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班堵在立交桥上的时候,隔壁车道的车突然引起了我的注意。那辆白色 SUV 的司机正低头翻找手机,方向盘却稳稳地跟着车流挪动,甚至在加塞车辆突然切入时,还轻轻往旁边让了半米。这场景要是放在十年前,大概会被当成科幻片片段,但现在,自动驾驶早就悄悄溜进了我们的日常。
说起来,第一次坐自动驾驶车还是三年前在科技展上。当时工作人员反复强调 “请系好安全带”,我攥着扶手的手心里全是汗。车子启动后慢悠悠拐过第一个弯,我眼睁睁看着方向盘自己转动,比驾校教练还稳当,那种新奇又有点恍惚的感觉,现在想起来还觉得有趣。
现在身边不少朋友都成了自动驾驶的 “忠实用户”。住在郊区的小张每天通勤要走四十分钟高速,他说开启自动驾驶后,终于能在早高峰补回十分钟睡眠,“以前开高速精神高度紧张,现在就像坐了个靠谱的专车,到地方还能自动找车位”。还有我那刚拿驾照的表妹,以前总怕侧方停车蹭到马路牙子,现在开着带自动泊车功能的车,对着屏幕点两下,车子就自己 “钻” 进了车位,比老司机还利落。
可能有人会问,这东西真的安全吗?其实自动驾驶比我们想象中 “小心” 多了。它的 “眼睛” 是十几个摄像头和雷达,能同时看清前后左右 200 米内的路况,连地上的标线、路边的行人手势都能精准识别。而且它没有人类司机的 “情绪化” 问题,不会因为赶时间开快车,也不会因为疲劳分神,遇到突发情况的反应速度比人快十倍不止。去年有份数据显示,配备 L2 级自动驾驶的车型,事故率比普通车型下降了近 30%,这组数字可比口头保证实在多了。
不过自动驾驶也不是万能的 “神仙技术”。下雨天雷达容易被水雾干扰,过没有标线的老巷子时反应会慢半拍,遇到加塞成瘾的 “路怒症” 司机,有时候还得人类手动接管。有次我朋友开着自动驾驶经过菜市场,突然窜出来一只流浪猫,车子立马急刹停住,吓得他赶紧踩住刹车 —— 后来看行车记录才发现,其实车子已经做出了反应,只是人类的本能反应更快而已。这种 “人机配合” 的场景,大概还要持续很长一段时间。
科技公司们倒是把未来的蓝图画得挺热闹。有的说 2030 年就能实现 “全场景自动驾驶”,到时候连方向盘都能从车里删掉;有的在研发 “自动驾驶车队”,以后打车可能碰到的都是没有司机的智能车;还有的在试验 “自动驾驶物流车”,凌晨的超市补货、偏远地区的快递配送,都能交给机器人完成。这些听起来有点遥远的设想,其实正在一点点变成现实。现在已经有城市试点了自动驾驶出租车,在指定区域里,你打开 APP 就能叫到一辆没有司机的车,价格还比普通出租车便宜 20%。
普通人对自动驾驶的接受度,也在慢慢发生变化。以前小区里的大爷大妈看到自动驾驶车经过,总会凑过来指指点点,说 “这玩意儿没人开能行吗”;现在楼下便利店老板都知道,“就是那个能自己找车位的车嘛,我儿子上周刚提了一辆”。我家楼下的停车场,最近还专门划了 “自动驾驶车辆专属车位”,地面上画着可爱的机器人图案,路过的时候总有人停下来拍照。
最让我觉得暖心的是自动驾驶对特殊群体的帮助。我邻居家的大叔前年得了帕金森,手抖得握不住方向盘,从此就很少出门。今年他儿子给他换了辆带自动驾驶的车,现在大叔每周都能自己开车去公园下棋 —— 启动车子、设定目的地,剩下的全交给系统,下车的时候车子还会自动开到最近的无障碍通道。看着大叔脸上的笑容,突然觉得技术的意义,从来都不是追求炫酷,而是让生活变得更方便、更有温度。
现在每次坐朋友的自动驾驶车,我都会忍不住盯着方向盘发呆。想想十几年前,我们还在为 “车载导航不迷路” 而惊喜,现在居然已经能让车子自己 “思考” 路况了。科技的进步从来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就像从自行车到汽车花了一百年,从手动挡到自动驾驶只用了二十年。那些曾经出现在科幻电影里的画面,正在以看得见的速度融入日常。
或许再过十年,我们回忆起 “自己开车” 的日子,会像现在回忆 “用现金付款” 一样陌生。但不管技术怎么发展,自动驾驶的核心永远是 “为人服务”—— 让赶路的人多睡一会儿,让新手司机少点慌张,让行动不便的人重新获得自由。至于未来还会有哪些惊喜?大概就像现在握着方向盘的我们,永远猜不到下一个路口,科技会给生活带来怎样的改变。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来自互联网,本站仅作为分享,不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侵权等情况,请与本站联系删除。
转载请注明出处:方向盘自己转起来的日子,居然真的来了 https://www.dachanpin.com/a/tg/50904.html