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码敲久了会发现,软件开发这事儿根本不是教科书里写的那样 —— 没有绝对标准的流程,没有永远不出错的框架,甚至连 “写完就跑” 都是种奢侈的幻想。我们这些敲键盘的,更像是拿着代码当砖头的工匠,一边砌墙一边补漏,偶尔还要跟突然塌掉的 “承重墙” 死磕到底。有人说这行是青春饭,可真正沉进去的人才懂,那些藏在括号和分号里的逻辑,早成了刻进骨子里的思维习惯。
刚入行时总迷信 “高大上” 的技术栈,觉得不用点云原生、微服务都不好意思跟人打招呼。那时候为了搭个分布式架构,熬了好几个晚上查文档,把各种中间件一股脑往项目里塞,结果上线第一天就崩了 —— 不是服务间调用超时,就是数据同步出问题,最后被技术 leader 拿着日志怼到脸上:“你这是搭积木还是埋地雷?” 后来才慢慢明白,好的开发从来不是炫技,而是在需求和技术之间找平衡,就像老厨子做菜,不是调料越贵越好,合味儿才是关键。
现在手头的项目是个电商后台,看似普通却藏着不少坑。上周就遇到个奇葩问题:用户下单时偶尔会出现 “库存已扣但订单未生成” 的情况,测试小姐姐连着三天把 bug 单拍在我桌上。我盯着日志翻来覆去看,从数据库事务查到消息队列,最后才发现是缓存更新的时机出了问题 —— 扣库存时没及时清缓存,导致偶尔出现 “虚库存”。解决那天特意买了杯奶茶给测试小姐姐赔罪,她翻个白眼说:“下次再让我半夜起来测 bug,你就等着喝西北风吧。”
其实做开发最头疼的不是写新代码,而是维护老项目。公司有个跑了八年的 legacy 系统,没人说得清完整逻辑,文档比脸还干净,每次改动都像拆炸弹。上次要加个优惠券功能,我顺着代码一路找,从 JSP 页面追到 EJB 组件,中间还夹杂着几段不知谁写的 Perl 脚本。改完上线前心里直打鼓,生怕动了哪根线把整个系统搞崩。结果上线后平安无事,老同事拍着我肩膀说:“能在这系统上改代码还不出事,你算是熬出头了。”
团队协作里的那些事儿也很有意思。我们组的前端小哥是个 “细节控”,像素差一毫米都得改回去,每次联调都要跟后端掰扯半天接口格式。有次因为一个按钮的加载状态,我俩从下午吵到下班,最后各自翻出设计规范才发现是产品经理没写清楚。不过吵归吵,真遇到问题时倒很齐心。上次系统突发流量高峰,后端忙着扩容,前端紧急加缓存,产品经理抱着笔记本帮我们记录问题,连平时最怕技术的运营小姐姐都主动帮着回复用户咨询。熬到凌晨三点终于稳住系统,大家瘫在会议室里啃面包,突然觉得那些争执和熬夜都值了。
现在总有人问,做软件开发累不累?累是真的,赶项目时连续一周睡办公室,改 bug 改到怀疑人生都是常事。但有意思的地方也在这里:看着自己写的代码变成千万人用的功能,解决一个卡了好久的技术难题,那种成就感是什么都换不来的。而且这行永远在变,今天刚学会的框架明天可能就过时了,逼着你不停学习新东西,倒也不会觉得枯燥。
有时候加班到深夜,看着办公室里亮着的灯,每个屏幕后面都有个跟代码较劲的人。有人在改 bug,有人在写文档,有人在跟产品经理讨论需求,键盘敲击声此起彼伏,倒也成了一种特别的背景音。喝口凉掉的咖啡,盯着屏幕上跳动的光标,突然好奇:下一个被我们敲出来的功能,又会给别人的生活带来点什么不一样呢?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来自互联网,本站仅作为分享,不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侵权等情况,请与本站联系删除。
转载请注明出处:敲代码的那些日子:不止于 0 和 1 的江湖 https://www.dachanpin.com/a/tg/502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