天都会往泡沫箱里加冰,但高温天气里,原料还是会悄悄变质。更要命的是,采购部为了拿到供应商的批量折扣,一直坚持大批量采购,压根没考虑过冷库的承载能力。
第一个优化方案很快落地:采购周期从两周缩短到三天,每次只采购三天的用量。同时,咨询师帮工厂联系了附近的第三方冷库,签订了临时存储协议,万一遇到供应商的促销活动,就把多余的原料暂存到第三方冷库。实施第一个月,原料损耗率就从 12% 降到了 4%,光这一项就省了近八万块。
解决了原料问题,新的矛盾又冒了出来。生产车间总是上午清闲下午忙,工人们经常要加班到晚上才能完成当天的订单。而物流部却恰恰相反,上午的货车排着队等装货,下午却没活可干。“这就像一条水管,中间有个地方堵了,前面溢后面干。” 咨询师拿着生产和物流的时间表对比给李建国看。
深入调查后发现,问题出在生产计划上。生产部总是按照订单的先后顺序安排生产,不管订单的配送地址在哪。结果导致发往南方的订单和发往北方的订单混在一起生产,物流部装车时还要重新分拣,浪费了大量时间。更不合理的是,一些加急订单明明可以优先生产,却因为排在后面,经常赶不上当天的物流班次。
优化团队重新设计了生产排序规则:先按配送区域分组,同一区域的订单集中生产;再按紧急程度排序,加急订单优先安排。同时,生产部和物流部建立了每日晨会制度,提前沟通当天的生产和装车计划。调整后的第一天,生产车间就实现了均衡生产,物流部的装车效率也提高了一倍,原本需要加班完成的订单,下午四点就全部装车上路了。
最让李建国头疼的物流问题,解决起来反而没那么复杂。优化团队梳理了所有合作的物流公司,发现有三家公司的配送范围高度重叠,而且服务质量参差不齐。他们砍掉了服务最差的两家,与剩下的一家签订了独家合作协议,不仅拿到了更低的配送价格,还争取到了优先配送权。针对长途运输的冷链问题,团队还要求物流公司在每辆货车上安装温湿度监控设备,工厂能实时查看运输途中的温度变化,一旦出现异常就能及时提醒司机调整。
今年春节前的销售旺季,优化后的供应链真正经受住了考验。腊月二十到除夕的七天里,工厂接到了平时一个月的订单量。但这一次,李建国没有像往年那样焦头烂额。原料库每天都有新鲜的荠菜和白菜运进来,刚好够当天生产;生产车间的流水线有条不紊地运转,没有出现一次断料或积压;物流部的货车每天准时发车,所有订单都在除夕前送到了客户手里。
大年初一的早上,李建国特意煮了一袋自家生产的速冻饺子。咬开薄薄的饺皮,鲜美的汤汁在嘴里散开,荠菜的清香和猪肉的醇厚完美融合。他忽然想起去年这个时候,因为原料变质,工厂被迫召回了一批饺子,那段时间他每天都睡不好觉。而现在,手机里收到的全是客户的好评,有个老顾客特意发来消息说:“你们的饺子越来越新鲜了,以后就认准你们家了。”
元宵节那天,优化团队发来的数据分析报告显示,实施供应链优化半年来,工厂的原料损耗率稳定在 2% 以下,生产效率提高了 30%,物流配送准时率达到了 98%,净利润同比增长了 45%。李建国把报告放在办公桌上,窗外的阳光照在 “老李家” 的金字招牌上,反射出耀眼的光芒。
车间里,新入职的年轻工人正在学习操作智能化的分拣设备,这是工厂最新引进的设备,能自动将不同规格的饺子分拣到对应的包装盒里。原料库的门口,第三方冷库的配送车刚刚卸完货,库管拿着平板电脑核对数量,屏幕上实时显示着冷库的温度和原料的保质期。物流部的办公室里,调度员正通过监控系统查看货车的位置,嘴里念叨着:“这批货傍晚就能到上海,刚好赶上超市的晚高峰。”
李建国走在厂区的路上,看着眼前忙碌而有序的景象,突然明白了一个道理:供应链就像人体的血管,只有每个环节都通畅无阻,血液才能顺利输送到各个器官。以前他总觉得只要把饺子做好吃就行,却忽略了从原料到餐桌的每一个细节。现在他知道,一袋新鲜美味的速冻饺子背后,藏着的是一条高效协同的供应链。
上个月,有个外地的食品经销商来考察,参观完工厂后拉着李建国的手说:“你们的供应链太厉害了,不管我要多少货,什么时候要,都能准时送到,而且质量从来没出过问题。” 李建国笑着递给他一袋刚生产的饺子:“尝尝看,这就是我们供应链的味道。”
经销商咬了一口饺子,眼睛一亮:“好吃!这味道比我之前吃的任何速冻饺子都新鲜。” 李建国心里清楚,这新鲜的味道里,有原料采购的精准把控,有生产流程的科学规划,还有物流配送的及时高效。这不仅仅是一袋饺子的味道,更是供应链优化带来的改变。
如今,“老李家” 的速冻饺子已经卖到了十几个省市,越来越多的人爱上了这口新鲜美味。李建国偶尔还会想起当初那些因为原料损耗而发愁的日子,不过现在他再也不用捏着计算器叹气了。他知道,只要这条供应链一直保持通畅高效,“老李家” 的饺子就会一直新鲜下去,走进更多人的餐桌。
在工厂的宣传栏里,贴着一张供应链优化前后的对比图,上面用红色的大字写着:“细节决定成败,协同创造价值。” 这或许就是 “老李家” 速冻食品厂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的秘诀,也是所有企业在供应链管理中需要牢记的真理。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来自互联网,本站仅作为分享,不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侵权等情况,请与本站联系删除。
转载请注明出处:一袋速冻饺子里的供应链革命 https://www.dachanpin.com/a/tg/498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