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早高峰的环路像一条缓慢蠕动的巨龙,张磊松开紧握方向盘的双手,指尖在中控屏上轻轻一划,车辆便平稳地跟随着前方车流前进。这是他购买自动驾驶车型的第三个月,曾经让他神经紧绷的通勤路,如今多了几分从容。车载系统每隔几秒就会播报一次路况信息,“前方 50 米有加塞车辆,已自动减速”,语音未落,车身已完成一次流畅的制动。
这样的场景正在越来越多的城市街头上演。自动驾驶技术不再是科幻电影里的专属元素,它悄无声息地渗透进普通人的出行生活,从高速公路的辅助巡航到城市道路的自动泊车,每一次技术落地都在重构人们对 “驾驶” 的认知。
张磊至今记得第一次尝试自动驾驶时的紧张。那是一个周末的午后,他特意选择了车流量较少的城郊公路,按下激活键的瞬间,方向盘轻微转动了一下,仿佛有双无形的手接管了控制权。他的目光死死盯着前方,右手始终悬在刹车踏板上方,直到车辆成功完成三次变道、两次减速,才稍稍放下心来。“就像刚学开车时旁边坐着教练,不同的是这个‘教练’从不说话,只靠数据和算法判断。”
这种 “沉默的守护” 背后,是千万个零部件的协同运作。车载雷达如同不断扫描的眼睛,能捕捉到 100 米外行人的细微动作;高清摄像头实时识别交通信号灯与路面标线,误差不超过 1 像素;中央处理器则像大脑一样,每秒处理数百万条数据,在 0.1 秒内做出加速、刹车或变道的决策。这些技术的融合,让自动驾驶车辆比人类驾驶员拥有更广阔的视野和更快的反应速度。
但技术的完美推演,在现实世界中总会遇到意外。李娜在一次使用自动驾驶功能时,就遭遇了令人心悸的瞬间。当时车辆正行驶在暴雨中的高架桥上,密集的雨点模糊了摄像头的视野,前方货车溅起的水花又干扰了雷达信号,车载系统突然发出 “请求接管车辆” 的警报,屏幕同时变成刺眼的红色。尽管她迅速握住方向盘踩下刹车,但车辆还是轻微追尾了前方的小轿车。“那一刻才意识到,机器再聪明,也敌不过极端天气的考验。”
类似的 “水土不服” 并不少见。在老城区狭窄的胡同里,随意停放的自行车、突然跑出的孩童,都可能让自动驾驶系统陷入判断困境;山区蜿蜒的道路上,被落叶覆盖的标线无法被准确识别,系统会频繁要求驾驶员接管;就连停车场里一块反光的广告牌,都可能被摄像头误判为障碍物,导致车辆突然停驶。这些看似琐碎的场景,恰恰是技术从实验室走向现实必须跨越的鸿沟。
自动驾驶的普及,还牵扯出更复杂的伦理与责任问题。去年某城市发生的一起自动驾驶车辆事故,至今仍存在争议。当时车辆为避让突然冲出的行人,选择向右侧变道,却撞上了正常行驶的摩托车,导致摩托车驾驶员受伤。事故发生后,车企认为系统的决策符合预设的安全逻辑,驾驶员则认为系统未能充分考虑现场情况,监管部门一时也难以界定责任归属。“当机器做出选择时,谁该为这个选择负责?” 成为摆在法律界面前的难题。
对于普通用户而言,信任度仍是影响自动驾驶推广的关键因素。某调研机构的数据显示,超过六成的受访者表示 “不敢完全放手让车辆自行驾驶”,即便使用辅助功能,也会保持高度警惕。这种警惕源于对技术不确定性的担忧。王建国的经历颇具代表性,他曾在高速公路上使用自动驾驶辅助功能,车辆在识别到前方施工区域时,没有提前减速,而是直到距离不足 50 米时才突然制动,险些造成后方车辆追尾。“从那以后,我再也不敢长时间开启这个功能了。”
车企们显然也意识到了这些问题,正在通过技术迭代和场景测试不断改进。有的企业在车辆上安装了更先进的激光雷达,即便在恶劣天气下也能精准识别环境;有的则建立了庞大的场景数据库,收录了数百万种道路情况,让系统在遇到类似场景时能快速做出反应;还有的推出了 “人机共驾” 模式,在复杂路况下主动降低自动驾驶级别,将控制权逐步交还给驾驶员。
在一些封闭场景中,自动驾驶技术已经展现出成熟的一面。在大型港口,自动驾驶集装箱卡车往来穿梭,精准地将货物从码头运送到仓库,不仅效率比人工驾驶提升了 30%,还杜绝了因疲劳驾驶导致的事故;在景区内,自动驾驶观光车沿着固定路线行驶,既能保障游客安全,又能让人们更专注于欣赏风景;在工业园区里,自动驾驶物流车 24 小时不间断工作,为生产线及时输送物料,降低了人力成本。这些场景的成功应用,为技术的完善提供了宝贵的实践经验。
用户的使用习惯也在逐渐发生改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尝试在日常通勤中使用自动驾驶辅助功能,从最初的紧张不安到逐渐适应,再到依赖。陈曦每天上下班要行驶 40 公里,开启自动驾驶功能后,她可以利用这段时间回复工作邮件、听有声书,甚至短暂休息。“不是说完全不用管,而是不用时刻紧绷神经,通勤的幸福感提升了很多。” 这种细微的变化,正在慢慢重塑人们的出行方式。
自动驾驶技术的发展,还带动了相关产业的繁荣。激光雷达企业不断突破技术瓶颈,将产品成本降低了近七成;高精度地图的更新频率从每月一次提升到实时更新;车联网技术实现了车辆与道路、车辆与车辆之间的信息互通,让自动驾驶车辆能 “看到” 更远的路况。这些产业的协同发展,如同为自动驾驶装上了 “翅膀”,推动着技术不断向前迈进。
但无论技术如何进步,安全始终是不可逾越的红线。车企在追求功能丰富性的同时,更应注重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每一次软件更新都应经过充分的测试,每一个功能的推出都应建立在完善的安全保障之上。监管部门也需加快出台相关的标准与法规,明确技术应用的边界和责任划分,为自动驾驶的发展保驾护航。
对于普通消费者而言,理性看待自动驾驶技术同样重要。既要认识到技术带来的便利,也要了解其当前的局限性,不盲目依赖,始终保持对驾驶的敬畏之心。毕竟,无论方向盘背后是人类还是机器,安全抵达目的地才是出行的最终目的。
在城市的晨曦与暮色中,那些开启自动驾驶功能的车辆依然在道路上行驶。它们承载着技术进步的希望,也面临着现实世界的挑战。或许在未来的某一天,自动驾驶技术能真正克服所有障碍,让每一次出行都变得更加安全、高效与舒适。但在那一天到来之前,技术的探索者、政策的制定者与每一位使用者,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来自互联网,本站仅作为分享,不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侵权等情况,请与本站联系删除。
转载请注明出处:方向盘后的 “隐形司机”:自动驾驶的日常与隐忧 https://www.dachanpin.com/a/tg/499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