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寺的铜铃总在风里摇晃,细碎的声响穿过层层叠叠的银杏叶,落在香客合十的指尖。我踩着被阳光晒得温热的石板路往里走,衣角掠过墙根蔓延的青苔,恍惚间像触到了时光的纹路。大雄宝殿的朱红木门虚掩着,隐约可见内里鎏金佛像低垂的眼帘,连呼吸都不自觉放轻了些。
殿檐下的香炉积着厚厚的香灰,几缕青烟慢悠悠地往上飘,在梁间绘着飞天的藻井处散开。供桌上的莲花灯忽明忽暗,映得佛前的蒲团泛着温润的光泽,想来已承载过无数人的祈愿。那些或急促或舒缓的叩拜声,混着窗外的蝉鸣,酿成一种特别的静谧。
一位鬓角染霜的老尼正用软布擦拭供桌边缘,动作轻得像对待易碎的瓷器。她见我驻足,停下手中的活计,指了指殿角的经书架:“喜欢便看看,都是些旧本子了。” 书架上的经书多已泛黄,封皮上的字迹却依旧清晰,指尖抚过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几个字,仿佛能感受到历代诵经人留下的温度。
午后的阳光斜斜地从窗棂挤进来,在经书上投下菱形的光斑。我随手抽出一本,书页间夹着干枯的菩提叶,叶脉如网,像极了经文中描述的 “世间万相”。老尼端来一杯清茶,茶香混着淡淡的檀香漫开来,她说这茶是后山自己种的,每年谷雨前采摘,炒茶时总要念几遍心经。
寺后的菜园里种着各色蔬菜,篱笆边的菩提树枝繁叶茂,据说已有三百年树龄。几个年轻的僧人正蹲在地里除草,动作轻柔,生怕伤到泥土里的生灵。其中一个僧人见我望着菩提树发呆,笑着解释:“这树是师祖亲手栽的,每年结的菩提子,都会串成佛珠送给有缘人。”
暮色渐浓时,寺里响起晚钟,钟声沉厚悠远,震得空气都微微发颤。僧人们排着队走向斋堂,袈裟的衣角在暮色中轻轻摆动。我坐在石阶上,看着夕阳把佛塔的影子拉得很长,忽然想起临行前母亲塞给我的那串佛珠,说是多年前在这座寺里求的,如今珠子已被摩挲得发亮。
晚饭后,老尼带我去看寺里的藏经阁。阁楼的木梯踩上去吱呀作响,阁内整齐地排列着高大的书架,书架上摆满了经卷,有些还用锦缎仔细包裹着。老尼指着最顶层的一个木盒说,里面放着寺里最珍贵的《金刚经》抄本,是明代高僧手写的。借着昏黄的油灯,我看见抄本上的字迹工整娟秀,墨迹虽淡,风骨犹存。
夜里的古寺格外安静,只有风吹过树叶的沙沙声和偶尔的虫鸣。我躺在床上,听着远处传来的僧人夜读声,那些晦涩的经文此刻却变得亲切起来。忽然想起白天在菜园里听到的话,僧人说佛不在远处,就在一草一木、一粥一饭里,当时不解,此刻倒有了几分领悟。
天快亮时,我被一阵清脆的木鱼声吵醒。推开窗,见晨雾中几个僧人正在殿内早课,木鱼声伴着诵经声,穿过晨雾飘向远方。院子里的石板路湿漉漉的,沾着晨露的菩提叶在微风中轻轻晃动,叶尖的露珠滚落,砸在青石板上,碎成一地晶莹。
早课后,僧人们开始打扫庭院,擦拭佛像。一个小僧人正用棉签细细擦拭佛像的指尖,神情专注得仿佛在做一件无比神圣的事。我问他每天重复这些事情会不会觉得枯燥,他笑着摇头:“能为佛做事,是福气。佛说‘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不仅是拂拭佛像,更是拂拭自己的心。”
下山时,老尼送给我一枚新鲜的菩提子,说是今早刚从树上摘的。她叮嘱我要好好保管,说这菩提子里藏着 “静心” 的秘密。我把菩提子握在手心,能感受到它的温润,就像此刻的心情。走在石板路上,回头望,古寺的轮廓在晨雾中若隐若现,铜铃依旧在风里摇晃,只是此刻听来,更添了几分禅意。
山下的村庄已经苏醒,炊烟袅袅升起,鸡鸣狗吠声此起彼伏。我握着那枚菩提子,看着手中的佛珠,忽然明白老尼说的 “有缘人” 是什么意思。或许所谓缘分,就是在某个不经意的时刻,与某座寺、某个人、某件物相遇,然后在心里种下一颗 “向善” 的种子,慢慢生根发芽。
回程的车上,我反复摩挲着那枚菩提子,想着寺里的点点滴滴:香炉里的青烟、菜园里的蔬菜、经书上的菩提叶、僧人们的笑容…… 这些细碎的片段,像珍珠一样串联起来,构成了我对佛的全部认知。原来佛从不是高高在上的神祇,而是藏在生活的细节里,在每一次善念、每一个善行中。
路过镇上的集市时,看见一个卖花的老婆婆,她的篮子里摆着各色鲜花,其中就有几朵淡雅的莲花。我想起寺里供桌上的莲花灯,便买了一束。老婆婆接过钱时,笑着说了句 “好人有好报”,那笑容淳朴而温暖,像极了寺里的老尼。
回到家,我把菩提子和佛珠放在书桌的一角,又把那束莲花插进花瓶里。阳光透过窗户照进来,落在菩提子上,折射出柔和的光芒。看着这一切,心里忽然变得无比平静。或许就像老尼说的,佛无处不在,只要心里有佛,何处不是净土?
夜里,我做了个梦,梦见自己又回到了那座古寺。菩提树下,老尼正坐在石凳上诵经,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洒在她身上,像镀了一层金光。我走过去,坐在她身边,听着诵经声,闻着淡淡的檀香,感觉整个世界都安静下来。醒来时,窗外月光皎洁,床头的佛珠在月光下泛着微光,仿佛还带着古寺的温度。
后来,我常常会想起那座古寺,想起寺里的人和事。有时遇到烦心事,就会摩挲一下那枚菩提子,想起老尼说的 “静心”,心情便会渐渐平复。我开始学着像寺里的僧人那样,用心对待身边的每一件事,尊重每一个生命,在平淡的生活中寻找 “佛性”。
或许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座属于自己的 “古寺”,里面藏着最本真的自己。只是很多时候,我们被世俗的喧嚣所扰,忘记了回到 “寺” 中,拂拭心灵的尘埃。而那些与佛相关的遇见,就像一盏明灯,在迷茫时照亮前路,提醒我们不忘初心,向善而行。
如今,那枚菩提子已被我摩挲得光滑温润,佛珠也换了新的绳结。我时常会拿出它们,想起青瓦下的铜铃声、晨雾中的诵经声、菜园里的菩提叶,想起那些在古寺里的日子。那些日子,像一颗饱满的种子,在我心里生了根,发了芽,开出了一朵名为 “平和” 的花。
下次再去那座古寺,不知菩提树下的老尼是否还在,菜园里的僧人是否依旧在除草,藏经阁的《金刚经》抄本是否还安然躺在木盒里。但我知道,无论世事如何变迁,古寺的青瓦下,总会有佛音缭绕,总会有温暖的相遇,等待着每一个 “有缘人”。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来自互联网,本站仅作为分享,不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侵权等情况,请与本站联系删除。
转载请注明出处:青瓦下的佛音 https://www.dachanpin.com/a/tg/504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